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资本界圈具有影响力的高管,极少公开点评具体投资对象,因为这么做看不到什么益处,坏处倒是不少。3 月 28 日,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打破了惯例,通过长访谈 " 分享 " 了他对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看法。他表示,因 " 商业模式不明确 ",正在批量退出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
朱啸虎
投资逻辑决定看法
应该说," 批量 " 这两个字深得新闻学的精髓。在访谈中,朱强调的是,自己掌管资本的投资策略,但是媒体有意将这句话的主语隐去。给人的错觉,是整个风投行业都不看好人形机器人。
当然,朱啸虎的咖位,决定了他即便只提自己,其方向性重要言论,也具备不小的行业影响力。
朱本人在 2019 年之前风光无限,拥有多次成功投资和逃顶经验,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他不避讳自己 2012 年对刚成立的字节看走了眼,但字节当时的情况不符合其投资理念。其选择的投资对象都要有明确的商业化前景," 算得出账 "。他强调 " 靠改变惯性获取成功,概率太低了 ",意思是不会因错失了好项目而改变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这两年,朱的咖位恐怕是下滑的,因为成功投资案例在减少(失败和平庸的投资倒有一堆)。总体而言,金沙江创投这几年更多转向消费、企业服务等 " 快餐式项目 ",主打快进快出。不可否认,他的危机嗅觉仍是第一流的。他的理论是,一旦市场形成高度共识,但商业化潜力又不清楚,那就到了退出的时候。
产融资本替代 VC 入场
人形机器人赛道,完全符合朱的定性。不但涌现出大量的创业公司,车企也蜂拥而入。今年 " 两会 " 期间,何小鹏说,一个全新的 AI 时代正在到来,Al 会推动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的到来,汽车产业正在和机器人开始融合。
他表示,小鹏汽车已经投入人形机器人 5 年,还要再做 20 年,花 500 亿投资。他甚至预言,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小鹏收入仅次于汽车的产品。3 月底,小鹏悄然完成了工商变更,加上了 " 集团 " 二字,有人猜测其正在大举推动机器人和飞行器的商业化。业内有好几家车企正在加入战团。
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等业内人士,也明确反对朱啸虎的判断,认为人形机器人是长期赛道,未来将诞生大型企业。后者还认为,人形机器人五年内可能 " 无处不在 ",成为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
2024 年,VC 确实已经对人形机器人项目态度变得谨慎,一如他们对基础大模型的谨慎。而同期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超过 110 亿元,中国占比超过一半。2025 年还将快速增长。
产业资本(蚂蚁集团、地方国有资本)和政府基金,正在加速入场。替代了 VC。
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成人形
人形机器人与汽车扯上关系,有两个直接原因:第一个,它们都成为 AI 产业的 " 同轴 " 应用;第二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材料、电机、电控、电池、芯片(包含功率器件)、软件,以及背后的基础大模型、数据流,和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毫无二致。从供应链角度,简直是汽车的亲兄弟。做汽车积累起来的知识群和供应链,也适用于机器人,何不搂草打兔子。
但凡做过机械、AI 的一线创业者和企业,也包括产融资本,都不会否定机器人的未来。但要不要做成人形,的确值得商榷。
这里面要分成粗略的三种情况,第一种,强场景型,尤其是工业用途,的确没必要做成人形。比如产线上的喷涂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做成多关节的机械臂或机械手即可。
第二种,为人直接服务的泛场景型,有必要做成人形,或者在主要运动特征上要模仿人。这倒不是因为恐怖谷效应什么的,也和人体经历自然进化出的形态是否合理无关。而是因为当前社会的大量设施(比如空间、工具等)、多任务服务型系统,甚至软件,都是根据人的形态设计的。如果想让机器人取代人的工作,不限定场景,设计成人形(主要是运动和大致形态)是有必要的。
