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数据很受关注。
一是居民存款总额,2024 年末达到了史上最高的 152 万亿。
对应到 14.08 亿总人口,每个人的平均存款就达到了 10.8 万元。
不知道你达到平均线了没有?但是能看出,虽然利率在不断下降,大家还是选择疯狂存钱。
来源 @网络
另一个数据,也约等于在变相存钱,那就是保险,尤其是其中的 " 寿险 "。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接近 5.7 万亿,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
其中,财产险,也就是车险等这一类保险,同比增长 5.32%,算是一个正常数据。
但人身险同比增长了 13.2%。人身险中增长最快的又是 " 寿险 ",增幅高达 15.45%,总金额已经超过了 3.1 万亿。
现在大家身边多多少少都有几个卖保险的朋友,你可能也咨询过他们,被推荐最多、成交最活跃的就是寿险,因为很多人是把把寿险当作长期储蓄来用的——它的利息能达到 3 个点左右。
结果就是:银行存款产品的低利息挤压,导致保险公司业务量大幅增长。仅寿险一项,2024 年就又比前一年多成交了 4000 多亿,比 2021 年末多成交了近 8000 亿。
这意味着,降低利率把人们手中 " 多余的钱 " 挤压进消费市场的效果被打折了,人们还是在拼命找储蓄、理财替代产品,最终是保险业抓到了 " 红利 "。
来源 @公号 13 个精算师
2024 年,保险业规模快速增长,总资产同比增幅达到了 19.9%,在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类金融机构中一骑绝尘。
回顾一下:2021 年保费增速还是负的,谁能想到短短 4 年就 "V" 型反转了呢?
这 4 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想必每个人第一时间都能想到答案:健康更重要、更惜命的被偷走的几年,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急速下行。
2021 年至 2024 年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额萎缩了将近一半。
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只是房地产企业的暴雷和企业规模、利润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向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看房地产直接相关的几个资金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未来可栖整理
4 年中,直接从存款中掏腰包买房的钱少了 4 万亿还多,个人贷款买房的金额少了近 1.7 万亿。
合计,从个人账户中流向房地产市场的钱少了约 5.7 万亿。
若按 2021 年全国人均存款 7.3 万元计算,相当于全国每 26 个人中就有一个延迟或取消了买房计划。
由于房价下行带来了资产减值,以及房地产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员工的财富缩水,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民间 " 去杠杆 "。
据格隆汇整理的数据,今年 1-2 月份中国居民新增贷款金额创下 2015 年以来的新低。
人们更愿意留钱在手里,而不是加杠杆变成别的资产,或者花掉。这种行为是在针对资产缩水和收入下降做对冲。
来源 @格隆汇
更多的储蓄,更少的贷款,资产价格的缩水,会导致社会上资金和房产的流动性下降。更多的钱趴在账户中不进行交换。
如果更严重的话,将会产生通缩。
同时,居民贷款数额呈数万亿的降低,以及银行、保险账户中个人资产高达上十万亿的增加,会让官方产生一个误解:人们只是不愿意花钱,而不是没有钱。
毕竟,从数字上看,民间财富还是在正增长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政策是在针对性挤出银行中的存款。包括降低存款利率,以及对寿险等储蓄类保险的利率进行直接 " 限高 ",以及发放优惠券等。
楼市企稳政策在第一阶段也是类似的思路,降首付、降利率、降低中间的交易费用等。
政策的逻辑是降低购房成本,让购房人在心理上可以对冲资产贬值风险。降低购房门槛,激活更多购房需求,让原先买不起房的人也动动心思。
但刺激出来的增量,挡不住存量的下滑,所以整体上看,地产大盘子的交易总量还在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房价也在不断滑坡,已经回调到了 2016 年的水平。
根据 wind 数据,今年年初,北京二手房价格相比最高峰,已经回调了 28.5%,回到了 2016 年 8 月的水平;上海回调了 30.2%,直接跌回了 2016 年 3 月;广州和深圳更夸张,一个跌了 29.7%,另一个跌了 37.9%。
这里插入一个观点:在房地产市场下跌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价格下行,而是锁死房子的资产流动性。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如果把房子当作一个商品,只要它一直在被交易,处于流通之中,那么跟房子相关的连带债务就有被转移、消化的可能。但如果没有人去交易它,它就只有居住价值(使用价值)和评估出来的价值(资产价值)。
但处于下跌通道中时,叠加地产企业和买房人的高杠杆水平,房子的价值就很难去按市场价格评估,只能预估市场会继续踩踏,资产被大幅度折价。
所以在 2022 年、2023 年的市场上,能看到大量的暴雷企业以低至 4 折的价格出售资产。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流动性差的资产估值向来就低,比如工厂厂房类也是。
最终,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流动性被锁死,或快速大幅下降,会继续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甚至引发踩踏。
