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胥 植
编辑 | 王 潘
开年以来,随着轰轰烈烈的 " 智驾平权 " 运动展开,车企的 " 智驾战火 " 继续升级。2-3 月,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车企先后召开了智驾发布会,发布了远超去年表现的智驾技术成果。
但要论最新高阶智驾技术在新车型上的量产落地,反倒是广汽跑在了前列。3 月底,⼴汽传祺向往 S7 上市,这是传祺首款搭载高阶智驾的 SUV,官方数据显示,新车发布 12 小时内大定数量已突破一万台。
当然,仅从订单数据来看,这款车的表现还称不上 " 惊艳 ",相较于问界等头部新势力的近期新车订单量也有一定差距。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行业还是用户的普遍认知,传祺更多是传统燃油车品牌而非新势力品牌,从多个角度来看,传祺向往 S7 的开局成绩都算得上可圈可点。
横向对比来看,与传祺向往 S7 价位相当的小鹏 " 王炸 " 级新品 2025 款 G6,上市短时间内大定数量为 5000 台;纵向对比,当下传祺品牌销量主力之一的 E8 新能源,在 2023 年 11 月中旬上市后,两个月销量为近 7000 台。
除了产品本身的硬实力外,高阶智驾层面的进阶,或许才是传祺向往 S7 的 " 底气 " 所在。
事实上在 2025 年之前,不谈与 " 蔚小理 " 等新势力在声量上的差距,即使是与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相比,整个广汽亦或是传祺品牌在智驾领域都声名不显。
这场 " 初战小捷 ",既是传祺在智能化转型布局上长期 " 深蹲 " 后的一次 " 起跳 ",也代表着广汽与 Momenta 的合作开始加速进入收获期。
广汽董事长冯兴亚表示,集团计划在 2025 年坐稳智驾水平中国第一阵营,2027 年进入产品智驾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全球第一阵营。
广汽智能化" 排头兵 "
尽管曾在 2024 年遇到挑战,但面对 2025 年,冯兴亚依然定下了年销量增长 15% 的积极目标。其信心一方面来自广汽在智能化方面已实现突破,可为全系品牌赋能;另一方面来源于自主品牌的增长——相比曾经的合资车打天下,如今广汽的自主品牌已经撑起了半边天。
传祺是去年集团中实现销量正向增长的品牌,这得益于其构建的成熟 MPV 矩阵,以及 " 混动化 + 智能化 " 双核驱动战略。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 MPV 累计销量为 108.75 万辆,其中传祺 MPV 车型销量约 18.4 万辆,以 16.9% 的份额位居国内 MPV 品牌榜首。2024 年传祺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近 130%,预估在品牌总销量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
随着传祺向往 S7 的上市,可以预见,后续其新能源车占比还将提升。同时传祺的全球化脚步也在加快,目前已在中东、东南亚、东欧、非洲、美洲五大区域 22 个国家进行布局,初步构建起全球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
" 基本盘 " 的稳固,同时相较合资品牌没有 " 历史包袱 ",在决策灵活性、自主创新性、本土化需求上均具备更多优势的传祺品牌,成为了广汽冲击新能源市场 " 排头兵 " 的不二之选。
而对于传祺品牌来讲,传祺向往 S7 也是其在高端领域的 " 敲门砖 "。要实现品牌 " 向上 " 升维,品质是基础,体验是关键。经历多年发展后,国内汽车的硬件配置和性能已逐步摸到边界,这种情况下,智能化无疑是最好的 " 辅助引擎 ",其带来的安全、高效、舒适出行体验,正是传祺实现 " 阶级跨越 " 的急需品。
具体来看,传祺除了有 Momenta 在智能驾驶上赋能外,智能座舱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以传祺向往 S7 为例,除了在座椅、音响、冰箱、大屏等配置上向同级领先标准看齐外,还提升了座舱芯片算力,以提升车机互联、AI 助手语音交互等功能的流畅性。
而智能网联方面,传祺向往 S7 配备全车端云一体 OTA,通过收集用户共创车的行驶数据,持续升级优化相关功能体验,据悉在今年暑假就将陆续 OTA 升级包括 ETC 通行、离车泊入在内的 " 车位到车位 " 领航功能。
一场" 不能输 " 的战争
近年来,SUV 已成为国人最青睐的汽车品类,据乘联会数据,去年 SUV 的市场份额超过 MPV 的十倍。对于传祺品牌来说,跳出 MPV 的 " 舒适区 ",将触角延伸至市场更为广阔的 SUV 领域,是其销量增长、新能源转型的必要举措。
同时,向往作为传祺的全新高端智能系列,其首款车型的市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续产品的顺利与否,例如理想 L6、L7 等产品的热销,均离不开 L9 的 " 铺路 "。
