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岛 昨天
泡泡玛特,怎么就赢麻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资本市场的逻辑,总是后验的,这一点在泡泡玛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后不过三个年头,泡泡玛特港股市值经历了从跌破 300 亿港元到重回千亿的过山车,人们的态度也如同大回环,从劈头盖脸质疑它的成长性到清清嗓子宣布重新评估其长期价值。

3 月 26 日,泡泡玛特 2024 年财报发布,字字没提赢麻了,却字字没离开赢麻了——

数据显示,2024 年泡泡玛特营收首度突破人民币 100 亿元大关,达到 130.4 亿元,同比大增 106.9%;经调整净利润 34 亿元,同比增长 185.9%,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海外市场功不可没—— 2024 年泡泡玛特海外收入同比激增 375.2%,达到 50.7 亿元。海外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从之前的不到两成一举提升至约四成,为集团贡献了更高的增速和利润率。

潮玩并非刚需,但精准触达的情绪价值,让泡泡玛特在全球市场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增长路径。从东南亚到欧美,从 MOLLY 到 LABUBU,泡泡玛特正在海外市场再造更多的自己。

慢就是快

文德一(韩国籍)去公司报到的那天,创始人王宁发了条朋友圈:连夜从欧洲赶回来就为了欢迎他,文德一是正宗的韩国欧巴。

2018 年,文德一(左)入职当天,王宁(右)特意从欧洲赶回来迎接

文德一想起那天,至今还记得两个点:

一是全公司只有他这个初来乍到的韩国人西装革履,另一个是王宁直接当众宣布了一件事—— " 希望未来 3-5 年,海外业务占到公司营收的 50%"。

这位刚刚走马上任的国际业务总裁也是第一次听见这话," 他没跟我商量过,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目标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要变为现实。

2024 年,泡泡玛特在泰国曼谷、越南岘港、英国伦敦牛津街、美国洛杉矶等全球各大地标相继开设旗舰店,版图扩张到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东南亚已成为泡泡玛特海外最大 " 票仓 ",贡献逾四成海外营收,更是成为拉动毛绒系列产品销量同比暴涨 1289% 的重要力量。

泰国公主和顶流偶像 Lisa 多次公开表达对 LABUBU 的喜爱,泰国旅游局甚至授予 LABUBU" 神奇泰国体验官 " 的头衔,网友们笑称为 " 入职体制内 "。

近两年时间,他们就在海外开出了 130 多家店,可谓是急速发展。

但当我们跟文德一聊起动作之快时,他却频频强调 " 不刻意追求速度 " ——

" 现在速度已经很快了,我们更注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体验。你速度快了,消费者体验要下降,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慢,一步一步走。"

泡泡玛特的出海之路,处处充满了节奏的艺术。

文德一透露,早在国内规模还不大时,公司就为出海做准备了。这种阶段性发展计划源于对风险的敬畏——一步一步做,不一下子把资源砸到某个地区。

事实证明,如果当年一股脑在海外开直营店,疫情一来就可能被迫关店收场。幸运的是,泡泡玛特在疫情前通过经销、跨境电商等 " 轻 " 模式摸索市场,疫情后才加速转向线下自营,用地推和快闪店迅速起量。

先试验、后重仓。

文德一把这种打法比作派出 " 特种部队 " ——总部派出全能小队到新国家短期支援开店,从选址装修到运营培训,一条龙教会当地团队。

第一家店倾注大量支援,第二家稍减,最终让当地团队独立 " 造血 "。

这种稳健开拓的组织方法论,活脱像是在打游戏攻城略地:先派精英开荒,再扶持本土生根。

选择哪里先开,节奏同样讲究章法。

泡泡玛特给海外市场排了 " 一梯队、二梯队、三梯队 ":

" 近 " 的市场优先。比如东南亚,被视作出海桥头堡,不仅地理临近,中国文化渗透也深。新加坡作为首站样板间,是消费力强、华人文化浓厚的据点。从新加坡出发,再依次拓展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

" 熟 " 的文化先行。泰国的成功就得益于旅游带来的文化熟悉度:2023 年 9 月曼谷首店开业时,当地消费者几乎零认知,但短短一年内潮玩文化就在泰国爆发,并通过游客向周边国家溢出传播。

不少越南、印尼游客在泰国偶遇了泡泡玛特,回国后成了自来水,这种 " 旅游效应 " 让品牌认知在东南亚快速扩散。

相反,对于完全陌生的市场,泡泡玛特更谨慎:进入欧美时没有简单按 GDP 大小排顺序,而是考量当地对新兴潮流文化的接受度。正因如此,英国、法国打头阵,随后才扩展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

