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第一股 " 商汤 ( 0020.HK ) 在 2024 年持续亏损。自 2018 年以来,公司累亏金额高达 545 亿元。
证券之星注意到,押注生成式 AI 的同时,公司的视觉 AI 和智能汽车业务均出现明显萎缩。高企的研发投入是公司连年亏损的主因,而 AI 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回报周期长等行业特性,也成为制约公司盈利的关键因素。2024 年以来,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但依旧难解亏损困局。如何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变现找到平衡点,是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也在持续下跌。截至 4 月 1 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 1.47 港元 / 股,相较历史高位 9.7 港元 / 股跌超 8 成,当前市值为 543.9 亿港元。
7 年累亏 545 亿,大模型市场份额下滑
据业绩公告显示,商汤在 2024 年实现收入 37.72 亿元,同比增长 10.8%;全年净亏损 43.07 亿元,同比收窄 33.7%。自 2018 年以来,公司已连亏 7 年,累亏金额高达 545 亿元。
目前,商汤的业务主要包括生成式 AI、视觉 AI 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其中,生成式 AI 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贡献了超 6 成的收入,该业务在 2024 年实现营收 24.04 亿元,同比增长 103.1%。
实际上,商汤于 2023 年将业务重心转移至生成式 AI 领域上。
公司起初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 ( CV ) 进入 AI 行业,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2021 年上市时,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和智慧生活四大板块。彼时,公司来自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业务的收入超过 9 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受核心客户在 AI 领域投入大幅收缩的影响,相关项目落地进度明显放缓,公司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业务的收入大幅缩水。2022 年,上述两大业务的合计营收同比跌超 3 成,降至 25.61 亿元。
自 2023 年起,公司业务重心向生成式 AI 转移,同时保持传统 AI ( 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 ) 及智能汽车的优势。
在生成式 AI 业务上,公司构建了以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石、以 " 生产力工具 " 与 " 交互工具 " 为垂直应用方向的 " 一基两翼 " 布局。受益于市场对生成式 AI 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爆发性增长,公司的生成式 AI 业务在 2023 年及 2024 年连续两年出现增长。
证券之星注意到,虽然公司在生成式 AI 收入表现不俗,但其在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却遭遇下滑。据 IDC 发布的《2024 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商汤以 13.8% 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而在此前的 2023 年,公司以 16%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研发费用高企,裁员降本难止亏
在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看来,商汤首先要解决的是研发投入与盈利的矛盾。
证券之星注意到,高企的研发费用是公司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2018 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研发费用由 2018 年的 8.5 亿元增至 2023 年的 34.66 亿元,研发费用率由 46% 增至 102%。
2024 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进一步增至 41.32 亿元,同比增长 19.2%,创近 5 年新高,主要是由于公司增加了对训练和微调基础模型的投资,以及生成式 AI 应用开发所产生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还有服务器运营和云服务费用的增加。经计算,2018 年至 2024 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 204.45 亿元。
此外,支培元亦指出,AI 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度较大,回报周期长也是影响其盈利的重要因素。
连年亏损之下,商汤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去年 10 月,商汤科技董事长兼 CEO 徐立发布商汤 10 周年的内部信中提到,在组织层面,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公司将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
随后在 2024 年 12 月,商汤宣布完成了战略组织架构重组,建立了 "1+X" 架构。其中,"1" 指生成式 AI 相关业务,包括提供算力的 " 大装置 "、AI 基础模型和应用;"X" 则代表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 " 绝影 "、家庭机器人 " 元萝卜 "、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由独立的 CEO 负责业务发展。
随着商汤的组织架构调整,公司人员优化也在同步上演。
据《数智前线》报道,在 10 周年内部全员信发出后,商汤当日开启了裁员,裁员规模不详,赔偿方案是 N+1。彼时,关于裁员一事,公司回应称聚焦 " 大装置 - 大模型 - 应用 " 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
结合财报来看,近年来,商汤的员工数量整体呈下滑趋势。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的员工数量分别为 5098 名、4531 名、3756 名。商汤在 2024 年业绩公告中亦提到,受益于资源聚焦与效率优化的战略的实施,公司的管理与销售总费用同比下降 9.1%,这也是公司亏损收窄的主因。
绝影技术尚待提升,智驾业务受挫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商汤拆分出的众多 "X 业务 " 中,智能汽车是公司重要的业务之一。据了解,商汤旗下智能汽车业务品牌为 " 绝影 ",其产品线覆盖驾驶、座舱、云端三大模块。
但在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汤绝影不仅要直面百度、华为、小马智行等科技巨头的强势布局,还需应对造车新势力加速推进自研战略带来的市场挤压。
当前行业趋势显示,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头部新势力车企正全面加码智能驾驶自主研发。例如,蔚来自研的 AI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涵盖了智能驾驶芯片、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以及 AI 智能车机系统等多个方面;比亚迪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则集感知、决策、执行于一体。
车企自研浪潮的兴起,进一步压缩了第三方智驾方案供应商的市场空间,公司获得车企整包方案订单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
不仅如此,有分析指出,商汤绝影作为软件、算法层面的提供商,其更多的优势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集成方面,公司在硬件核心技术领域尚存在短板,尤其在车规级芯片和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布局较为欠缺,这意味着其市场替代性相对较高。
反映在业绩层面,商汤的智能汽车收入则同比下滑 33.2%,为 2.56 亿元。公司称因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向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V2X 业务收入下降。同时,公司为某家全球汽车 OEM 制造商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入有所下降。
与智能汽车一同下滑的还有商汤的视觉 AI 业务。视觉 AI 作为商汤的起家业务,其收入在 2024 年大幅下滑 39.5%,为 11.12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由 2023 年的 53.9% 降至 29.5%,主要是公司聚焦服务高质量核心客户,并推进现有视觉 AI 客户向生成式 AI 业务迁移。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 | 李若菡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