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 | 欣欣
虽然朱啸虎声称不看好人形机器人、正批量退出,但涌入这个赛道的弹药越来越多。
最近,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智元机器人)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 150 亿元,腾讯领投,卧龙电驱等跟投。
就在 3 月 10 日,智元机器人推出首款通用型具身基座大型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 GO-1。
据称,该模型泛化能力突出,即便在极少量数据甚至无样本的情况下,也能迅速适应新场景和新任务,被称作 " 机器人领域的 DeepSeek"。
短短两年,这家由华为 " 天才少年 " 彭志辉领衔的初创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01
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彭志辉,1993 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011 年,他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随后在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继续深造,并于 2018 年获得硕士学位。
大学时,他自制平衡车、机械臂等 " 硬核 " 作品发在网上,被网友称为 " 野生钢铁侠 "。
后来,彭志辉进入华为任职。在华为工作期间,他参与了昇腾 AI 芯片的研发,并负责自动驾驶自行车项目,流量引爆 B 站。
2022 年 12 月 27 日,彭志辉在社交平台发文宣布从华为离职。在华为期间,他收入很高,2020 年以最高档年薪(182 万元至 201 万元)入选华为 " 天才少年 " 计划。
2023 年 2 月,彭志辉与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联合创立智元机器人,专注于通用型人形双足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闫维新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基于仿人行为轮式双臂服务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方法。
02
自成立以来,智元机器人平均每三个月就完成一轮融资,也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估值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成立仅仅一年,智元机器人就成功完成了 6 轮融资。就在去年同期,智元机器人的投前估值已达到 70 亿元。
2024 年第四季度,智元机器人发起 B 轮融资,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追加投资,单轮融资金额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
今年第一季度,又有消息传出,沙特主权基金 PIF 向智元机器人投资了 20 亿元人民币。紧接着,在本月 24 日,智元机器人再次传来完成新一轮融资的喜讯。
此轮融资由腾讯领投,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多家产业方及老股东跟投。
其估值据传已达到 150 亿元。
据说投资机构都在争抢投资机会,甚至出现了有钱都难以跟投进去的情况。
03
当特斯拉 Optimus 还在调试行走算法时,彭志辉已带领团队在 2023 年 8 月发布远征 A1。这台身高 175cm、搭载 49 个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用 70% 自研关节模组撕开了工业场景的缺口。
去年年底,智元机器人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并展示了临港量产工厂的运营情况。
该工厂成为世界上第二座 " 人形机器人制造工厂 ",规划产能达年产 6500 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 1 月 6 日,智元机器人迎来了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其量产的第 1000 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 731 台,轮式通用机器人 269 台,量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智元机器人采用 " 轻资产模式 " 进行量产。
核心关节、控制器等关键部分由企业自主研发,结构件委托宁波双林股份代工,总装则在上海临港奉贤园区工厂完成。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对技术的掌控力,又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
04
在智元机器人新一轮战略投资中,腾讯的入局尤为引人瞩目。
作为首次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通过旗下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约 2.06%。
腾讯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它依托自身在云计算与 AI 大模型方面的优势,为智元机器人提供算法优化与场景落地的数字基础支持,而并非直接参与硬件制造,这与马化腾强调的 " 做生态赋能者 " 的定位高度契合。
而电机行业龙头卧龙电驱的参与,则强调产业链协同逻辑。其无框力矩电机、实心关节模组等技术积淀,正补足智元机器人本体制造的 " 运动神经 ",双方还通过交叉持股深化了柔性制造与工业自动化场景的生态绑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的加入。他曾执掌华为计算产品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加入,有望加速昇腾芯片与具身智能的硬件适配,促使 " 华为系 " 技术基因与创业公司的敏捷创新产生化学反应。
总览智元机器人的股东阵营堪称 " 全明星阵容 "。
在产业资本方面,比亚迪持股 2.5%,这背后体现的是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高度协同,比亚迪年销百万辆的产线需求,能与智元工业机器人形成场景共振。
软通动力作为鸿蒙生态核心服务商,通过 1.41% 的持股,推动具身智能系统与国产操作系统深度融合。
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巨头三花控股也是本轮产业投资者。
在财务投资者中,高瓴资本以 7.2% 的持股比例稳居第二大股东,从天使轮开始就持续加注。
05
纵观近年来科技巨头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版图,腾讯与阿里呈现出差异化的布局策略。
腾讯除了投资智元机器人外,早年还投资了乐聚机器人、优必选,并与酒店服务机器人龙头云迹科技深度合作,目前腾讯持股云迹科技 9.09%,而云迹科技正冲刺港交所 IPO。
阿里则通过对云迹科技(持股 2.94%)和菜鸟生态物流机器人的布局,强化在商业场景的渗透,构建从服务型到通用型机器人的矩阵,其商业逻辑主要聚焦于新零售场景的无人化改造和物流效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云迹科技凭借超 3 万台酒店机器人的落地规模,验证了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2024 年,云迹科技收入达 2.45 亿元,且亏损持续收窄。
可以看出,大厂的投资逻辑已发生转变,从过去单纯的单一技术卡位,逐渐转向 " 硬件 + 数据 + 场景 " 的闭环构建。
例如腾讯在对智元机器人注资后,便迅速推动其机器人与微信生态的接口测试,积极探索家庭场景的 C 端商业化路径。
06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爆发期。
据权威数据显示,仅 2025 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就完成了近 20 亿元融资,涉及 20 笔交易,远超去年同期的 12 亿元。
其中,星海图、众擎机器人、灵宝 CASBOT 等企业接连获得亿元级注资,天使轮平均融资金额已攀升至 1 亿元,初创企业的吸金能力显著增强。
而这一热度并非偶然现象。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突破 155 亿元,中国市场以 70 亿元的规模占据近半壁江山。
特斯拉 Optimus、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的多轮融资,更是将行业估值推至新高,宇树科技单轮融资额高达 10 亿元,智元机器人则凭借千台量产规模,充分验证了其商业化潜力。
与此同时,资本风向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早期对技术概念的盲目追逐,逐渐转向全产业链布局。抗冲击执行器、灵巧手、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成为投资焦点,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也频繁获得资本青睐。
在技术层面,具身智能的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启元大模型、ViLLA 架构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了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
特斯拉 Optimus 通过数万小时的动作数据训练,已经能够实现复杂的装配任务,并且其量产计划直指 2025 年万台目标。
中国的团队如智元、零次方等也不甘示弱,将量产数字提升至千台级,并加速向商超、工厂、家庭等场景渗透。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中国以 52% 的全球企业参与度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20 亿元。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码农派生、鬼谷子思维、栗滴科技、媒体滚动等相关内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图片源自微信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