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的最后一天,具身智能领域的一颗新星划破沉寂。成立仅一年多的千寻智能(Spirit AI),完成 5.28 亿元 Pre-A 轮融资。
此轮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旗下 Prosperity7 Ventures(P7)领投,叠加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等十余家资本 " 抢筹 ",老股东更集体加码。
千寻智能首款高精度人形机器人 Moz1,号称超越特斯拉 Optimus 的功率密度和 26 个自由度的仿生设计。
而背后,是一支由伯克利、CMU、清华等毕业生组成的团队。联合创始人高阳师从具身智能泰斗 Pieter Abbeel。
2024 年初春的杭州,珞石机器人前 CTO 韩峰涛与清华、伯克利双料科学家高阳见面。
彼时韩峰涛已带领团队完成超 2 万台工业机器人交付。
高阳,这位师从强化学习泰斗 Pieter Abbeel 的清华教授,凭借 ViLa 模型让 Figure 机器人能够看懂人类指令,其学术成果多次入选 NeurIPS、ICRA 等顶级会议。
在 ChatGPT 掀起 AI 革命的浪潮下,两人一拍即合。韩峰涛拥有硬件基因与产业化经验,高阳则掌握着顶尖 AI 算法,他们决心携手打造 " 会思考的机器人 "。
三个月后," 千寻智能 " 在西湖畔破茧而出,名字取自《千与千寻》中追寻真我的寓意。其核心业务聚焦于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下一代具身大模型。
近期,千寻智能在 AI 和硬件两方面取得突破。
在 AI 方面,其发布了全新 Spirit v1 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抢先版,成为国内首次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的具身智能公司。
在机器人领域,其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 Moz1 也即将正式发布。Moz1 号称是国内首个高精度全身力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拥有 26 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基于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打造,在速度、精度、安全性和仿生力控方面均达到行业最高水平。资料称,Moz1 一体化关节的功率密度相比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提高了 15%。
千寻智能诞生即被资本追逐。短短四个月内,千寻智能便成功斩获两轮融资,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连续押注,宁德时代联创李平的柏睿资本也破例入场。
此次融资的股东阵容堪称资本与产业协同的典范。领投方是沙特阿美旗下的 Prosperity7 Ventures(P7),作为中东资本代表,它长期关注能源转型与前沿科技。
此次对千寻智能的加码,不仅是对其技术全球化的认可,也契合了中东国家利用机器人替代外籍劳工的产业需求。
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等产业资本的入局,则看中了千寻智能在智能制造、物流等万亿级场景的商业化潜力。
招商局在港口自动化领域的积累,能与千寻机器人的柔性操作能力形成互补;广发信德在 AI 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将加速技术转化。
本土力量方面,浙江东方与善富科创子基金的加持,既为杭州 " 智能生态圈 " 增添助力,又通过区域产业链协同,为千寻智能提供了应用场景验证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顺为资本、柏睿资本等老股东连续三轮加注,这既验证了雷军系资本对 " 下一代智能终端 " 的重视,也体现了宁德时代联创李平通过机器人赛道延伸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意图。
具身智能已成为科技巨头与顶级 VC 竞逐的新高地。
海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微软投资 Physical Intelligence(PI)、OpenAI 孵化 Figure 机器人,构建 " 大模型 + 实体 " 生态;特斯拉、亚马逊通过自研 Optimus、Digit 机器人强化闭环能力。
国内大厂虽起步稍晚,但战略投资动作频现。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重仓千寻智能,腾讯参投智平方,字节跳动秘密布局星海图科技,形成 " 本体 + 大脑 " 双线押注态势。
不同于纯财务机构,产业资本更注重技术协同。
例如追觅科技与千诀科技合作落地 AGI 扫地机器人,小鹏汽车借智平方探索车载机器人交互,这些都证明了具身智能与消费电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趋势。
回溯千寻智能的股东演进,其资本图谱呈现出清晰的战略纵深。
种子轮入局的顺为资本,以 " 小米生态链 " 经验赋能硬件迭代;天使轮领投方弘晖资本,将医疗领域 " 技术 - 临床 " 转化方法论应用于机器人商业化;达晨财智凭借先进制造产业链资源,助力产线级场景验证。
柏睿资本的加入,不仅带来宁德时代在能源管理与运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协同,还为新能源工厂的落地提供了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通过柏睿资本布局千寻智能,旨在破解动力电池模组产线自动化难题。
这既反映了传统制造业巨头对具身智能的刚性需求,也揭示了技术落地从 " 实验室炫技 " 向 " 生产力革命 " 的进化趋势。
这些股东构成的 " 产投研 " 铁三角,正推动千寻智能从实验室尖峰技术向万亿级产业蓝海稳步迈进。
在这背后,千寻智能自身的优势是吸引众多投资机构的关键。
高阳曾一语中的:" 我们走了一条业界领先的端到端技术路线,AI + 机器人硬件的全栈能力是核心壁垒。"
这种全栈能力,体现在千寻智能不仅在算法层面实现了突破,还将硬件设计与商业落地深度融合。
2025 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仅第一季度全球具身智能相关融资总额已突破 80 亿美元,同比增速达 68%,单笔融资超亿美元案例较去年同期翻倍。
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头部企业接连刷新融资纪录,智元机器人以 10 亿元 A++++ 轮融资领跑本土赛道,银河通用凭借 12 亿元天使轮创下成立一年即跻身独角兽的奇迹。
国际资本也纷纷重仓押注,沙特阿美旗下 Prosperity7 Ventures 领投千寻智能 5.28 亿元 Pre-A 轮融资,美国 Skild AI 斩获软银领投的 5 亿美元融资,OpenAI、贝索斯等科技巨头向 Physical Intelligence 注入 4 亿美元,形成了东西方资本竞逐的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天使轮融资规模屡破纪录。
它石智航以 1.2 亿美元创下中国具身智能领域最大天使轮融资,其由自动驾驶领域顶尖团队组建的 " 梦之队 " 背景,体现了资本对兼具 AI 算法与工程化能力团队的高度认可和稀缺性溢价。
行业整体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Figure AI 以 26 亿美元估值领跑全球,中国智元机器人估值突破 70 亿元,这折射出市场对 " 具身大模型 + 硬件本体 " 全栈能力的强烈信心。
资本正从 " 躯体崇拜 " 转向 " 灵魂觉醒 ",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融资遇冷时,具身大模型领域融资额却逆势暴涨 300%,颠覆了 " 硬件先行 " 的旧逻辑。
麦肯锡预测,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在 2030 年达到 1.5 万亿美元,拥有 " 通用大脑 " 的企业将成为规则制定者。
来源:铅笔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