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骑行圈,轮组是速度的基石,也是骑士与机械工艺对话的桥梁。作为国产轮组的标杆品牌,ELITEWHEELS 壹力特始终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迭代。
2025 年全新推出的 DRIVE II 轮组凭借四大核心升级,不仅重新定义了公路竞速的 " 性能阈值 ",更以硬核技术印证了中国碳纤维轮组从 " 制造 " 到 " 质造 " 的跨越式突破。
一、" 胖圈 " 的气动与兼容性革命
DRIVE 系列以 21mm 内宽适配主流 28C 轮胎,而 DRIVE II 将内宽提升至 23mm,外宽扩展至 31mm,兼容更宽胎容,这一改动看似微小,实则是空气动力学与兼容性平衡的质变。更宽的轮圈搭配 28-40C 外胎时,气动性能提升显著。英国银石风洞实验室数据显示,在相同条件下,DRIVE II 较 DRIVE 减少 5.2W 功率消耗。
这背后是中国碳纤维编织工艺的成熟——升级碳纤维堆叠技术,维持材料重量的基础上,提升轮圈侧向刚性,确保宽圈结构在轻量化(1260g 起)与刚性间取得完美平衡。
二、棘轮系统:新动力引擎
DRIVE 采用传统 4 棘爪结构,而 DRIVE II 搭载全新 Kinetic 50T 锥形棘轮系统,7.2° 咬合角度提升了响应速度。通过增大齿面接触面积,并结合强化弹簧与防水密封设计,彻底告别传统棘轮的 " 跳齿焦虑 "。陡坡冲刺时,踩踏力量传递效率迅速提升,即便雨天也能实现 " 暴力输出零损耗 "。
这一突破源于壹力特对精密加工工艺的深耕。锥形齿面的高精度数控铣削、弹簧材料的抗疲劳测试,乃至密封组件的涂层技术,均依托国内供应链的协同创新。中国制造不再是 " 代工 " 标签,而是以自主技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三、从 " 减重 " 到 " 刚性与气动的博弈 "
DRIVE 采用 3.2mm 碳辐条,而 DRIVE II 升级为 4.5mm 碳辐条。这一 " 加宽减薄 " 的设计看似矛盾,实则暗藏玄机:加宽辐条截面切割气流,增益气动优势,配合 2:1 非对称编法,侧向刚性大幅提升。在风洞测试中,轮组在横风中依然稳如磐石。
四、全场景覆盖:中国质造的野心
DRIVE II 通过 36mm、50mm、65mm 三种框高细分场景:36D II 以 1260g 极致轻量化征服陡坡冲刺;50D II 以气动与重量平衡适配综合赛道;65D II 则以破风气动性能表现统治高速巡航。这种产品矩阵的完善,折射出中国品牌对全球骑行文化的深度理解——以系统化解决方案满足多元需求。
轮组上的 " 中国质造 " 密码
DRIVE II 的进化绝非偶然。从碳纤维工艺的毫米级把控,到棘轮结构的创新性设计,再到银石风洞的严苛验证——壹力特用技术证明,中国轮组已从 " 性价比替代 " 跃升为 " 性能标杆 "。
当车手们以 DRIVE II 碾压赛道时,车轮碾过的不仅是沥青,更是中国制造向上突围的轨迹。未来,属于那些敢于 " 探索极限 " 的品牌,而壹力特正以每一克的精进,书写这份野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