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3-31
“诗语江南”沉浸式丝竹诗乐,一场传统与创新的春日对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内春意盎然," 上海之春 " 艺术展示周 " 诗语江南 " 沉浸式丝竹诗乐演出在校园三大标志性景点—— " 上序书声 "" 学思泉渊 "" 行知弦歌 " 徐徐展开。

这场以诗乐融合为特色的演出,以 " 从课堂到自然 " 的实践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春日校园中焕发新生,既是对江南文脉的深情回望,也是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的尝试。观众在一幅幅流动的江南画卷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绿荫掩映的 " 上序书声 " 景点,民乐系师生以两首经典曲目拉开序幕。《锦瑟江南》由扬琴教师桂好好作曲、作曲家李墨编配,灵感源自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乐曲将词调吟唱与扬琴、琵琶等民族器乐交织,旋律柔美细腻,如江南春雨般润泽心田。观众闭目聆听,仿佛置身莺啼柳浪、碧波轻舟的水乡画境,触摸千年江南文化的婉约与丰盈。

紧随其后的《春满江南》由扬琴名家项祖华与作曲家樊祖荫联袂创作,以古筝、琵琶、扬琴三重奏的形式呈现。弹拨乐的轻快节奏与婉转旋律线交织,勾勒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灵动景致。乐手与观众近在咫尺,指尖流淌的技艺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令人在视听盛宴中沉醉于民乐的深邃魅力。

移步至 " 学思泉渊 ",水声潺潺与丝竹之音共谱诗韵。在孙红杰教授精心谱写的诗意旋律框架下,民乐系扬琴教师桂好好对乐曲进行了多声部丝竹乐编配创新,通过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江南丝竹乐团的本硕学生(展现学院派演奏功底)、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南丝竹社团的少年乐手(传承江南丝竹原生韵味),以及 " 小小爱乐班 " 学龄前儿童(注入童真活力)三个代际群体的联袂演绎,构建起跨越年龄与艺术层级的立体声景。诗乐交融间,孩子们手持莲叶,那天真烂漫的舞姿与清亮的童声将汉乐府诗词中 " 鱼戏莲叶间 " 的盎然生机化为现实。观众漫步泉畔,一步一景,感受泉韵与诗意的灵动对话。

《声声慢》则由校友张源源改编自同名歌曲,以苏州方言吟唱李清照词意。吴侬软语的婉转声调,搭配 " 青砖瓦漆 "" 烟雨朦胧 " 的意象,将江南雨巷的缠绵与寂寥娓娓道来。丝竹乐声如屋檐滴雨,声声叩击心扉,令人恍若穿行于粉墙黛瓦间的幽深长巷,体味时光沉淀的江南韵味。

在丝竹乐声渐息之际,观众沿青石小桥去往学思岛。落樱缤纷的景色中,一场以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叶采的《暮春即事》这三首经典古诗为魂的演出,带领所有驻足的观众踏上一场诗、乐、舞、剧交融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孙红杰教授凭借其丰富的古诗文配乐创作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为三首古诗文精心编配曲调,并创新性地采用情景化演绎方式,将三首曲目巧妙串联。在演出中,孙教授与声乐系硕士生导师殷为杰副教授身着古装,化身茶舍中品茶论诗的文人雅士,重现 " 文人踏春寻诗 " 的雅集场景。在与研究生的吟唱以及两位优秀舞者灵动舞姿的共同演绎下,诗词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转化为流动的舞台语言:《江南春》以悠扬的丝竹之声与婉转的吟唱,再现了 " 千里莺啼绿映红 " 的辽阔景象;《忆江南》以吴歌的独特音调,倾诉了对江南风物的深切眷恋;《暮春即事》则通过复调织体的精妙运用与舞者翩跹的舞姿,诠释了 " 闲坐小窗读周易 " 的文人雅趣。当舞者水袖卷起最后一瓣落樱,湖面涟漪轻漾着终曲的余韵,这场融合 " 诗乐舞剧 " 四维语言、贯通 " 大中小 " 三代的沉浸式美育实践,在观众与千年前诗人的情感共鸣中圆满落幕。

当诗乐走出书本,在自然与人群中流淌,文化自信的种子便悄然生根。这场春日诗乐之旅,以创新之笔书写传统之魂,不仅为观众留下难忘的艺术记忆,更昭示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与深远回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江南 上海师范大学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