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4-09
在国内“生不逢时” 何宛余携建筑AI闯下迪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站在迪拜未来基金会(Dubai Future Foundation)高层办公室的大落地窗前,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小库科技 ")的创始人何宛余俯瞰着这座在沙漠中拔地而起的 " 未来之城 " ——迪拜。

小库科技是一家建筑 AI(人工智能)企业,为建筑业设计、建造、管理等提供数智化赋能。何宛余早在 2016 年就提出了建筑 AI 概念,并牵头撰写了最早的一本 AI 赋能建筑领域的专业书籍。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期的时候,小库科技似乎有点 " 生不逢时 "。但如今的何宛余,已经携建筑 AI 拓展到海外市场,出海寻找新的产业机会。目前,小库科技在阿联酋的区域总部已经有二十余人,同步推进的有二十个项目。要知道小库科技踏入这片土地,刚刚才一年零七个月。

时针拨回到 2023 年 2 月。彼时的中国建筑行业正经历困境,房企爆雷、设计院裁员、项目停滞……何宛余心怀忐忑地开始出去探索海外市场,走了柏林、洛杉矶、悉尼、新加坡和迪拜等城市。

作为国内建筑 AI 领域的领军者,小库科技虽以 " 快速生成城市规划到建筑单体方案 " 的技术闻名,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国内城市化率已逼近 70%,天花板触手可及。

" 要么在红海里内卷,要么去深海找新大陆。" 她在公司内部信中写道。

但是,她在全球考察了一圈后,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乐观:德国市场 " 节奏错位 ",美国技术管制森严,东南亚支付能力薄弱……

但走到迪拜,她发现了不一样的情况。这座 " 荒漠 " 中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大兴土木。

沙特 5000 亿美元的 NEOM 新城计划、阿联酋主权基金主导的 " 智慧城市 " 蓝图,让她看到了中东这片热土上的机会。这里需要一套更精准、更适应市场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规则。

初战

2011 年的深圳,一场国际建筑设计的竞赛意外成为小库科技诞生的起因。

当时,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毕业并在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的何宛余与合伙人杨小荻,带着一套由机器生成的方案参加了这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这个竞赛 " 没有门槛,只看创意 "。" 我们中标的方案,是深圳湾生态科技园项目。这证明算法不仅能生成方案,还能落地。" 何宛余回忆道。

五年后的 2016 年,何宛余终于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小库科技在当年 8 月底完成注册。彼时," 建筑 AI" 还没有人提及,建筑设计行业仍被传统工具 CAD 和 BIM 统治。

何宛余清楚建筑设计行业的痛点在于 " 高度依赖人力 "。比如建筑师需在十多款软件中反复切换,一个住区规划设计动辄耗时 240 小时。她提出 " 建筑智能 " 理念,试图以 AI 重构设计底层逻辑。

2017 年,小库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的 ABC 格式(AI-driven BIM on Cloud),小库推出智能设计云平台,将设计工作中的查、做、改、核、协、出这六大步骤进行融合升级,简化了建筑设计 75% 的流程。

随后小库科技又组建了 " 库晓 " 地产事业部,覆盖从拿地强排到施工图审查的全周期服务,将设计效率再提升 5 倍。在生态构建层面,何宛余带领团队与克而瑞联合开发智能投排系统,帮助开发商提升货值 30%。

一众头部国内房企及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迅速成为其客户,Top100 开发商覆盖率一度接近 60%。

2021 年,小库科技完成了第六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上亿元。但这个时间点已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 " 三条红线 " 政策出台的前夜。何宛余曾在小库科技内部会议上预警过:" 行业将进入存量时代,效率优先才是生存法则。"

" 生不逢时 "

预言很快应验。

在地产调控加码、疫情冲击、行业收缩三重压力下,建筑设计市场规模缩水超 40%。

2022 年," 三条红线 " 政策出台后,小库科技相关业务量开始减少。到了年底,业务量更是接近停滞。再加上疫情叠加的因素,小库科技智能收缩团队规模,将原来驻守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地专门负责房地产项目的商务团队进行裁员。

在最艰难的时候,何宛余还是相信:"AI 究竟为行业创造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答案始终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又快又好的创造性决策。"