当然," 慢 " 不代表墨守成规,泡泡玛特在执行上相当灵活,用文德一的话说是 " 不盲目开拓,但嗅到信号就立即行动 "。

他们大量研究数据,例如观察某国电商或渠道销量是否突然蹿升,一旦发现异常的增长信号,就火速启动调研。确认有戏,马上派人落地。

比如在西班牙,泡泡玛特没等当地团队完全建好,就先联合总部和周边国家力量开了快闪店试水,结果反响很好,旋即加速组建团队、申请执照,几个月内就把正式门店开起来。

这一套 " 先上车后补票 " 的打法,大大缩短了开店周期,一个陌生市场原本要各种注册公司、招人、选址才能开业,而泡泡玛特直接摆个快闪摊位就能测试水温,从原本筹备一年的流程压缩到一两个月。

这种稳中求进、软着陆深扎根的出海节奏,让泡泡玛特避开了 " 瞎出海早出局 " 的陷阱,也成就了如今不疾而速的高增长局面。

王宁甚至坦言,他并不希望海外业务出现一年 500%、1000% 的爆发式猛涨,因为过快的扩张往往会带来物流跟不上、人员跟不上的隐患,留下经营隐忧。

相反,他更强调 "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 ",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以确保全球业务拓展与运营能力提升同步。

这种务实谨慎的节奏使得泡泡玛特虽然在疫情等逆风下放缓过脚步,但从未偏离航线。

按照文德一的比喻,之前几年只是在 " 水烧到 100 度前的漫长准备 ",真正的大爆发可能还在后面。

泡泡玛特的出海之路,就像一场 " 以点带面 " 的全球渗透——一旦渗透到位,后续的成长便水到渠成。

水面之下

如果说出海节奏的把控是策略的艺术,那么要保证策略稳定实行,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运营能力。

在这几年的出海之路上,泡泡玛特这方面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

据王宁比喻,表面上看泡泡玛特像一个美丽的少女阿丽塔,但揭开皮肤,内部却是高度精密的机械组件——靠的是无数精细零部件般的运营细节在支撑运转。

这种对零售基本功的极致追求,使得竞争对手即便知道泡泡玛特在卖什么、怎么卖,每天业绩多少,也难以轻易复制其成功。

首先是硬壁垒——由供应链、渠道网络到终端运营体系的一整套实战经验积累。这套体系涉及产品设计、制造、物流、门店管理、会员运营等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经过长期摸索打磨,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标准和流程。

一个直观例子是,泡泡玛特 2017 年就自研推出了无人收银的机器人商店,实现规模化铺设,在业界率先解决了潮玩零售的效率难题。又比如其会员体系和抽盒机玩法,成功培养了大批忠实粉丝,提升了复购率和门店坪效。

王宁常说:" 开好一家店很不容易。" 从选址谈判到装修陈列,从每日谁来开门关门、收银对账,到商品如何摆放、库存如何管理、店员如何服务,甚至地面的清洁标准,都需要制定细致流程并不断打磨迭代。

这些 " 看得见摸得着 " 的硬实力,使泡泡玛特在潮玩赛道上拥有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正因如此,尽管公司上市后所有数据一览无遗,引来各路玩家蜂拥入局,但直到今天,市场上仍未出现一个可以与之正面抗衡的 " 第二名 "。

有的竞品公司烧钱冲进来又很快铩羽而归,有的转向授权或低端市场求生——事实证明,这条赛道的门槛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泡泡玛特同时还打造出了强大的软壁垒

潮流玩具归根结底是文化创意产品,其灵魂在于 IP 和艺术设计。这方面的积累既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独到的眼光和机制。泡泡玛特通过多年运营,孵化和引入了众多深受粉丝喜爱的 IP 形象。

目前泡泡玛特已有 4 大核心 IP 年收入突破 10 亿元、13 大 IP 年收入过亿元,其中超级 IP LABUBU 年销售首次冲破 30 亿元大关,成为现象级爆款。

泡泡玛特的 IP 有很明显的国际化特色,因为艺术家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比如:

LABUBU 的艺术家龙家升出生在香港,但成长于欧洲;

CRYBABY 的艺术家 Molly 是泰国人,CRYBABY 也成为泡泡玛特收入最快突破 10 亿元的 IP;

