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变量 前天
从0到1,跨境电商实操指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品变量,作者:亨亨,原文标题:《跨境电商没有秘密,43 天 0-1 登顶类目第一|案例复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去年开始,我们为一家新锐的跨境电商公司,提供 " 组织与业务体系架构 " 的服务,从 0-1 构建起整个项目体系,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43 天登顶 TikTok 类目第一。

从完全没有海外团队,到实现 40 万美金 GMV,登顶类目第一,仅仅用了 43 天。今天,我就把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一个复盘,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背景

在开始进入项目之前,我来介绍一下客户的背景,这个涌现在身边的案例,更进一步彰显着跨境电商的 " 公平 ":无论曾经是否做过跨境,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团队,都被放回同一起跑线。

客户曾是一家发行公司,在过往经历中,从未开展过电商业务,因此,在跨境电商领域,是完全的新玩家。

在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客户的业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公司整体营收粗看相对良好,但传统投放业务萎缩态势明显,亟需构建第二曲线,为公司发展打造新引擎。

过去经营过程中,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经营方式,基本上完全靠 " 人治 ",没有经营和管理的章法,处于 " 由作坊式公司向中等规模公司跨越 " 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客户公司因为在广告平台上的资源优势,所以战略选择了 TikTok 跨境电商,作为公司转型的方向,以解决第二曲线问题。

选品定生死,首战即决战

对于跨境电商来说,究竟什么环节,是决定项目成败的 " 关键先生 "?

是 " 品 "。

卖的产品对不对,合不合适,是一切动作能否有效的根源。在选品上,我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法论和操作体系。

在 TikTok Shop 上," 好商品 " 大致分为三类:

标品心智品(消费者已经形成成熟认知的品牌和标准品类商品,比如垃圾袋、抽纸);

时令节庆品(满足特定季节和节日消费需求的商品,比如圣诞驯鹿玩偶);

内容特色品(适合进行内容演绎的新奇特商品)。

不同类型的好商品,在运营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确定,什么品适合自己。

比如标品心智品。消费者已经形成认知,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核心是供应链效率的压缩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能否将产品做得又好又便宜,这显然更适合已有工厂的传统制造业企业。

又比如内容特色品。TikTok 作为一个内容电商平台,本质上,商品流量来源于内容,因此产品是否适合产出短视频,也是关键的衡量因素。例如鞋面清洁剂,一只脏鞋,喷上清洁剂,抹布一擦洁净如新,这就非常适合通过短视频的视觉传达来卖货。

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品?如何查看一个品,有没有机会在海外做起来?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实操了业务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在最关键的选品阶段,下了大量的功夫。最终,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选品方法,对 31 大类目进行选品研究,产出选品研究报告,并且科学总结出了 1 套《跨境选品分析方法路径手册》。

31 大类目的选品研究报告中,覆盖了美妆产品、生活日用品、宠物产品、保健品、3C 数码、清洁用品等出海电商的主流类目,基本上,把常见的出海类目,都研究了一遍,从其中挖掘出最适合的品类。

补全业务全貌,完成组织搭建

选品只是为业务成功,选择了一个胜率更高的起点,团队与组织的协同体系,则是业务能否稳步快跑的关键。

业务的核心基础是人,有了人,业务才能滚动。选择什么样的人?怎么选择人?让人过来干什么工作?这是组织搭建的灵魂之问。

先拆一拆,要干成这个业务,涉及到哪些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怎样的职能,这个职能,需要怎么样的能力模型。如此,我们很快知道,我要做成这件事,需要哪些人。

客户公司的第一批员工,都是我本人亲自面试,基本上,每个岗位我都面试 15 人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这个业务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刻。

标准化体系,以 SOP 抬升业务下限

这个部分,主要进行了 2 项工作:

岗位效率与标准化——在团队新建、文化不健全、培训不完善的混乱情况下,完成供应链、TK 运营、短视频策划、剪辑、投手、达人 BD、头尾程物流等 7 个岗位的 " 岗位说明书 ",快速提升岗位标准化程度;

建立业务标准——按照最小颗粒度原则,拆解业务环节,从选品、运营、内容、物流交付,到结算、支付、供应链,建立执行标准,输出 SOP 与执行模板,拉高执行下限,约束业务在体系内运转。

项目中的这部分材料,由于涉及到过多商业秘密和信息,暂无法对外公开。但我可以把这套手册的框架目录分享出来,作为一个参照和依托,其中呈现的理念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份好的岗位说明书,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岗位在整个链条中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能够明确,如何做能够做得更好。

在我们的标准下,一个岗位的标准化材料,包含以下 5 点内容:

行业研究的方法(例如选品岗位的选品方法论);

业务体系梳理(在整个链条中的地位);

岗位说明书(Know How);

岗位工作的 SOP(具体的工作流);

AI 应用的具体细分实用场景(AI 提效的潜在可能)。

对于岗位说明书,我们要求达到以下标准:

讲清楚这个岗位干什么,为什么目标而奋斗?

工作流是怎样的,每项工作要达到的标准是怎样的?

这个岗位上,优秀的从业者和普通的从业者,差距是什么?

精准数据体系,追求 " 可计算的成功 "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公司目标、中层目标与一线员工的目标,对不齐的情况,也会出现基层 KPI 都完成,但公司就是不赚钱的情况,或者出现给员工定了一大堆指标,到头来不知道究竟哪个目标最重要。

一般来说,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公司经营数据体系不健全,导致的数据目标失真。

对此问题,我一贯主张,企业的经营数据观测,应当采用金字塔结构:财务数据为塔尖、业务数据为塔身、行为数据为塔基。

指向最终结果的财务数据,指向业务经营情况的业务数据,以及一线员工要行动的行为数据,要能够密切对应。

举个例子:

财务数据指代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数据;业务数据则是公司经营业务,所涉及到的业务目标;行为数据则是为了实现业务目标,需要进行的行为动作。三层数据应当能够逐层传导,从上至下进行拆解。

比如公司本月财务目标净利润 10 万,根据利润率可拆解对应的业务目标,假设净利率为 10%;

那业务数据中的 " 收入 " 一项就是 100 万,为了完成这 100 万,需要 10 个客户(客户数),每个客户 10 万元客单价;

为了完成 10 个成交客户,需要有 100 个有效线索,获得 100 个有效线索,需要打 1000 个电话,那这 1000 个电话,就应当是一线员工的行为数据目标。

这个拆解模型,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无需考虑营收,只需要考虑完成具体的动作即可,同时,这个动作,在事实上也能对应上公司整体的业务目标。

以上是个抽象出来的简化模型,实际情况要更复杂,涉及到的指标体系也更多元,重点在于领会一层一层传导的中心意思。

我们建立了这套日常观测的数据体系后,获得了两个价值:

从上到下的价值:公司目标能够精准向一线传导,全公司目标对齐,每一层行动有术;

从下到上的价值:行为层的动作能够实时观测,通过行为层的动作,能快速预测反推业务和财务层的结果。

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双重交汇下,也就实现了我们对于经营数据指标的要求:实现 " 可计算的成功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品变量,作者:亨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供应链 跨境电商 tiktok 第二曲线 起跑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