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汽湃君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曾几何时,日系车凭借耐用、省油、保值等特质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一车传三代 " 的戏谑,折射出其品质口碑。2020 年疫情冲击下,丰田仍实现双位数增长,本田、日产等品牌同样表现强劲,市场占有率一度超 30%。
近年来,日系陷入了销量衰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一些人的夸大之下,却变成了 " 日系已经完全不如中国自主品牌 ",甚至有 " 中国已容不下日系车 " 的论调。
然而,当 2025 年 3 月的销量数据一公布,在全网高呼 " 弯道超车成功 "" 日系品牌已经不行了 " 的声音之外,尚保有一丝冷静的人们却发现,日系品牌并没有那么 " 惨 " ——尤其是一汽丰田,这家合资车企在 3 月实现销量 71025 辆,同比增长 22.3%;一季度累计销量达 172461 辆,同比增长 9.6%。
一汽丰田,不但不 " 惨 ",而且正渐入佳境。
电动化 + 高端化:一汽丰田的双轮驱动
除了同比增长超过两成的亮眼总体销售数据。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汽丰田的 3 月销量中,电动化车型销量为 36248 辆,在总销量中的占比为 51%。此外,一汽丰田 TNGA-K 平台以上高端化车型 3 月销量为 36667 台,在总销量中的占比为 51.6%。
从部分车型表现来看,3 月普拉多销量为 1884 辆;格瑞维亚销量为 6120 辆,同比增长 62%;皇冠陆放销售新车 4789 辆,同比增长 77%;亚洲龙销量为 10226 辆,同比增长 113%;RAV4 荣放销量为 18437 辆,同比增长 46%;卡罗拉锐放销量为 18417 辆,同比增长 64%。
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51%,可以说,一汽丰田的电气化转型已初见成效。
毕竟,丰田混动能够保持近 30 年电池安全 0 事故,收获全球近 3000 万用户的信赖。这绝不是光靠吹牛 " 远远领先 " 就能达成的。不像一些品牌那样善于宣传、乐于宣传,一汽丰田靠的是多年来积累的强大 " 内力 "。去年发布的 IT'S TiME 2.0 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品牌,正在加速覆盖一汽丰田全系车型,助力品牌在变革时代开启 " 全面智混化 " 的新篇章。
而在智能化和智驾领域,如今的丰田也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如果能有机会走进一汽丰田 4S 店看看,或者哪怕上网看一眼一汽丰田产品的配置表,就不难发现,一汽丰田目前旗下车型 L2 级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的搭载率,已经不输给任何一家合资车企,也超过了不少自主品牌——全新的 Toyota Pilot 高阶智驾系统具备 20 项智能功能,为用户提供像老司机一样的智能导航。而 Toyota Space 智慧空间则配备了高通骁龙 8155 芯片,算力提升 4 倍,为未来的个性化 OTA 升级预留了广阔空间。
而如果比较同价位车型,就连 " 新势力 " 也在一汽丰田身上占不到太多便宜。有望近期上市的一汽丰田 bZ3C,其智驾能力得到业界领先的初创公司 Momenta 加持,很有可能再度震惊所有人。
另一方面,一汽丰田 TNGA-K 平台以上高端化车型占比已达 51.6%。格瑞维亚、皇冠陆放等高端车型市场份额也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且呈稳步增长态势。这足以证明," 全面高端化 " 不仅是一汽丰田的口号与战略,也在事实上得到了市场的回应。
毫无疑问,一汽丰田正向着更具质感、豪华感和挑战精神的目标,加速跃升——能否实现品牌向上,满足用户需求是未来若干年间决定一个车企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汽丰田渐入佳境的 " 高端化 ",为其未来的稳定与发展已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营销: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破局之道
除了在产品、技术层面加速迭代,一汽丰田也没有忘记营销这件事。
2025 年,价格战依然在打。有的品牌以技术战的形式来打,有的品牌直接喊出惊人的 " 一口价 "。而一汽丰田依然不落窠臼,它选择的是一条截然不同、新意独居的方式——近日,一汽丰田推出 " 时光焕新计划 ",以 " 车龄增值补贴 " 为核心,将汽车置换从 " 折旧减值 " 变为 " 资产升值 "。越老的车,置换补贴越高——这个看似违背市场规律的操作,实则暗藏深意。传统置换模式里,旧车是不断贬值的负资产,现在却成了撬动消费的新支点。
二手车市场长期存在两个死结:估值不透明导致车主怕吃亏,卖车要趁早、越老越不值钱。数据显示,超过六成车主因为担心旧车卖亏钱,宁可开着老旧车型也不愿置换。这种心理就像个紧箍咒,死死卡住消费升级的通道。
一汽丰田的破解之道充满巧思。" 车龄增值补贴 = 基础补贴(车龄 × 1000 元)+ 国补 " 的公式,把看不见的品质承诺变成算得清的收益。以 2013 年的老车为例,传统残值只剩 2-3 万,但叠加 15000 元车龄补贴和 15000 元国补,实际收益翻倍。
敢做这种承诺,需要真功夫。一汽丰田的二手车,原本在二手市场上就是 " 硬货 "。只因为,在制造层面,一汽丰田从来没有放松过高标准严要求。以皇冠陆放为例,其从生产到下线,需经历从 0.1mm 级车身缝隙控制到模拟 10 年锈蚀的盐雾试验,共计 2000 项工艺检测。这种 " 过度品控 " 造就了行业奇观:2024 年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10 年以上车龄的普拉多成交价仍达新车价 40%,远超同级竞品 15%-20% 的水平。
不难看出,正是多年对于品质的严格把控和积累,让一汽丰田有足够的自信推出 " 车龄增值换购 " 政策,将用户的用车和购车行为,从 " 短期消费 " 升级为 " 长期价值投资 ",并通过置换焕新,实现车辆生命周期的可持续价值升值。
当新势力用冰箱彩电吸引眼球时,一汽丰田选择回归制造业本质,恰恰是最好的扬长避短。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有研究显示,用户终身价值每提升 5%,企业利润能增长 25%-95%。" 时光焕新计划 " 看似补贴车主,实则是把短期促销变成长期绑定。
这场静悄悄的价值革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汽车从消耗品变成可升值的资产,消费心理也随之转变。在新能源狂飙突进的年代,一汽丰田用这种方式证明:制造业的深厚积淀,依然是无可替代的护城河。
利润密码:全球第一车企的经营哲学
那么,丰田是不是在赔本赚吆喝呢?
