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的江湖,从今年开局就已是硝烟弥漫。
在比亚迪 2 月初以 " 全民智驾 " 的口号擂响战鼓不到一个月,吉利即不甘示弱地予以回应,以一场信息密度极高的 AI 智能科技战略发布会,向行业投下数枚 " 核弹 "。
在这场发布会上,不仅让行业将目光锁定吉利这家顶尖车企的智能化转型,更让其背后的神秘玩家浮出水面,这就是千里科技。在本次发布会上,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出人意料地亮相。他以吉利 AI 科技生态的一员,作为唯一的合作伙伴演讲嘉宾现身发布会现场。更加重磅的是,基于千⾥科技与吉利汽⻋集团的深度技术合作,全新的 " 千⾥浩瀚 " 智驾系统正式推出。未来,吉利银河的全系产品都将搭载千⾥浩瀚。
就在发布会前的 24 小时,千里科技突然发布公告,宣布与吉利、路特斯等缔结《⻋ BU 投资框架协议》,同意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智驾业务领域。在智驾赛道,虽然千里科技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但其掌舵人印奇一直是 AI 行业的风云人物。他在 2011 年创立旷视科技,被喻为国内 "AI 四小龙 " 之一。去年 11 月,印奇开始转战汽车赛道,担任力帆科技的董事长。近期,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
在发布会上,印奇谈到了对于 "AI+ 车 " 发展趋势的判断:" 随着 AI 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我们正处于从‘车 +AI ’到‘ AI+ 车’的历史转折点。2025 年将是‘ AI+ 车’的元年。"
随着 AI 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千里科技和吉利主导的这场链接科技、汽车与资本的合作联盟,是否预示着智驾终局的走向?而在这一多方合作联盟中,作为新晋势力的千里科技,又将扮演何种的角色?
" 桃园结义 " 的车 BU,智驾行业的新物种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智驾供应商与主机厂合作关系一直颇为微妙。
有不止一位智驾供应商的高管表达过自己的困境:供应商在项目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但一些强势的主机厂可能会引入多家供应商 " 赛马 "。另外,在自研的压力下,主机厂正在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这导致二线智驾供应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必须在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和性价比之间寻求平衡,以保持竞争力。
但站在主机厂的角度,早期的考虑是在和供应商的合作中把握主动权,避免 " 丢了灵魂 "。因此,自研就是一个思路,几乎所有主流主机厂都在做。
但自建团队意味着极大的人力投入。比亚迪腾势的销售总经理赵长江就曾表示,智能驾驶开发团队有超过 4000 名工程师,并且每月工资支出达到 10 亿元。在一些具体的智能化方案上,例如 DMS(驾驶员监控系统)等车内视觉 AI 软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算法开发和模型训练,这对于一些在感知等 AI 能力积累较晚的企业来说,就是一大挑战。这也是千里科技和吉利签订《⻋ BU 投资框架协议》的一个行业背景。
3 ⽉ 2 ⽇,千⾥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将与吉利、路特斯等合作伙伴共同签订《⻋ BU 投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千⾥科技将与两江产业基⾦、重庆产业⺟基⾦、江河汇、吉利、重庆迈驰、路特斯共同发起设⽴⼀家智驾合资公司,股权结构为:千里科技合伙企业占 30%、吉利占 30%、重庆迈驰占 30%、路特斯占 5%、员工激励平台占 5%。
这样的一份协议,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华为引望公司的成立。2024 年 1 月,华为斥资 10 亿元成立 100% 控股的深圳引望,赛力斯和长安出资百亿入股,以 " 业务 + 股权 " 的形式进行全面合作。为什么两家车企会选择投入真金白银,最主要的是考虑到现在合作模式下,车企、AI 公司、Tier1 厂商等多方角色的协同问题。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此前让华为车 BU 艰难的核心因素是,车企因为担心失去灵魂,以及顾忌华为智选车业务的竞争而不愿大批采购,为了持续获得订单,华为必须和主机厂深度捆绑,打消合作车企对于潜在竞争的担忧,不再害怕 " 失去灵魂 "。
过去,车企与智驾方案商、Tier1 厂商是天然的甲乙方关系。此前,就有智驾方案商坦言,"" 主机厂跟方案商的关系很敏感,互相提防。即便合作,也只开放非常有限的数据。"
