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
在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围绕 " 中国电气化与全球化 " 发表了主题演讲,全面梳理博世在华转型实践及其全球战略。
他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电动化的 " 追赶者 " 跃升为全球趋势的 " 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零部件巨头不仅是赋能者,也逐渐成为受益者。"20 年前中国需要博世,但今天,博世同样也需要中国。"
中国电动化已至 " 成熟期 "
徐大全坦言,对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持 " 乐观 " 态度。他指出,2024 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 3100 万辆,占全球 35%,出口突破 586 万辆。"2025 年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达到六百万台是没有问题的。" 他判断,这一增长来自两方面:一是自主品牌的全球拓展,二是国内政策支持,包括以旧换新和老排放标准车型淘汰。
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 2026 年后市场节奏的担忧。" 主机厂在海外设厂落地后,国内生产用于出口的量可能会下降;另外,刺激政策能否延续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他呼吁更加强劲的 " 内需拉动 " 作为中长期发展的支点。
在电动化方面,徐大全指出,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2024 年渗透率达到 45%,很多月份甚至超过 50%。" 背后是 " 成熟的市场环境 " 和 " 完备的产业链 "。他认为,电动机、电控、电池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合作频繁," 这些案例不仅有利于中国品牌出海,也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 "。
在这一过程中,博世也完成了从 " 传统强项 " 向 " 新赛道 " 的战略转型。徐大全指出,博世中国目前有超 36000 名员工,9000 余研发人员,在太仓、无锡、重庆、南昌等地布局了电机、电桥、电控和氢燃料电池的产研基地,覆盖乘用车与商用车两大市场。
" 我们刚刚宣布与江铃成立合资企业,在南昌生产轻卡电驱动总成。无论是乘用还是商用,博世都在加码电动化。"
博世借力中国创新
全球视角下,电动化推进节奏并不一致。徐大全提到," 近期欧洲市场的电气化速度有所放缓 ",对包括博世在内的供应链造成一定压力。但他明确表示,"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且最终会扩展到全球。"
这一趋势反映在博世中国身上尤为明显。徐大全表示,博世中国对博世集团非常重要,新技术的创新和落地正在中国率先发生。" 中国的速度 " 已成为集团内部高频词。
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中国不仅是 " 生产中心 ",也是 " 创新源头 "。例如博世在无锡设有千人规模的软件中心,聚焦于软件定义汽车架构中的座舱系统、智能驾驶及整车控制平台。
" 今天不仅是中国需要博世的底盘技术和电喷技术,博世也需要中国的创新能力和速度。"
协助中国企业解决出海难题
随着中国车企 " 集体出海 ",出海过程中的标准适配、驾驶习惯差异、法规认知、售后服务等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徐大全认为,博世的 " 全球在地化网络 " 正是核心优势之一。
" 博世在全球 140 多个生产基地,160 多个研发中心,分布在六大洲 25 个国家。" 徐大全表示,博世深度参与了多国法规制定,了解各市场驾驶动态、终端用户习惯,可为中国主机厂提供技术与策略支持。
更进一步,博世不仅能支持出海产品本地化,还能提供 " 服务一体化 " 方案。" 我们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有汽车维修网络,包括 4.5 万个直营或加盟维修站,17 万专业人员,日均服务 50 万辆车。" 博世将配件、诊断、维修打通,为出海品牌打下售后保障体系。
徐大全多次强调,博世在中国不只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更是解决方案伙伴。" 自 2020 年起,博世全球 400 多个业务所在地已实现碳中和(范围一和二)。" 他表示,博世可以协助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合规推进碳排放管理,同时在工厂数字化、精益制造、可持续软件等方面提供一体化支持。
这意味着,博世正在从硬件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路上,除了动力系统、智能座舱、传感器等技术,服务、标准、工艺、排放、碳足迹等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
在演讲结尾,徐大全提到:"20 年、30 年前是中国需要博世;但今天,博世同样也需要中国。" 这是一个典型的全球产业链演化路径:中国制造不再只是 " 世界工厂 ",更是技术策源地、市场策动者与创新孵化器。
面对电动化与智能化时代,中国车企正在迈向全球,而像博世这样的跨国供应商,正在努力适应这个 " 双向奔赴 " 的新时代逻辑。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编辑|李玉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