从全球市场表现来看,丰田集团 2024 年总销量达 10821480 辆,连续第五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尽管中国的比亚迪早已成为全球新能源销冠,但拿 2024 年利润相比,比亚迪的 402.54 亿元,虽然也很亮眼,也同比增长了 34%,但仍然还不如丰田的一个零头—— 2024 年,丰田全球利润 5.2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2468 亿元。
再来一个横向对比。2025 年 3 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 36,674 辆,同比增 26.5%。2025 年第一季度总交付量 92,864 辆,同比增 15.5%;同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 33205 台,同比增长 268%,连续 5 个月交付量突破 30000 台,刷新纪录。
理想和小鹏,已经是目前中国新势力品牌中的前两名。它们也被认为是中国新能源车市中的代表性品牌,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 " 弯道超车 " 的成功范例。但论销量,它们只有一汽丰田的一半,甚至一汽丰田的新能源销量(36248 辆),也能与理想和小鹏相提并论。而论利润,一年能有 80 亿利润的理想已经是 " 新势力 " 中的天花板,其余的大多数新势力仍然在盈亏线下艰难求生……
作个小结:丰田仍是全球最赚钱的车企,没有之一。或者我们可以按照 " 比较中国 " 的价值观、换个说法:丰田依然是全世界最会造车、最擅长造车的车企。
实事求是地说,至少从利润率来看,丰田的精益生产依然值得中国品牌,尤其是新势力们好好学习。
在 TNGA 的生产模式下,丰田巧妙地共享零部件和总成,并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成本的最优化。相比之下,新势力几乎所有零部件都依赖于供应商,一旦有一家供应商出了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产品线的问题。前些年,理想汽车曾出现过座椅内出现水银的问题,虽然到最后也没能追究出是谁的责任,但这已经体现出了一个问题:过度依赖第三方,早已是制约中国新势力品牌发展的大问题。
甚至于在采购成本这件事上,小鹏是在具备多年传统车企管理经验的王凤英加盟之后,才基本将其理清。而其他新势力品牌,是否还如早些年的小鹏一样,谁知道呢……
再举一个丰田精益生产的案例。
在当今的中国车市,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汽丰田新工厂的总装生产线具备快速调整能力,可以在短短两小时内完成重新组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与此同时,一汽丰田的品质,20 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车市中的顶尖水平。以一辆亚洲龙为例,包含 4012 个焊点,每一个焊点都必须经过精密的检测,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在总装环节,需要完成高达 2927 个装配点数的精细组装,全球领先的品质防误系统确保每一颗螺栓都达到精确标准。
同样的,反观新势力。在去年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 2023 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中,有且仅有两个新能源乘用车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毫无意外,都来自新势力品牌(当然,是比较凉了的新势力品牌)——天际和大运。
所以," 弯道超车 ",到底成功在了哪里?中国品牌的车头还距离人家好几米远,舆论却早已经开起了香槟。反观一海相隔的日本人,他们似乎更有危机感,印尼的日系车市占率从接近 100% 下降到 90%,日本媒体已经开始重点报道,而日本的汽车研发人员更早已经开始拆解比亚迪、拆解小米,从中挖掘中国品牌究竟在哪些细节超越了日本汽车。
老祖宗告诫了我们几千年 " 满招损谦受益 ",但似乎被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抛之脑后。天天吹自己 " 领先 ",这真的合情理吗?真的有利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吗?
结语
日系车的韧性,始终藏在制造业的细节里。一汽丰田的逆势增长,既是对 " 技术长期主义 " 的回报,也揭示了汽车行业的深层逻辑——短期喧嚣终将褪去,唯有品质沉淀与用户价值能穿越周期。当中国品牌高喊 " 弯道超车 " 时,丰田已用诸多数据证明:真正的护城河,永远不在话术之中。
这场中日汽车产业的较量,或许更应成为一面镜子:放下 " 遥遥领先 " 的狂欢,回归对造车本质的敬畏,或许才是真正 " 超车 " 的起点。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