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4 月 2 日讯(记者 吴雨其)3 月 29 日,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的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圆满举办。本次会议以 "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A 股市场的实践与探索 " 为主题。
会上,申万菱信基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晓升指出,中国资本市场面临储蓄规模庞大但权益投资转化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而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潜力因制度约束与专业服务缺失未能充分释放。陈晓升强调,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微观机制入手——通过发展养老投顾业务赋予个人投资者选择权,同时优化公募基金考核机制,引导行业回归 "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 的本源。
发展养老投顾业务,激活长期资金入市的微观路径
在 " 陆家嘴金融沙龙 " 第五期的发言中,陈晓升聚焦于如何通过发展养老投顾业务,破解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微观结构问题。
他首先通过对比国内与发达国家的储蓄额与股票市值关系,揭示了中国宏观金融结构的深层矛盾:中国储蓄总额高达 150 万亿元,但股票市值仅为储蓄额的 0.7 倍;换一个数据来看,美国养老金规模远超其股票市值,中国养老金规模却不足股票市值的 15%。这一差距凸显了中国资本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依赖不足,尤其是养老金作为 " 中流砥柱 " 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陈晓升指出,当前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规模约 6.8 万亿元,但权益配置比例仅 15%,对应约 1 万亿元资金进入股市,占 A 股市值的 1%。这一低配现象的核心在于制度设计——企业年金的投资权仍由单位统一管理,个人缺乏选择权。
此外,他强调,养老投顾是打通这一堵点的关键。个人投资者普遍缺乏专业能力,需依赖投顾机构为其设计科学的资产配置方案。例如,若企业年金权益配置比例从 15% 提升至 30%,股市增量资金或达 5000 亿至 1 万亿元。然而,当前个人养老金账户普遍存在 " 开户多、入金少 " 的现象,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投顾的引导。
陈晓升建议借鉴证监会 2019 年推出的基金投顾试点经验,推动养老投顾业务发展,真正实现 " 投资者保护 " 而非简单教育。此外,他提到《金融法》的出台至关重要,需从法律层面统一投资者保护机制,打破行业法割裂现状,为长期资金入市奠定制度基础。
公募基金的作用与考核机制优化
在行业对话环节,陈晓升结合公募基金行业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其在吸引中长期资金中的独特价值。他认为,公募基金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三方面:发现好资产、创造好产品、配置好资金。
首先,基金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实体经济,能够精准识别高股息、高红利等低波动资产,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优质标的,为长期资金提供可靠的投资方向。
其次,基金产品是资金入市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社保基金的委托管理,还是个人养老金的配置工具,公募基金需不断创新产品形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期限的需求。
最后,资产配置能力是获取长期收益的关键。陈晓升以全国社保基金为例,强调大类资产配置的 " 免费午餐 " 效应——通过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而公募基金的功能也在于帮助投资者建立科学配置框架,避免短期博弈。
针对基金行业近年面临的争议,陈晓升直言考核机制是核心矛盾。他提出三大优化原则:长期化导向、基准化评价、投顾化服务。
他提到,基金考核应拉长时间维度。过去三年市场波动导致成长风格基金表现不佳,但拉长至五年周期,90% 以上的基金经理仍能跑赢市场。管理层若仅关注短期排名,实则是 " 不专业 " 的表现。另外,考核需回归基准。基金经理的核心责任是跑赢产品基准,而非盲目追逐市场排名。基金投顾业务应以 " 收益率目标、投资期限、胜率预期 " 为考核核心,而非简单比拼业绩。
陈晓升总结道:" 资产管理行业的本源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而非在排名内卷中迷失方向。" 这一理念的践行,将是公募基金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