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 " 机器人元年 "。从开年爆红的宇树科技,到频频曝出融资的智元机器人、维他动力、松延动力、智平方、逐际动力、星海图等,机器人赛道也逐渐被资本青睐。在此背景下,主要产品为送物机器人的云迹科技正式冲击港股,谋求上市。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机器人服务智能体这个充满机遇的赛道上,云迹科技占据着该领域的头把交椅。但细看其财务数据,其近年营收如坐过山车般波动,净利润三年累计亏损超 8 亿元。更致命的是,在资本寒冬中苦撑 4 年未获输血的云迹科技,如今账上现金仅够维持 7 个月运转,此外,其还要面临 18.7 亿元对赌承诺,IPO 成功与否成了决定其 " 生死 " 的关键。
营收剧烈波动,产品降价促销
从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产品使用场景看,包含酒店、医疗机构、商业楼宇等。但是,收入来源主要依赖酒店。
据了解,官方资料显示,云迹科技的产品主要针对送物、零售、清洁三大场景,包含 " 格格 "" 润 " 两个系列的送物机器人,售卖零食、生活用品的机器人自动接驳前置仓,以及用于酒店清洁的机器人 "UP"。
据招股书引用的数据,在 2023 年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主要参与者排名 ( 以收入计 ) 中,云迹科技以 9%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排名第 2-5 的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 5.4%、2.1%、1.9% 和 1.7%。2024 年,来自酒店场景的收入占到云迹科技总收入的 83%。
由此可见,当前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参与企业多且份额分散,竞争比较激烈。从数据上看,公司的营收表现也不太稳定。2022 年— 2024 年 ( 以下称报告期内 ) 其营收分别为 1.61 亿元、1.45 亿元、2.45 亿元,2023 年,云迹科技营收一度下滑 10%。
具体来看,公司当前收入主要包括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和 AI 数字化系统两部分。对比来看,卖服务的业务比卖硬件更为赚钱。2024 年,云迹科技硬件业务的毛利率仅为 38.1%,而软件部分的毛利率高达 61.5%,高出硬件业务 20 多个百分点。不过,公司当前的业务仍以硬件业务为主。2024 年,云迹科技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为 1.89 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 77.2%;来自 AI 数字系统的收入仅为 5588 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为 22.8%。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领域竞争激烈,报告期内,云迹科技的各项机器人售价有下滑趋势。例如,早期的 " 润 " 系列送物机器人售价从 2022 年的 2.32 万元 / 台,下降至 2024 年的 1.31 万元 / 台,降幅达到 43.82%;同期 " 格格 " 系列多功能机器人售价降幅为 22%;而 2023 年推出的 UP 系列复合多态机器人更是一年内售价降幅超过 60%。
云迹科技则表示,平均售价下降反映了其自愿下调价格,证明其致力于将降低原材料及组件成本,提高成本效率的裨益传递给客户。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酒店机器人领域打价格战的常用手段,有一些更激进的企业除了降价之外,预付款 20% 甚至 10% 就发货。
亏损之下削减开支,急需 " 补血 "
证券之星注意到,云迹科技除了营收不太稳定之外,在报告期内,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 3.65 亿元、2.65 亿元、1.85 亿元。也就是说,三年时间里,公司合计收入 5.51 亿元,而亏损却达到了 8.15 亿元。
招股书中,云迹科技提到,公司可能在短期内继续产生净亏损,因为公司正在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拓展业务及经营,并正持续投资于研发。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云迹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 0.68 亿元、0.69 亿元、0.57 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 42.0%、47.8%、23.4%。
可见,公司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放到研发中。2024 年,随着研发投入的减少,公司亏损的幅度也有所减小。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除了研发投入,云迹科技的其他开支也大幅缩减,其销售及营销开支在 2022 年占营收比高达 64.2%,2024 年降至 23.8%。
证券之星观察到,云迹科技缩减成本的方式是通过缩减大量人力成本。
2022 年— 2024 年,公司研发开支中的员工开支分别为 5499.6 万元、4799.2 万元、4654.1 万元。其中,2023 年— 2024 年同比分别减少了约 700 万元、150 万元。此外,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中的员工开支同样锐减,分别由 2022 年的 6996 万元、7172.3 万元降至 2024 年的 4033.9 万元、3766 万元,均收缩了近一半之多。
证券之星观察到,近几年云迹科技的开支大幅缩减,或许也和其融资情况有关。公开资料显示,2014 年创立的云迹科技先后进行了 8 轮融资,吸引了阿里、联想、携程、腾讯、沸点资本、启明创投、张江科投等知名资方。
具体来看,云迹科技的 8 轮融资包括 750 万元天使轮融资、3100 万元 A 轮融资、6000 万元 A+ 轮融资、5600 万元 A+ 轮战略融资、7500 万元 B 轮融资、1.28 亿元 B 轮战略融资、2.645 亿元 C 轮融资及 5.8 亿元 D 轮融资,共计 12 亿元,但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 2021 年 12 月。
也就是说,公司目前已经有 4 年未获得资本支持。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仅有 1.05 亿元,按照 2024 年的三项费用支出总额 ( 1.7 亿元 ) 来看,这点现金只能支撑 7 个月左右的支出。
而此次冲刺港交所上市,云迹科技还背负着对赌压力。根据补充协议,若 18 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投资者将恢复赎回权,云迹科技则面临 18.7 亿元赎回负债需现金偿还。可见,云迹科技 IPO 可谓是压力山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期多轮融资,云迹科技如今的股权相当分散。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在香港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云迹科技公司 CEO 兼联合创始人支涛是最大股东,持股仅 9.7321%,持有该公司 36.52% 的投票权,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胡泉,持股 7.2991%,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林芝腾讯科技有限公司等持股也均为 10% 以下,目前多达 32 个股东。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于莹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