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上空的战争阴云,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厚重:过去 48 小时内,美军向位于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大规模调动 B-2" 幽灵 " 战略轰炸机,这一异常举动被视为对伊朗的战争威慑。
而随着 B-2 的逼近,伊朗方面也亮出了回应手段,据美媒《战区》报道,伊朗国家媒体公开了两名伊朗军方高级将领视察地下导弹城的新闻视频,长约 85 秒,可能是暗示伊朗有足够抵御攻击,或者发起毁灭性反击的能力。
(伊朗国家媒体公布的地下导弹城)
B-2 的异常调动被舆论解读为美国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动手的信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军武器库中威力最大的非核炸弹 GBU-57/B,只有 B-2 可以挂载 2 枚并保证隐秘奔袭数千公里不被发现。实际上伊朗在此时公开地下导弹城作为回应不奇怪,但问题是伊朗亮出底牌,是胸有成竹还是自曝短处?
从《战区》的报道来看,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少将与伊朗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指挥官哈吉扎德准将两人,站在一辆吉普车上穿过一条两边摆满各种导弹的地下隧道,导弹型号包括 " 海巴尔舍坎 "、" 塞吉尔 " 弹道导弹和 " 帕维 " 巡航导弹等等,伊朗在去年对以色列的两次导弹空袭中已经动用过其中一部分。
(《战区》认为伊朗可能在部分地段开有方便发射导弹的洞口)
虽然看起来很是威武,不过《战区》这家媒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历来刁钻,认为仅仅一个镜头就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若是伊朗军方真的就这样把导弹储存在没什么遮蔽措施、又长又直的隧道中,那么只要有当量不算很大的钻地弹突破为坑道提供掩护的岩层或钢筋混凝土,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殉爆。
必须承认,《战区》指出的问题相当尖锐,可以防御钻地炸弹或核武器的地下堡垒型工事,在设计上要遵循不少原则,首先就是必须选在花岗岩、玄武岩等硬度较高的地质环境中,利用天然岩石层的厚度分散冲击波,伊朗一部分地下设施就在扎格罗斯山脉深处,岩层厚度可以达到 100 米以上。
其次即使开挖之后,也要在岩壁上敷设吸能材料,比如泡沫混凝土、凯夫拉纤维等等,内部则使用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加固,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嵌入钢板或钢制拱架,内部填充不同的吸能材料形成夹心饼干式,做到梯次防御。
(GBU-57/B 可以击穿 60 米的钢筋混凝土,威胁很大)
在防御钻地弹方面,一般会采用重点部位设置倾斜式混凝土夹层,让钻地弹偏转方向或提前引爆,在核心区域外围则设置蜂窝状结构,通过空腔塌陷吸收能量。此外,整个地下设施最好划分为独立模块,通过隧道连接但保持物理隔离,即使一些区域被炸毁,其他部分也能继续运作或提供救援。
不过很明显,伊朗地下导弹城就算采用了这些增强生存力的方式,也不可能在新闻中展示出来,至于被《战区》诟病的 " 又长又直的大隧道 ",搞不好只是伊朗官方故意展示,其他生存能力更强、设计制造更科学的部分,并没有轻易拿出来展示。
(呼号为 Pitch 13 的 B-2 降落在夏威夷希卡姆机场,可能也是即将部署迭戈加西亚)
从这一点来说,倒是有点空城计的意思,也就是战争中弱势一方故意展示最脆弱的一面,从而让本来占据优势的一方产生怀疑,毕竟三军之灾起于狐疑,一旦本来稳操胜券的一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对方,更容易被以弱胜强,淝水之战就是这个道理。更巧妙的是,伊朗这次是在 " 亮肌肉 " 时展示 " 肌肉 " 最脆弱的一面,不但可能让美国军方起疑,就连旁观者也未必能搞清楚伊朗政府的真实目的。
用计也是不得已,从观察者网、《战区》等国内外媒体的报道来看,不到 48 小时,美军在迭戈加西亚集结了最少 3 架、最多可能 7 架 B-2 隐形战略轰炸机,还有 3 架 C-17 运输机和 10 架加油机也出现在这里,很明显美军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要知道美军现在一共也就 20 架 B-2,除去维修养护和训练的,随时能动用的 B-2 最多不过十三四架,如果真的调动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 B-2 到迭戈加西亚,无疑说明特朗普政府的决心空前坚定。
(无论如何,美军调集轰炸机、加油机到迭戈加西亚,是赤裸裸的战争信号)
所以尽管伊朗拥有短时间内对以色列实施猛烈报复的能力,但面对真的下定决心的美国,还是很难说能做到万无一失,如果能通过展示实力让对方取消妄动的心思,也是一件好事。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迭戈加西亚的位置实在过于优越,不仅可供美军战略轰炸机向西北威胁伊朗的核设施和导弹洞库,实际上也对印度全境和中国西部、西南部形成战略威慑,所以咱们对于 B-2 异常调动,除了要关注是否准备突袭伊朗核设施,造成中东骤变以外,还要当心特朗普政府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