传祺向往 S7 必须要在各方面表现上 " 直接拉满 " ——这也是为什么这款车型要打出 "20 万级最优 7 系 " 的口号,对于拿出了看家本领的传祺来说,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
尽管该车越级对标问界 M7、理想 L7,以及即将上市的小米 YU7,但从设计、操控、安全、空间等方面配置表现来看,传祺向往 S7 并不逊色多少,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优势。
品牌力不够,产品力来凑,传祺向往 S7 的产品竞争策略,一是扎实的机械素质和安全配置,二是更多细节体验层面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这款产品的 " 基本功 " 称得上过硬,基于 " 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 这一理念,采用笼式盾甲车身结构,乘员舱关键位置均使用热成型超高强钢;还有 10 气囊、新一代弹匣电池等,都属于同级之最。
在底盘配置和调校上,承载品牌升级重任的传祺向往 S7,也下了不小血本,拿出了 20 万级别中少见的钜星智控底盘,配置 FSD 悬架系统、高性能液压衬套组合、DP-EPS 转向系统,在驾乘舒适性和可靠性上都有不俗竞争力。
当然,在 " 堆配置 " 已成为车企主流趋势的当下,这些还不足以支撑传祺向往 S7 成为 " 爆款 "。" 软硬兼备 " 的智驾实力,或许才是其脱颖而出的核心因素。
智驾能否实现" 超车 "?
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高端电车的决定因素中," 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 " 和 " 更好的智能座舱体验 " 分别占比 65%、62%,排在前两位。
要实现好的智驾功能,算力和雷达、传感器等底层配置首先要给够。硬件方面,传祺向往 S7 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全车共 27 组全视角传感器,与问界 M7 基本持平,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数量超过理想 L7。
软件方面,传祺向往 S7 采用了广汽联合 Momenta 打造的最新星灵智行 ADiGO GSD 智驾系统,是首批落地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车型之一。
尽管一段式端到端和分段式端到端的技术优劣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将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模块合为一体的一段式端到端,在数据损耗和处理速度上均有显著优势,更贴近人类的实际驾驶习惯。业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从长远来看一段式端到端是 " 终极目标 ",也是实现 " 车位到车位 " 的前提条件。
经历了去年的 " 急行军 " 阶段后,今年智驾开始进入分水岭," 炫技 " 式方案会逐步退出舞台,基于海量数据和场景验证的安全性、可靠性,才是智驾领域的 " 长期战争 " ——这或许是传祺选择 Momenta 的原因所在。
与部分 " 闭门造车 " 的对手相比,坚持 L2 和 L4" 两条腿并行 " 路线的 Momenta,更为注重量产经验的积累和数据驱动," 务实 " 是其独特的技术底色,也是穿越周期的秘密武器。
受限于 " 燃油包袱 " 重、" 船大掉头难 " 等问题,智能化一直是传统车企相较于的新势力的一大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智驾 " 又好又快 " 地量产落地才是核心因素。因此在去年,众多传统车企都在自研的同时,引入三方智驾供应商来快速补足短板,比亚迪在年初抛出的天神之眼 " 核弹 ",正是这一战略的成果。
广汽与 Momenta 的合作差异之处,在于 " 轻交付,重赋能 ",Momenta 并非直接将其技术直接运用在不同车型上,而是通过深度技术合作,助力车企搭建智驾研发系统,在快速落地的同时,也充分保证技术的适配性。据悉,传祺向往 S7 仅用 6 个月就完成了算法适配。
这一 " 开源共创 " 模式,是当年 Android 系统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当下 AI 领域的趋势,像 DeepSeek 等玩家,都通过开源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快速提升。
站在智驾的分水岭,同样注重数据和场景验证的广汽传祺和 Momenta,有希望在安全性上实现 "1+1>2" 的效果。
尽管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传祺的智驾表现要优于友商,但毫无疑问传祺所选择的 " 不求速成 ",是一条更理性务实的道路。而要真正实现大众对于智驾的全面信赖,还需要这类玩家的长期共同努力。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