北美市场本土艺术家 Libby 创作的 Peach Riot 过去一年持续引爆国际市场。

为了源源不断地产出新 IP,泡泡玛特建立了成熟的艺术家合作体系:一方面广泛物色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通过签约合作赋能其创作;另一方面对已有 IP 则精耕细作,通过潮玩展、跨界联名、IP 衍生品等方式持续运营,延长其生命力。

这种对 IP 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

王宁就曾指出," 那些艺术家不是你花钱就能再造的 ",砸再多钱也无法瞬间复制出下一个 MOLLY 或 LABUBU。

竞争对手想要模仿泡泡玛特,面临的不仅是缺 IP、缺渠道,更难逾越的是一种长期主义的组织文化壁垒。

有人曾企图用高薪挖角泡泡玛特的团队,在其办公室隔壁租房疯狂挖人,给出两三倍薪资待遇。然而泡泡玛特的核心管理层几乎无人动心,公司上下保持了难得的稳定与凝聚力。

团队之所以 " 不为所动 ",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不是一门赚快钱的生意,而是在共同成就一个有长期价值的品牌。

王宁将这种差异形容为 " 生意人 " 和 " 创业者 " 的区别:如果只是把潮玩当生意来算账,短期看或许可以靠烧钱砸出热度,但当投入产出比不合逻辑时,迟早会因亏损而放弃。

反观泡泡玛特,自创业以来无数次面对诱惑——要不要去追逐风口卖奶茶、做气泡水、搞社区团购甚至 NFT?要不要开放加盟快速圈钱、下沉开店到三四线?每一次,这家公司都选择了克制和专注,拒绝了看似唾手可得的生意机会。

正是这种难以复制的定力和信念,筑起了泡泡玛特真正的护城河。

" 多数人死在‘猷’上," 王宁借用《孙子兵法》的智慧说道——很多企业不是不能打胜仗,而是算不过经济账,最终因投入产出失衡而倒下。

泡泡玛特显然深谙此道,在高速增长的亮眼数字背后,守护的是盈利模型的健康和品牌发展的可持续。对于后来者而言,要同时突破硬件体系、IP 内容和组织文化三大关卡,绝非易事。

创新与容错率

泡泡玛特曾因为盲盒的风头而饱受争议,如今他们已经自证,产品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展,触角可以延伸至更丰富的品类和业态。

比如,做毛绒原本并非泡泡玛特的传统强项,但毛绒这个品类却在 2024 年一炮而红:

毛绒系列产品销量同比暴涨 1289%,成为年度现象级爆品。

这一惊人增长背后,离不开泡泡玛特这两年组织变革释放的创新活力。

以 LABUBU 为例,原本只是潮玩公仔形象的它,在公司内部 " 小团队 " 的大胆创意下被做成了搪胶毛绒公仔,结果意外引发抢购狂潮。

王宁直言,按以前的大部门逻辑,这种跨品类的产品形态很可能根本不会被尝试。但如今泡泡玛特通过组织革新,让不同产品线拥有更大自主权,才孕育出了这样的创新之举。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公司的高层就警觉到产品创意有趋同内卷之势——不同设计师团队不约而同朝类似风格扎堆,内部出现 " 撞车 "。

为打破瓶颈,泡泡玛特毅然对产品研发体系进行了扁平化拆分。原本的大产品部被拆解成多个小而精的产品团队,每个团队各自配备 3D 设计、工程和企划人员,按照 IP、艺术家或品类进行划分运营。

例如,专门负责 MEGA 系列的团队、主攻艺术家联名系列的团队、聚焦大 IP 授权的团队、开拓衍生品的团队,以及孵化毛绒新品类的团队等,纷纷独立运作。

在这种 " 小前台 + 小中台 " 的组织下,各产品线如同多个创业单元并行,加速试错迭代,极大提升了整个研发体系的灵活度和创造力。

事实证明,拆分后的效果立竿见影:产品丰富度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和上新速度加快,层出不穷的创意想法变成现实。

如今市面上大获好评的新品,很多都是在 12 个月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立项规划的创意结晶——这正是组织调整带来的红利。

虽然扁平化后难免出现一些资源重复投入,但相比释放的活力,相信对泡泡玛特来说是物超所值的。

除了内部组织优化,泡泡玛特也积极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为品牌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快闪店就成为其出海营销的一大利器。

