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一天,杨挺坐了 2 个小时地铁,存下手里的最后一笔大额定存,利率 3.9%。
44 岁的杨挺,当时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他积累下约 200 万元存款,但一直躺在银行卡里,吃活期利息。直到行业增速放缓,他看着身边人一个个被 " 优化 ",才深深感到焦虑,开始琢磨钱该怎么用。
2021 年初,他回家乡江西九江,发现当地银行定存利率远高于北京大银行。九江银行的三年期利率高达 4.26%,20 万定存利息是 25575 元。他当即存了第一笔大额定存。
此后,他开启了堪称狂热的存款之旅:在大连银行、四川新网银行开户,陆续把 70 万元放进各地银行的定期存款里,最高利率有 4.55%。
某种程度上,杨挺是近几年风靡的 " 存款特种兵 " 的缩影:很多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息,跨省、跨市,不惜乘坐飞机、高铁到各地存钱。
但随着各地中小银行利率普降,不同区域银行之间的利息差距逐渐缩小," 存款特种兵 " 们也跑不动了。高息存款红利期结束,叠加股市、楼市的不确定性,像杨挺这样的普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保住钱袋子?
过去," 求稳 " 是把钱放进存款就行," 求赚 " 可以去外地寻找更高利率;如今,想 " 求稳又求赚 " 的存款特种兵们,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尝试更多元的资产配置,债基、储蓄险等有复利效应、长期收益更好的稳健资产,也进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理财视野。
高息落幕," 存款特种兵 " 退潮
近些年,比杨挺还热衷追高息存款的人不在少数。但今年以来,曾经为高利率奔波的群体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小红书上,一位曾由河北专程到成都存钱的网友提问," 存款特种兵为什么绝迹了 "?帖子引发众多同感:哪里利率都降了,没有跑的必要。
● 小红书上关于 " 存款特种兵 " 消失的帖子。
时至今日,高利率的银行越来越少,国有大行也早已从 2022 年起连年降息。据经济观察报的统计,进入 4 月,新安银行、华瑞银行等民营银行继续下调,三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 2.6% 左右,广东、山西等地的农商行、村镇银行更是跌到 2% 以内。
● 新安银行调整利率的通知。调整后,3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 2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形成了利率倒挂的现象。
在央行反复释放降准降息的预期下,未来存款利率继续下行成为业内共识,不少银行的五年期定存利率甚至低于三年期,出现 " 倒挂 "。
高息红利期已经结束。此外,开户更严,审核收紧,跨省存款越来越难,火爆一时的 " 存款特种兵 " 就这样悄然退场。
2021 年到 2023 年间,杨挺眼看着银行定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当他在九江银行的三年存款到期,新的利率已经降到 3.5% 左右。
这笔钱要去哪里?杨挺陷入思考。
保卫钱袋子,一场焦灼的 " 排兵布阵 "
在九江银行存款到期后的第二个月,杨挺的部门调整,这个中年男人被裁,开始领取失业金。
那是他对财富格外焦虑的一年,失去工资收入之外,每个月还要偿还近 4000 元的房贷。他几乎每天都在思考," 如何长期有钱花?工作怎样不焦虑?" 住在首都图书馆附近,杨挺每个月都去借书看,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他还把社交媒体账号改名为:要致富攒股数。
其实,早在 2021 年 3 月,杨挺就开始试水股票投资。最初只用少量资金尝试 ETF 和个股,但 2022 年至 2023 年,市场持续低迷,账户浮亏明显。他逐渐明白,波动巨大的市场,并不适合保守的钱。
杨挺发现,投向一篮子股票的指数基金更适合自己长期持有。投向国债、利率债等各类债券的稳健纯债基金,也进入杨挺的视野。
在九江银行的第一笔三年存款到期后,他在支付宝上买入了一只债券基金。之后,每当过去的大额存单到期,他就会将钱转入债基,其余的流动资金则陆续投入到指数基金中。
经过焦灼的摸索,他构建了自己 " 求稳又求赚 " 的理财模式——求稳,由存款和债基构成,是防守部队;求赚,由指数基金担任主力,属于前进部队。
和他一样曾是 " 存款特种兵 " 的锦心,也没料到利率下降如此迅速。
身边人各有各的理财尝试:有人炒股,从几十万冲上四百多万,又跌到接近归零;有人投资房产,装修花了十多万,却始终没有租客。锦心看着朋友的公寓 " 打骨折也没人要 ",更加坚定了想法——在不确定性的周期里,首要是安稳和流动性。
去年,锦心卖掉一套老房子,重新分配了手里的钱。除了大部分放定期存款和保险,她把剩余的流动资金放到银行理财和稳健债基,其中债基投入 20 万元。她认为,虽然债基短期会有波动,但相比定期存款要灵活很多,还可能实现更好的收益。
2024 年初,杨挺持有的债基年化收益达到 4.5%,他感慨 " 横扫各个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 "。杨挺曾经翻阅一份 " 中国大类资产报告 ",过去近 20 年,国债和信用债的年化收益率都在 4% 以上,比起当下持续下跌的银行利率,相当可观。
截至现在,杨挺的债基配置已经达到 50 多万元,指数型基金则占 80 万多元,持有最长时间的一只债基,收益率已经达到 7.62%。
从暴利时代到微利时代,理财观念悄然变化
在一次次波动和教训中,杨挺开始理解,投资不仅是关于钱的事,还是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映射,更是认清自我、学会克制的过程。
越来越多人告别 all in 炒股炒房等暴富思维,以及 all in 存款吃利息的求稳旧观念,转向 " 先求稳再求赚 ",进行更多元的分散配置。债基、储蓄险等有复利效应、长期收益更好的稳健资产,成为普通人求稳的新选择。
《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调研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尽管银行存款类仍是投资者配置的核心,但债券类资产已连续三年增长,由 2021 年的 15% 逐年提升到了 35%。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底,国内债基规模已达到 6.35 万亿元,较 2023 年同期规模增长近 6 成。
去年以来," 债基收蛋人 " 接替 " 存款特种兵 " 出圈。在蚂蚁理财社区,网友把债基每上涨 0.01% 形容为收获 1 个 " 蛋 "," 晒债基收蛋 " 成为新的理财现象。如果债基上涨较多就是喜获 " 恐龙蛋 ",出现短暂下跌则是 " 碎蛋 "。
2024 年,尽管经历过债市的短暂回调,但截至 12 月 30 日,全市场 3767 只债基中,99% 实现正收益,1331 只收益超 5%,44 只超 10%。
从开始分散持有定存、债基和指基以来,杨挺经历过两次债市的短期波动。今年 2 月,杨挺发现持有的一只债基月收益为负,但过去一年的收益仍高于定存。他还研究了市场历史情况,发现最近 10 年债市下跌的最长时间是 3 个月,而当前降息环境也利好债市,决定长期持有。
进入 2 月底,债市持续回暖。三年前,杨挺曾带着女儿去银行,将她的 3300 元压岁钱作为三年期存款存入银行。今年 2 月,他带着女儿把钱和 272.25 元的利息都取了出来,也放到了债基。
" 存款特种兵 " 的悄然消失,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告别 " 暴利时代 " 的一个符号。进入 " 微利时代 ",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理财观念正在重塑。
(应受访者要求,杨挺为化名)
【版权声明】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镜相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