过去两年中,挂牌一年卖不出去的二手房,开盘三年去化不到一半的新房,比比皆是。
来源 @网络
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地产企业收缩投资,人们因为个人资产总量下降而降低消费,拼命储蓄,以便补回资产下跌的损失。
同时,意味着全国房地产每年 10-15 万亿的开发投资中,有相当比例变成无效投资,最终转化成了企业坏账,然后有关联到了银行坏账风险。(大多暴雷企业的土储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此类资产)
二手房市场上,买房者想狠狠砍价,卖房者把挂牌价降了又降,但每个小区只有最低价才能成交,为了避免被踩踏,最后业主摆烂不再降价,双方进入僵局。房子流通性急剧下降,上百万亿的资产无法变现,也就无法转换成下一套房的首付,或者消费能力。
之前在增量时期流向房地产市场的钱,逐渐变成堰塞湖,变成一个黑洞。
市场上即使有购买需求,大家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不愿意往里砸钱,避免被黑洞虹吸。
所以,房地产市场企稳的一个关键因素变成了:刺激房子的流动性。
基于这个目标,楼市政策第二阶段的加码政策开始定向发牌。
第一张牌,好房子。
从表面上看,好房子是居住体验的升级。但它产生的直接效果却是:通过强大的产品代际差距,对老房子形成碾压,存量房产持有者担心手中的老房子会加速贬值,会被迫选择进行资产换仓。
同时,大量新产品的出现,也会刺激到一些潜在买家,让他们重新有了购买欲望。
于是,大量 " 改善需求 " 进入新房市场。因为这些业主对现有房产的 " 甩卖 ",二手房市场也重新出现了大批优质、低价房源,市场成交量重新回升。
这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部分项目的得房率高达 140%
第二张牌,城中村改造。
" 房票 " 的作用不用多说了,推进内循环。这次继续 " 加量 "," 在新增实施 100 万套的基础上将继续增加改造规模 ",目的很明显。
第三张牌,政府加速入场收房。
两会提出 " 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更大自主权 "。
从去年各城市的经验看,开发商手中的滞销新房和个人手中的二手房都在收购范围内,政府直接充当了流通环节中的一环。
仅广州一个城市,针对越秀地产一家企业,盘活的存量资产就高达上百亿。
第四张牌,严控增量。
今年一季度能看到一个反常现场,全国一二线重点城市的土地市场异常火爆,高溢价率地块频出。
地王产生,直接原因是重点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块集中供应,好城市、好地段的好房子是未来地产市场上最有可能的保值产品,这一块市场头部开发商必须吃下去。新增的土储份额多少即意味着市场份额大小。
因为,整个地产市场的容量下降之后,有两个集中度会上市:
一是头部房企的集中度上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力都会得到加强。
二是好房子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上升," 好房子 " 成为主流产品," 坏房子 " 卖不出去。
所以,抢地背后,抢的是未来有足够流通性的产品。同时,在一盘定输赢的时代,拿到一个单盘几十亿、上百亿的热销项目,也将会是头部阵营的占位争夺的关键棋子和胜负手。
来源:pexels
本质上,这是头部房企的卡位争夺和中后部房企的生存门票争夺。
但对于市场,抢地带来地价上涨,又间接上对地价和房价都起到了托底作用,产生了 " 房子降价是有底线的 " 的心理预期。
随着大量好地段的好房子入市,市场也开始出现变化,老钱换仓,新贵入市,楼市的成交量就逐步企稳了。
一旦成交量平稳或上涨,价格也会逐步走出踩踏区间,房子作为资产的流动性就能恢复,信心也开始有了。
综合来看,通过收储和发展租赁市场,去解决刚需端的需求,避免刚需型房源入市踩踏。针对改善市场,用好地段的好房子来改变供给结构,促进资产换仓,和刺激新需求提前入市,同时取消限价,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整个市场开始被逐渐盘活。
这一系列组合拳出台之后,我们会发现,近期罕见的进入了一个楼市新政出台的低频期,与去年、前年大量的新政发布都不一样,这也从侧面说明:现在的政策已经有效了。
最近出台的住宅新标准,以及南京 " 房七条 ",都是在明确细则,强化预期,发力点还是:在供给侧提供有代际差的产品,在中间环节刺激流动性,取消限制,发挥政策托底、市场主导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今年大概率会是地产行业真正筑底的时间。
原因之一:重点城市的产品已经换了。打个比喻,楼市就像几年前的汽车行业,过去卖的是油车,现在卖的是新能源,油车库存对新产品的挤压作用会越来越小,不能再以旧眼光看新市场。
原因之二:重点城市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在过去半年内已经企稳,成交量回升基础上,市场形成了两个潜在共识:新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得到市场验证,供需之间形成第一个共识;旧库存和二手房降价之后,以新产品的价格为锚点,通过价差空间大小,也建立了有效的价格价值评估逻辑,市场逐渐告别混乱,变清晰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筑底之后并不意味着 "V" 型反转,未来的新市场与过去会有本质不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重点城市会与其它城市形成分化,北京等城市的内部也会形成高低端市场的分化,分化则意味着子市场之间的传导效果变弱,很难再有集体恐慌情绪。
另外,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地产对银行系统的 " 绑定 " 风险,在这一轮下跌周期中都得到了测试," 去地产化 " 是名牌。过去 5 年的地产负作用,从上到下,应该没有人会希望再来一次。
(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