引望成立后,各方的边界感不再明显,都同属于一家合资公司,减少了研发和项目交付的扯皮,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引望模式的推行,也是千里科技、吉利参与到《⻋ BU 投资框架协议》中的原因所在——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进退,打造⾯向整⻋企业的 AI 开放智⾏平台,打破过往 " 整车⼚ +Tier 1 供应商 " 固有的线性合作模式,形成一种互相反哺的正循环,避免信息损耗和利益博弈的不利局面。
印奇表示," 未来需要一家能将大模型技术、产品场景定义和软硬协同能力进行系统性整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我们将承担这样的使命。"
最后,也是最实际的一点,千里科技、吉利的车 BU 建立,可以让各方直接分享智能汽车领域的收益。数据显示,在净利润方面,华为车 BU 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分别亏损了 75.87 亿元和 55.97 亿元,2024 年 1~6 月则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为 22.31 亿元。可以展望一下,未来千里科技、吉利等筹建的车 BU 将技术能力开放给全行业后,也将得到可观的收益回报。
千里科技,给吉利装上一台 AI 发动机
千里浩瀚智驾方案的名称,有这么一种解释:千⾥科技代表最强的 AI 能⼒,浩瀚代表最强的整车制造能⼒。方案以 " 零碰撞 " 为目标,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不仅实现了 " 智驾平权 ",更强调 " 安全平权 "。
作为第一代的 AI 四小龙,2018 年,印奇创立的旷视科技组建过一个几十人的智能驾驶团队,并展示了车载 AI 视觉解决方案,涵盖人脸解锁、账户切换、驾驶员识别及多模态交互等功能。2021 年,在特斯拉纯视觉路线的成功验证下,旷视科技决定入局智驾行业,并在随后成立智驾业务品牌——迈驰智行。
智能驾驶行业不乏一些优秀的算法公司。但是,智驾本质上是一个考验工程化能力的行业。从既往业务来看,旷视擅长走软硬一体的商业模式,从早前的安防行业,到一直研究的 AMR 机器人、SLAM 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穿梭车等移动机器人产品,旷视并不是一家只懂算法的公司,而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硬件产品体系,拥有和主机厂良好沟通的对话体系。
基于在计算机视觉上的技术优势,旷视迅速切入到以视觉为主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几百人的团队规模,并打造了两套 BEV 视觉算法模型— BEVDepth 和 PETR,在 2023 年正式发布三种不同配置的量产智驾方案,全部面向 L2+ 级智能驾驶,这些方案在吉利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
2024 年 7 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通过股权受让间接持股了力帆科技。同年 11 月,印奇接任力帆科技董事长,2025 年 2 月," 力帆科技 " 改名 " 千里科技 ",确定 "AI+ 车 " 发展战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资本市场给出了很好的反应——按 2 月涨幅排名,千里科技以上涨 54.35% 位列重庆上市企业第一。
这也充分说明了市场对千里科技背后所代表的 AI 力量的看好。在智驾方面,光智驾团队,吉利体系就有 5 个,包括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自研智驾团队,路特斯智驾团队,子公司亿咖通,以及脱胎于吉利的福瑞泰克,各种内部力量的拉扯与消耗,对吉利的智能化并无益处。
从《台州宣言》后,吉利控股开始以聚焦和整合为发展思路,领克并入极氪、几何并入银河,车型以及智能化力量务求实现力出一孔。千里浩瀚是吉利首次摆在明面上称 " 统一 " 的智驾品牌。
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在会后的沟通会环节就表示," 整个吉利将形成智驾的‘一盘棋’。" 这也基本明确了,以陈奇团队为主的自研力量以及千里科技代表的 AI 力量,会在吉利集团内汇聚成流," 千里浩瀚 " 将覆盖吉利全系不同价位车型,吉利银河未来的全新产品都将搭载千里浩瀚,吉利中国星也将陆续搭载千里浩瀚,实现高阶智驾的普及。
对于千里科技来说,吉利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一方面,今年 2 月份极氪品牌交付 1.4 万辆,同比增长约 87%;截至 2 月底,吉利银河的累计销量也超过了 70 万辆,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匹黑马。对于吉利来说,千里科技同样是一个最好的 AI 发动机,可以迅速补齐吉利在 AI 方面的能力,跻身智能化的第一梯队。
未来新能源的竞争,核心是智能化的竞争。从去年以来,在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趋势的推动下,智驾正在面临激烈的行业洗牌。我们正处于从 " 车 +AI" 到 "AI+ 车 " 的历史转折点,智驾未来三年将进⼊收敛期,以千里科技为代表的 AI 力量,或将重塑汽车与大模型的新格局。雷峰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