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3-28
波士顿动力,采购了宇树的人形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 Marc Raibert 在参加达索系统 3DEXPERIENCE World 峰会时表示,其人形机器人研究所 AI Institute 已经购买了宇树科技的机器人

作为世界人形机器人的领军企业,波士顿动力的一举一动无疑时刻都在受到全球目光的关注,而就在近日,波士顿动力创始人 Marc Raibert 在参加达索系统 3DEXPERIENCE World 峰会时表示,其人形机器人研究所 AI Institute 已经购买了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以测试它的能力。

" 我们的实验室买了宇树的人形机器人,还买了几个小型的机器人,它们相对便宜。"Marc Raibert 告诉记者," 即便我们是竞争对手,我们也可以买来看看它究竟能做些什么。"

虽然购买竞品研究在行业内并不新鲜,但 Marc Raibert 的这一番爆料显然给到了行业内外不小的解读空间,因为这不仅揭示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新动向,更映射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下的全球产业变局。

为什么买宇树机器人?

宇树科技虽然以春晚扭秧歌被大众熟知,但他们在机器人领域出名的时间可远比这个要早。

宇树科技成立于 2016 年,凭借其高性价比的四足机器人迅速打开市场。其明星产品 Unitree Go1 零售价仅 1.6 万美元,别看它的售价还不到波士顿动力 Spot 机器狗的四分之一,却实现了 80% 以上的运动性能。2023 年,宇树发布全球首款量产化通用人形机器人 H1,以 9 万美元的定价直接对标近 20 万美元的波士顿动力 Atlas,并在电机扭矩、运动控制等核心指标上已接近国际顶尖水平。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官网

显而易见的是,宇树科技已经对波士顿动力在技术与成本方面形成了强而有力的竞争,所以波士顿动力的战略意图,我们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首先是做技术对标,通过拆解宇树产品,分析中国企业在电机、传感器集成、运动算法上的突破路径。其次是做成本压力测试,波士顿动力长期受困于高昂的研发成本,而宇树的低价策略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最后是做生态防御,面对中国机器人公司加速出海,需提前评估市场威胁。

波士顿动力还担心什么?

对于波士顿动力来说,购买宇树机器人,显然肯定不止技术&成本研究这么简单,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对中国 AI 创新 " 外溢效应 " 的好奇与担忧。

比如 Marc Raibert 在采访中,还特别提到了 DeepSeek:" 我很高兴看到 DeepSeek 这样的创新来自中国,但这只是个开始。" 这家聚焦 AGI 的大模型公司,近期因其突破性的长文本理解和多模态能力引发国际关注。而宇树机器人正是中国 "AI+ 机器人 " 协同创新的典型代表。

这也共同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让国外人形机器人产业羡慕的 " 三级跳 "。首先是硬件突围,依托珠三角供应链,宇树、蔚蓝等企业将伺服电机成本降低至欧美产品的 1/3。其次是算法开源,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 AI 芯片支撑自主运动控制算法迭代,大疆机甲大师等平台降低开发门槛。最后是场景落地,人形机器人切入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优必选 Walker X 已在新能源汽车工厂试用。

此外,政策与资本还在大力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双重推力。2023 年,中国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 2025 年实现量产目标。资本市场同步响应:2023 年机器人领域融资超 200 亿元,宇树科技 C 轮融资估值突破 15 亿美元。相比之下,波士顿动力因商业化进程缓慢,2021 年被现代汽车收购后仍未实现盈利。

Marc Raibert 的采购动作,折射出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逻辑的转变——单点技术优势已不足以构建护城河,生态协同能力成为胜负手。

图片来源:波士顿动力官网

例如美国,就像是典型的 " 高举高打 ",诸如波士顿动力、特斯拉 Optimus 依赖高精度传感器和尖端 AI 模型,追求极致性能,但成本居高不下。而中国则是更务实的场景驱动,诸如宇树、优必选等企业采用 " 硬件标准化 + 算法模块化 " 策略,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优先满足物流、制造等 B 端场景需求。

而波士顿动力就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例如宇树的电机供应商就已进入波士顿动力二供名单,这种供应链渗透可以帮助美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产品性能上的提升。

总结

当波士顿动力实验室里摆放着来自中国宇树的机器人时,这不仅是两家公司的技术对话,更是全球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在 AI 与机器人融合的赛道上,中国正从 " 跟随者 " 转向 " 定义者 ",而美国巨头们的 " 采购清单 " 恰恰成为这种转变的最佳注脚。雷伯特所说的 " 这只是开始 ",或许预示着:下一次颠覆性创新,未必诞生在硅谷的车库,也可能来自深圳的工厂或杭州的实验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 研究所 创始人 达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