第三种,与人的情绪价值、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的软科学挂钩的用途,这类用途还无法清晰地描述,这是当前非常不确定、但肯定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应用前景。我们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做成人形大概不会犯错。
但是,朱啸虎谈的是短期商业回报的问题。如果扯工程上的前景,哪怕衍生的远期商业前景,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的味道。
具身智能或者说人形机器人(两者概念有区别),投资热潮已经持续了至少 3 年。当前仍需要持续融资的赛道。而且比较可怕的,并非是短期不能赚钱,而是大家造的方法差不多:开源软件攒系统、采购零部件组装联调,公司主做软件集成。唯一能否形成护城河的是算法、数据、以及部署在云端的算力。核心壁垒相对匮乏。
有人一眼就看出,这不就是当前智驾竞争的要素吗。智驾从前沿技术,到 " 平权 " 为名的泥沙俱下,固然与知识扩散和产业链逐渐成熟有关,更与护城河逐渐变浅有关。
而在泛场景下深度体察其表现,如果其产品,具备对陌生任务的洞察和分析能力,并能自行找到合理解决方案,才是区分企业能力的重要维度。现在大家都宣传智驾表现如何,其实都可以用长尾场景表现能力来区分,只不过公众缺乏客观公允的测试手段罢了。大家只能用主观感受,替代客观标准。
简单说,人形机器人现在没有想清楚用途。 而真正的商用化,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相对人工拥有无可置疑的效率优势,并能适应所有场景。现在泛场景化能力是非常不确定的,因此还不能称其有实际商用价值。
与此相比,低成本任务与高购买和运维成本不匹配,只是小问题。只要能力没问题,需求肯定上来,而需求扩张就能将依靠制造规模将成本打下去。这条路,智驾、新能源汽车已经走的非常成熟了。无须怀疑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运作能力。
现在人形机器人大多都只停留在 B 端需求,与其能力不行是一回事。
机器人训练的数据驱动问题
今年 " 电动车百人会 " 上,很多智驾供应商和车企高管都认同,智驾已经从规则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大家都说特斯拉的 V13" 领先 " 于中企相应产品,但特斯拉 FSD 在中国体验的结果却不好,原因就是特斯拉拿不到中国数据,只能通过接管率、违章记录等间接反馈调整模型。被动式训练相比数据闭环,效率太低。
如果认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在于多场景适应能力,即智能的进化,那么分歧也恰恰在训练数据上。一种是特斯拉、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 " 真实物理数据驱动 ",机器人透过传感器收集运动、触觉、视觉等多模态信息。另一种是银河通用(北京)等中企的数据泛化驱动。即透过世界模型合成数据,加上一点迁移学习,减少对真实数据的依赖,两者的目的都是引发机器人自主思考。
这就是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训练分歧所在。汽车很容易产生大量实际数据(是否优质另说),但机器人则因为部署量和环境变化太少,实际数据获取量完全不满足训练要求。
这是否是风投资本不看好机器人智能快速升级的原因,很难说。朱啸虎用投资逻辑评估,其实就是通过市场反馈来看。对技术本身,并不感兴趣。但是,市场进展和技术发育息息相关。
10 年来,新势力的投资者,从早期的 PE 和 VC,早就变成产融资本,地方国资、国家队,甚至外国主权基金。各方只是投资逻辑不同,习惯介入的阶段不同,无所谓高下。
虽说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朱坚持自己投资逻辑无可厚非,但他公开散布言论确实欠妥。尽管他可能没有带节奏的主观意图,但造成的客观效果(尤其要加上春秋笔法的功劳),有带节奏的嫌疑。
总体而言,在这场技术与产业高速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将人形机器人看做孤立的赛道。在 AI 的大旗下,汽车、飞行器、机器人,都正在形成一个扩张迅速、变化剧烈、机会迭出的混合产业。结合当前中国制造业举世无匹的规模和价值链深度,阵仗史无前例的大,带连着投资大、回报期长。
这种大场面下,喜欢打巧仗、打游击的风投资本,赚快钱的机会反而变得更少。因此产生落寞的感觉,也是正常的。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