于是,何宛余带领团队挖掘国内现有市场的机会。截至 2023 年,小库科技的业务更集中在与港资企业和国企的合作上。

更多为一些大型国企提供数字化服务,业务范围包括数字设计、自动化管理到智能设备数字化管理的整套链条,甚至涉及内部数字系统或数据中台的建设。

同时在香港市场同步调整布局,亦更多转向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全流程设计服务,甚至深入到模块化智能建造,而不再仅仅是之前的设计服务。

出海

虽然尽力开拓调整业务,但小库科技的国内业务还是濒临停滞。出海成为必要的选项。何宛余说:" 当本土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出海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首站德国,她发现市场 " 节奏错位 "。尽管当地政府推荐了多个智慧城市项目,但审批流程动辄半年。当地人对中国技术既好奇又戒备,甚至要求小库科技公开核心算法。

在美国,虽然有需求也有支付能力,但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势必对中资人工智能企业进行各种限制。

而东南亚虽然市场需求旺盛,但支付能力太弱。

最后何宛余来到了中东。2023 年 6 月,她收到一封来自迪拜的邮件——小库科技从全球 600 余家 AI 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驻迪拜人工智能中心(DCAI)的 30 家机构之一。

何宛余回忆称:"DCAI 的筛选标准很明确:技术垂直度、商业化潜力、全球化适配性。" 这项由迪拜王储发起的计划,意图在沙漠中打造 " 全球 AI 创新枢纽 "。对于小库科技而言,这张 " 入场券 " 是中东市场的敲门砖。

在入驻 DCAI 后的三个月里,小库科技的团队经历了密集的 " 技术验证 " 与 " 资源嫁接 "。白天,向阿联酋主权基金、当地建筑巨头演示 AI 生成城市与建筑设计方案并落地智能建造的能力。晚上,与来自硅谷、深圳的 AI 团队交流技术路线。何宛余说," 中东市场对 AI 的认知远超预期,他们不满足于概念,而是追问‘如何缩短项目周期’、‘怎样降低建造成本’。"

立足

与多数 AI 企业主攻通用平台不同,小库科技专注建筑垂直领域:其自主研发的 ABC 智能云模系统,可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周期从传统 24 个月压缩至一年甚至数月内,并通过能耗模拟优化 15% 的能源效率。

这一能力精准契合中东 " 超级新城 " 的开发需求。比如沙特 2030 愿景、阿联酋快速城市开发等万亿级项目,均面临 " 高精度规划 " 与 " 快节奏落地 " 的双重压力。

比如阿联酋某主权基金下属地产企业主导的住宅项目,原计划采用欧洲设计团队,但因方案迭代速度、产品化率和方案性价比无法匹配开发需求,最终转向小库科技。AI 生成的方案不仅将设计耗时降低一半,还通过智能排布提升 8% 的货值。

2024 年 2 月,小库科技引入了一位在中东地区深耕多年政商关系的本地合伙人,这位合伙人为小库科技撬动了两大资源:首先是政府背书,在政府部门中试点 " 智能设计 ",将设计效率和价值提升;其次是产业协同,推动与当地头部公司合作,与其达成智能建造合作,实现从设计到建造落地。

通过自身对国内设计、供应链、合作总包公司的整合协作,一条智能设计建造的新解决方案在阿联酋得以成形。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中东建筑科技市场规模达 2980 亿美元,但没有具备全链条 AI 能力的企业,而小库科技凭借垂直领域的深度积累,成为阿联酋头部地产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合作方。

迪拜不是终点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库科技在阿联酋数个落地项目同步推进中,落地推进中的业务规模过亿美元。

在 2024 年沙特投资大会上,小库科技与沙特当地文旅开发企业签署数亿美元级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未来进一步拓展至沙特建筑与城市开发市场。

但何宛余也看到了中东市场的不足:" 比如像沙特的人均 GDP 虽然高达 3.5 万美元,但人口仅为 3600 万,市场规模的天花板明显。小库科技必须抓住 3 到 5 年的窗口期建立技术壁垒。"

在阿布扎比的黄金地段,小库科技参与的建筑项目如火如荼地正在施工。

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实现双向穿透。纵向做深:研发适应沙漠气候的 AI 节能算法,将建筑能耗再降 10%;横向拓维:将阿联酋经验复制到其他中东海湾国家,乃至未来拓展至北非、东欧等有需求的市场。

何宛余说,全球化不是选择题,但怎么做是必答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迪拜 竞赛 深圳 阿联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