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 全球化 " 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面对贸易壁垒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挑战,中国车企正以创新模式破局,从 " 产品出口 " 转向 " 生态共建 ",在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协同等维度重塑全球竞争力。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跃迁。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阶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 50%,成为全球电动化转型的标杆。这一成绩背后,是中国车企从 " 产品贸易 " 到 " 体系共建 " 的战略升级。比亚迪在泰国投资 320 亿泰铢建设的 15 万辆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仅仅耗时 16 个月,堪称行业奇迹。这座工厂的建成,直接让泰国当地电动车产量从 2023 年的不足千辆,飙升至 2024 年的 5.8 万辆。比亚迪还毫无保留地进行技术授权,深度整合当地产业链,助力泰国稳固其在东盟电动汽车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集 " 技术 + 产能 + 服务 " 为一体的输出模式,正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复制。
吉利汽车集团首席产品战略官唐黎明在论坛上深入剖析道:" 中国车企若想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中站稳脚跟,必须主动融入,通过合资合作、技术授权、供应链整合等方式,与全球伙伴实现共赢。" 以吉利对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赋能为例,成效十分显著。在吉利的助力下,宝腾汽车销量从 2018 年的 6.47 万辆,一路增长至 2024 年的 15.2 万辆,市场份额也随之翻番,这无疑是技术输出与本地化运营协同发力的有力证明。
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阐释了奇瑞的全球化布局。奇瑞通过在海外搭建研发、制造、销售全链条体系,逐步成长为 " 全球企业公民 "。数据显示,2024 年奇瑞出口量达 114 万辆,占总销量的 44%。其产品在巴西高原的崎岖山路、印尼的湿热雨林、中东的酷热沙漠等极端环境中经受住了严苛考验,充分印证了技术适应性与本地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当比亚迪泰国工厂的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作,奇瑞巴西研发中心的代码在屏幕上飞速跳动,这背后彰显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已远远超越简单的产能转移。正如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交通运输处长卡特琳 · 陆格所言:" 中国不仅是电动化转型的杰出榜样,更应为全球生态共建提供行之有效的 ‘中国方案’。"
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强调,中国汽车产业已然步入 " 由大变强 " 的关键战略窗口期,建议借助政策引导,推动 " 内外循环 " 协调发展。他特别指出,上汽、比亚迪等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多元化方式,积极构建海外产能,这清晰地表明中国车企正从单纯的整车出口,迈向全产业链联动出海的新阶段。这一趋势在 2024 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乘用车出口量逼近 500 万辆,同比增长 2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百万辆,占比达 21%。
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新桥梁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复杂局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倡议,搭建 " 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平台 ",以此推动政府、产业、学术界三方携手,开展协同创新。这一倡议与 " 以旧换新 " 政策、" 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 " 行动相互呼应,共同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透露,国内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网互动试点工作,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为全球生态共建筑牢根基。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充电桩保有量突破 1200 万辆,车网互动试点城市已达 37 个,为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层面,智能化无疑已成为生态共建的核心纽带。有机构预测,2025 年乘用车 NOA 渗透率将达 20%,到 2030 年,L2+ 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超 90%。
放眼业界,蔚来自研 5nm 智驾芯片、理想开源星环 OS 系统、小鹏飞行汽车量产计划等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现出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领域的底层技术突破实力。正如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所说:" 自动驾驶发展到 L3,将催生出丰富的场景化应用,而一旦达到 L4,出行生态或将被彻底重构。"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车企构建全球协同网络的步伐不断加快。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透露,位于番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累计投资 460 亿元,成功建成智能零碳工厂、电池回收体系等一系列关键项目,构建起从锂矿开采到充电设施运营的全链条生态。东风集团则制定了清晰的战略规划,在持续深耕欧洲市场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中东高端市场的布局上,力求通过严格的技术验证,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重新审视全球价值链
尽管中国车企在技术与产能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但全球化进程绝非坦途。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直言,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产能过剩以及供应链的不稳定,都迫切要求中国车企加快整合燃油车资源,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优化产能结构。
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不足 60%,而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中,70% 为新建项目,资源浪费风险不容小觑。此外,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技术标准互认等问题,也亟待建立一套 " 安全可控、流动有序 " 的全球治理机制加以解决。
不过,危机之中也蕴藏着机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新能源汽车已步入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阶段,规模高达 4 万亿级的后市场服务、车网互动等新兴生态正在蓬勃兴起。
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透露,2024 年其平台上新能源车主数量飙升至 270 万,轮胎销量激增 8 倍,充电桩订单更是增长了 150%,这些数据充分印证了服务生态蕴含的巨大潜力。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指出,
" 中国速度 " 对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车企必须深入洞察不同市场的驾驶场景与用户习惯。例如,博世在华研发中心的 9000 名本土工程师,正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环境,全力优化热管理系统,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德勤报告指出,中国车企全球化面临供应保障不足、品牌溢价低、技术标准差异等挑战,建议通过深耕细分市场、构建本地合作生态来突破发展瓶颈。欧盟《新电池法》与数据保护法规的实施,虽然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但也从侧面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技术迭代,积极推动标准互认。例如,比亚迪通过泰国工厂的本地化生产,成功实现电池关键原材料的区域供应链整合,有效应对了国际贸易壁垒。
博世在华研发中心的本土工程师优化热管理系统、麦格纳在华布局的驾驶员监测系统,这些生动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国车企与全球伙伴携手共建、共生共荣的未来图景。正如张永伟所言:" 全球化绝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数据共享、标准互认、技术协同,构建一个安全可控的产业共同体。"
这场从 " 产品出海 " 到 " 生态共建 " 的变革,正化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