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何多苓第一次来河南,下了飞机,先吃了一碗烩面。他说,这面好吃,名不虚传。
之后,他参加了自己的师友画展,计划再去看看嵩山,游览洛阳,赏牡丹。
77 岁的何多苓,开始画花草。为了方便写生,他在成都的家里,种满了鲜花,也有牡丹。但是四川的气候不适宜牡丹的生长,这一次,他一定要到牡丹的故乡一睹芳华。
在中国,何多苓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和他的那幅代表作《春风已经苏醒》曾出现在历史教材里,他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界 " 最像诗人的画家 ",有着众多的艺术粉丝。
4 月 6 日下午,何多苓师友画展《时间在指缝间苏醒》壹峰艺术中心开幕,一位从洛阳赶来的粉丝很惊诧," 好家伙,这得有三四百人吧 "。
壹峰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张彦峰介绍,举办当代艺术画展已有多年,但有这么多艺术爱好者捧场,还是第一次。
与何多苓同行的,还有罗仕鹏、王雪原、欧阳雪竹、朱可染、曾朴、吕康佑六位艺术家。他们与何多苓,亦师亦友,全部是成都画家。
四月的郑州,来自巴蜀的湿润雾气与中原的浑厚地气相撞,在黄河冲积平原上绽放了一片艺术的星云。
巴蜀来客首次叩响中原
当 77 岁的何多苓身着皮夹克步入展厅,银发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观众合影时,他始终带着巴蜀人特有的爽朗笑容,却在面对作品时流露出诗人般的忧郁与沉思。这种矛盾的气质,恰似他笔下那些游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意象。
此次展览以 " 师友 " 为经纬,编织起何多苓与吕康佑、罗仕、王雪原、欧阳雪竹、朱可染、曾朴六位艺术家的对话网络。策展人巧妙地将七人作品环绕何多苓的《杂花写生》系列作品陈列,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暗含中国文人画 " 气韵生动 " 的精髓,当巴蜀的湿润雾气与中原的浑厚地气在画布上碰撞,竟迸发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张力。
何多苓《杂画写生 2》
超越时间定格永恒
在展厅内,价值 65 万元的《杂花写生》系列前总是簇拥着不愿离去的观众。画面中牡丹将谢未谢的瞬间,被何多苓以梦幻般的笔触定格:花瓣边缘的枯黄与花心颤动的玫红形成精妙平衡,既是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也是对 " 刹那即永恒 " 的东方美学诠释。这种对时间刻度的敏感,在中原古物面前找到了奇妙共鸣。
展览现场,观众在画作间流连的身影构成另一道风景。艺术生们举着相机捕捉笔触的呼吸节奏,艺术爱好者在作品前久久沉思。一位来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 这些画作让我再次感受到艺术的共鸣——顶尖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时空迁移,而是像种子落在中原大地,长出带着本土基因的新枝。" 而另一位观众则感叹到:" 就像古人在青铜器上刻下铭文,何老师的作品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一场视觉的盛宴。"
这次展览持续至 6 月 8 日。期间,壹峰艺术中心将计划举办学术探讨和学术对谈等相关活动。
共鸣可跨万水千山
" 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与瓷器让我着迷于。" 何多苓在访谈中难掩兴奋。采访间,何多苓多次提及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和瓷器,也特别倾慕洛阳牡丹,计划随后去往洛阳采风 . 他透露,希望回去能创作一些跟中原文化精神、牡丹花卉的相关作品,或许能为 " 中原艺术文化基因 " 添上一笔的注脚。
同时,这位巴蜀艺术家,竟对中原美食表现出孩童般的痴迷。" 虽然我是四川人,但不爱辣,反而对郑州烩面情有独钟,非常鲜美。"
同行的人一直津津乐道的是,这位已经 77 岁饭量并不大的老人,居然自己吃了一大碗烩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