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用语言诊断和治疗的疾病。瞄准建立万例真实问诊场景下病人与医生对话的高质量数据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推进一项名为 " 灵溪 " 的基础研究项目,目前项目进程已过半。
名为《灵溪》的科普短视频。
建设高质量数据集非常 " 烧钱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向 " 灵溪 " 投入超千万元,未来还将持续投入。研究院还与上海精卫中心共建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希望找到用 AI 攻克精神疾病的钥匙。
基础研究是推动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作为一种 " 长线投资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90% 以上来自政府拨款。为探索多元投入机制,2021 年,市科委与企业共同发起设立 " 探索者计划 ",以共同出资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如今,参与企业从 2 家扩容到 12 家,其中民营企业 7 家。
响应政府引导的同时,一些企业开始自建资金池,真金白银投向需要 10 年、20 年才能结果的基础研究领域。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杨扬透露,这两年不少民营企业来研究院取经," 同道中人越来越多了 "。
突破性成果背后的力量
近半年,上海脑机接口领域进展频频。去年三季度,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合作完成了运动障碍患者用意念合成运动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今年初,脑虎科技宣布联合华山医院为一名受试者完成柔性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在全球首次实现脑机接口的实时汉语解码。
脑虎科技在全球首次实现脑机接口的实时汉语解码。
两项突破性进展背后,都有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支持。研究院由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与妻子雒芊芊出资 10 亿美元创办,主要推动大脑探知、脑疾病治疗及脑功能开发三大领域的关键性研究。
回忆公司的第一笔融资,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颇有感触:" 当时谈了好几家风投,尽管投资人很有兴趣,但一听到商业化需要 10 年以上时间,都打了退堂鼓。" 关键时刻,陈天桥在与他进行了一小时视频会议后,当场拍板投资脑虎科技 3000 万元。" 他告诉我不用急,20 年、30 年都愿意等。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支持科研的慈善投入。" 陶虎说。如今,盛大集团仍是脑虎科技最大的机构股东。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设有研究院与华山医院合作共建的应用神经技术实验室,这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全球布局的三大实验室之一。共建实验室如何运作?杨扬介绍,研究院出资聘任一线医生为项目负责人,研究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我们还有一支全职 AI、大数据专业团队,可随时加入相关课题组,共同推动项目前进。"
企业创新渐入核心区
据杨扬观察,目前社会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民间资本往往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注重成果的应用转化,且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上更加 " 从容 ",有望成为政府投入的有效补充。
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副处长费明钰注意到,有两类企业乐于投资基础研究:一是身处国际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领域的企业,他们需要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新的增长曲线;二是新兴赛道中的创新企业,他们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然偏好和旺盛需求。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愿意为基础研究掏钱,意味着企业日益进入创新核心区。
鸿之微科技是一家从事多尺度仿真技术研究的企业,加入 " 探索者计划 " 以来,公司与市科委梳理出亟待解决的 12 个课题,面向全市科研单位寻找 " 解题 " 高手。鸿之微副总经理龚奎表示,公司的研发课题与数学、物理、材料、化学领域息息相关,比如要模拟复合材料中各种元素如何配比才能表现出某种性质,这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模拟各类材料的特性进行求解。
去年,国内 " 科学服务第一股 " 泰坦科技在沪设立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探索以 " 充分信任 + 不论成败 + 科学监管 " 的公益模式,遴选资助基础研究项目,孵化科学问题。基金会注册资本 300 万元,第一轮运行计划为 5 年。
这家从华东理工大学宿舍走出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已成长为市值数十亿元的上市公司。泰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谢应波表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上海的创新土壤,鼓励更多科学领域的原创探索,也是为了反哺创新。
从 " 投项目 " 到 " 投人 "
在市科委前沿与交叉技术处副处长、" 脑机接口 " 项目经理人王卓曜看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通过近 10 年的布局,织就了一张全球脑科学的合作网络。去年,由研究院牵线,全球脑机接口领域标志性学术会议创办 25 年后的亚洲 " 首站 " 选择了上海。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不仅资助研究,还热衷与科学家对话,作为创始人的陈天桥已 " 面谈 " 了不下 300 位脑科学领域科学家。去年,研究院上线了 " 特殊病例国际学术社区 ",寻找医生手中的特殊病例。对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的特殊病例,将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的立项机制也从 " 同行评议 " 改成了 " 圆桌面谈 "。泰坦科技副总裁马琳杰说,由基金会代表、资深科学家等组成科学评审委员会,通过多轮圆桌面谈,深入考察研究人员是不是真正对科研有热情,能不能沉下心来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 无人区 "。一旦定下人选,基金会则会给予充分信任,不以成果论成败,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潜心探索。
基础研究不确定性较大且回报周期长,如何引导更多企业 " 敢投 "?2022 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此前,上海已有多家企业享受了税收加计扣除。市科委透露,今年将进一步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公众捐赠基础研究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个人成立基础研究基金会,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浇灌 " 从 0 到 1" 的创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