2025 年 3 月,泡泡玛特携手英国顶级奢侈品百货哈罗德 ( Harrods ) 举办了一场为期六周的主题快闪活动。整个哈罗德玩具区被打造成 LABUBU 的奇幻小屋,泡泡玛特甚至邀请到该 IP 的创作者龙家升亲临现场,举办欧洲首场签售会,吸引众多粉丝排队参与。

令人惊叹的是,此次快闪推出的新系列在哈罗德首日开售 2 秒就售罄,许多产品还未开店已被百货公司的 VIP 顾客预订一空。单价不过几十上百元人民币的小小玩偶,竟然成了哈罗德这样的奢侈殿堂里的 " 断货王 "。

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海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不断为品牌出海造势。

在全球各地,泡泡玛特灵活运用快闪店、艺术展、限时店中店等新颖形式,一方面测试市场反应,另一方面提升品牌调性和影响力。

这一套围绕组织创新、形式创新最终呈现为产品创新的飞轮,也在几年间带给泡泡玛特极大的势能和拓展的底气。

如今的泡泡玛特已经不再依赖单一市场,它在全球多点开花,区域间可以此消彼长地对冲风险。

就像迪士尼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票房失利就垮掉一样,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也已经今非昔比。

不过,王宁的谨慎并没有因此而消去,他总是适时出现提醒团队:好消息满天飞的时候,要更留意坏消息。他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我们现在做什么都容易火,但在这种时候更要警惕。"

尾声

2001 年 BBC 播放了一部名为 " 购物心理学 "(Shopology)的纪录片,节目组访问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去了解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人的消费原因,他们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竟然蕴含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可以简单概括为:

促进人们消费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品牌能够协助人们定义自己是谁,给人们某种社会认同感,有时候人们通过消费来创造内心想要拥有的理想化生活状态。

那是 14 年前,彼时美国、日本的人均 GDP 已经已经在 3.5 万美元左右,他们的消费眼光早已脱离物质与生存的桎梏,转而投向了精神享受,而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不同圈层的人们为 Hello Kitty 而倾倒的行为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这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很多人直言看不懂泡泡玛特到底在干什么,它身上有乐高、迪士尼、三丽鸥等等很多公司的影子,但说到底,这些企业其实都是在做经纪业务。

Hello Kitty 的首席设计师山口裕子曾经说:" 我觉得我比较像 Kitty 的经纪人或制作人,如果 Kitty 是明星,那我就是创造她的那个人。"

近两年,泡泡玛特也出现一个新工种——艺术家经纪人,更多地去想 IP 能怎么更多元化地开发。

创始人王宁自己在一次访谈中还曾把潮玩与唱片行业来类比,潮流玩具最早的定义就是艺术家玩具,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表达的载体,其本身具有收藏属性。

但像唱片行业一样,一个单一的歌手无法完成整套专辑的制作发行,天马行空的潮玩艺术家们更不可能去完成具体的生产流程。于是泡泡玛特就成了他们的 " 滚石唱片 "。

" 大规模做潮流玩具,艺术家根本付不起费用,但我们能让艺术从殿堂走入大众 "。

如今,泡泡玛特俨然做到了让一种小众文化变成大众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然后呢?

在中国首届潮流玩具产业论坛上,王宁还讲到过这么一个想法,可以为我们想象潮玩的下一个半场提供一些参考:

" 一定程度上,潮玩会对未来的艺术、设计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会因为潮玩文化而诞生出非常多优秀的设计师乃至艺术家,因为潮玩真的非常纯粹,没有任何功能,可以诞生出‘永恒’。

最后,潮玩慢慢会形成一种文化 "。

参考文献:

[ 1 ] . 因为独特,李翔

[ 2 ] . 泡泡玛特财报 2024,泡泡玛特

[ 3 ] . 文德一,专访,2025 年 1 月 23 日

[ 4 ] . 从泡泡玛特潮流玩具展看潮玩行业的黄金时代,申万宏源研究

[ 6 ] . Hello Kitty 的秘密, ( 美 ) 肯 · 贝尔森 布莱恩 · 布莱纳

[ 7 ] . 山口裕子,个人访谈,2002 年 9 月 10 日

[ 8 ] . 售价涨 2237%!一年市值翻三倍,为什么是它?凤凰网财经

[ 9 ] . 泡泡玛特的千亿目标之路:给 LABUBU 当经纪人、扩品类、去大市场,晚点 LatePost

好文推荐:

排版  | 椰子

编辑  | 于启章    轮值主编  | 夏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王宁 泡泡玛特 泰国 东南亚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