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3-30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科学期刊不仅是“知识仓库”,更应承担更广泛社会责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我们还需要科技期刊吗?" 科技期刊在学术研究与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很多并非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可能很难想到,在今天,科技期刊也会面临 " 生存之问 "。

3 月 28 日,在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 " 期间,由爱思唯尔主办、聚焦科技期刊培育和发展问题的 "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召开。

论坛期间,《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指出,新冠疫情期间及后新冠疫情时代,全球数据共享受限、预印本(Preprint)的泛滥以及信息流行病的出现,已构成对科技期刊的严重挑战。此外,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为科学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时代、新变化," 为什么我们仍需要科学期刊?" 会议之后,围绕其演讲主题 "21 世纪的科学期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高福院士追问了 21 世纪科学期刊的核心使命以及科学传播的未来方向。

高福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科学传播的核心在于提升 " 科学性 " 与 " 可信度 "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历新冠疫情期间各类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其中不乏涉及科学领域的错误信息。

高福强调了 " 信息流行病 " 的概念:正确的信息与不正确的信息混在一起,令人难分对错,从而形成 " 信息病毒 ",引发 " 信息流行病 "。他特别强调了新冠疫情期间预印本(Preprint)的泛滥问题,预印本不在科学期刊发表,未经同行评议把关,公众无法知晓哪些正确、哪些错误。

" 正因为信息流行病、信息病毒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科学期刊。" 高福表示。据介绍,近几年他每年都会写若干本科普书,希望通过科学传播来提升科学的影响。

谈及科学传播的重点方向,高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科学传播的核心在于提升 " 科学性 " 与 " 可信度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往往受到误导性信息的干扰。

例如,在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高福表示,近年来,COVID-19 等突发传染病暴露出科学传播的不足,如疫苗犹豫、虚假治疗方案等。他认为,科学界必须与媒体、政府合作,确保权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同时加强公众对流行病学、疫苗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

此外,在前沿科技的伦理与风险沟通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既期待其突破性应用,又担忧潜在风险(如数据隐私、生物安全)。科学传播应客观分析技术利弊,避免过度炒作或恐慌,并通过科普文章、专家访谈等形式增强社会共识。

展望未来,科技期刊同样必须直面 AI 与大数据时代的浪潮翻涌。

谈及 AI 对科学传播的影响,高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AI 生成工具(如 ChatGPT)可能被滥用,制造看似专业的伪科学文章,甚至伪造研究数据。例如,2023 年已出现多起 AI 生成的 " 虚假论文 " 提交至预印本平台的事件,增加了科学验证的难度。

" 今天我们办期刊必须结合 AI,但也必须预防 AI 带来的造谣、AI 带来的错误。" 高福强调。他提出 AI 辅助但保持人工监督的应对策略,一些期刊开始采用 AI 工具提升审稿效率,但他认为,最终决策仍需依赖专家,避免算法偏见。期刊在 AI 辅助初审后,仍要求领域专家进行深度评审。

科学期刊不仅是 " 知识仓库 ",更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回到本次讨论的主题,高福表示:" 可以旗帜鲜明地说,21 世纪还需要科学期刊。" 不过,高福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科学期刊在 21 世纪的角色已不仅是 " 知识仓库 ",而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其一,守护科学诚信。高福表示,在 " 论文工厂 " 和学术不端频发的背景下,期刊必须强化同行评审机制,例如采用 " 图像查重软件 " 识别篡改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提升了审稿标准,逐步赢得国际信任。

其二,促进知识普惠。传统订阅模式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取最新研究成果。高福支持开放获取的全球趋势,例如 "Plan S" 倡议要求公共资助的研究必须免费公开。他举例指出,《国家科学评论》通过中英双语出版,既服务中国科学家,也促进全球交流。

其三,连接科学与公众。高福认为,期刊应设立科普专栏或与媒体合作,将高深研究转化为大众语言。例如,爱思唯尔出版的《细胞》期刊的 " 前沿故事 " 栏目邀请科学家撰写研究背后的社会意义,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

最后,引领跨学科创新。21 世纪的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需要多学科协作。高福建议,期刊开设跨学科特刊或专题论坛,促进不同领域专家的对话与合作。例如,通过组织气候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专家共同探讨低碳转型策略,或邀请计算机科学家与伦理学家共同讨论 AI 发展方向。这种跨学科平台不仅能激发创新思维,还能为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科学院 人工智能 院士 新冠 疫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