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杂志 04-10
张艺兴飞升成演技派了?别开玩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看完内地清明节档期的电影票房成绩,业内一片哀嚎。

想到会差,但没想到那么差。

很多人分析是没有大体量的片子上映,再加上《哪吒》的虹吸效应,导致观众急剧流失。

当然,新上映的电影里,质量没有特别拔萃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今天要说的,是清明节档期里评分最高的一部,也是争吵最激烈的一部——

《不说话的爱》

* 本文有剧透

此片预售票房一路飙升,不仅刷新了近三年清明档国产片的纪录,点映期间更是收获了观众们一片 " 看哭了 " 的赞叹。

要说话题性,聋人父亲与听人女儿之间的亲情故事并不能真正做到吸引观众。

而真正在前期有讨论度的,其实是主演张艺兴。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聋人父亲小马(张艺兴饰)在离婚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木木(李珞桉饰)的重任。

木木虽然能听见声音,但从小与父亲用手语交流,几乎不开口说话。

父女俩蜗居在一家由聋人经营的麻将馆里,日子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那份相依为命的温情却让人动容。

然而,前妻的突然归来打破了这份宁静,她提出争夺抚养权,让小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前妻经济条件优越,承诺给木木更好的生活,而小马既无稳定收入,又因听障在职场上屡屡受挫。

为了争夺女儿,他铤而走险加入诈骗团伙,通过故意撞车骗保来赚钱。

最终,小马被捕入狱,女儿在法庭上崩溃大哭,一句 " 我爸爸是好人 " 让反派临时翻供,案件得以从轻发落。

多年后,木木成为了一名法律工作者,致力于帮助像父亲一样的听障群体。

导演沙漠延续了原版短片的风格,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强化了聋人群体的主观视角。

听人的对话被消音处理,画面变得模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小马的无声世界。

父女互动的细节设计尤为用心:

两人睡上下铺时通过镜子用手语交流,在墙上比划出飞鸟的光影,木木用吹笛子来表达爱意,而听不见的小马只能用力鼓掌回应。

这些片段确实让人感动落泪,但问题在于,这些温情瞬间更像是精心设计的 " 情感按钮 ",而非真实生活的自然流露。

比如木木突然决定跟随母亲移民,只为逼迫父亲放弃危险行径;

机场离别时,小马被误认为罪犯按倒在地,木木哭喊着 " 放开我爸爸 " ——

这些情节的戏剧冲突过于刻意,仿佛是专门为了触动观众的泪腺而设计的。

张艺兴的表演成为了观众们争议的焦点。

客观来说,他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演好聋人父亲这个角色,他学习了手语,模仿听障者的肢体习惯,在某些日常场景中甚至让人忘记了他原本是一位偶像歌手。

然而,当他需要展现角色更深层次的复杂性时,表演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小马这个角色不仅仅是聋人,更是一个被前妻抛弃的单身父亲,一个明知女儿跟着母亲会过得更好却执意争夺抚养权的自私者,一个被生活逼入绝境的底层边缘人。

这些身份本应交织出扭曲的欲望与挣扎,但张艺兴的诠释大多停留在 " 憨笑 " 与 " 突然黑化 " 的两极。

面对前妻时的暴怒、被警察逮捕时的凶狠、陷入诈骗团伙时的道德崩塌,这些情绪转折都缺乏足够的铺垫,显得过于生硬和突兀。

电影更大的问题在于逻辑上的断裂。

小马争夺抚养权的动机始终模糊不清。

他明明知道前妻能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甚至原本约定等木木上学后就让前妻接手抚养权,却在关键时刻突然变得偏执起来。

编剧试图用 " 父爱 " 来解释一切,但实在难以说服观众。

一个聋哑人父亲,是出于什么心理,让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是父爱?

而诈骗团伙的设计更是显得儿戏,女销售仅凭一句 " 打官司需要钱 " 就让小马甘心卖命,犯罪过程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仿佛聋人天生就是容易被利用的工具人。

这些漏洞被密集的煽情片段所掩盖:

雨中骑电动车接女儿、父女在工地相依为命、木木说出 " 要是没有我就好了 "。

导演不断用滤镜、慢镜头和悲情配乐来轰炸观众,让人无暇思考故事的合理性。

影片一方面在试图打破刻板印象,展现聋人之间的互助温情。

麻将馆里的聋人们为了保护木木的纯真而掩饰打架纠纷,搬迁时集体沉默目送木木离开,希望她能 " 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自觉地将听障群体置于对立的两极。

前妻是冷漠的闯入者,诈骗团伙是纯粹的恶人,法官武断地认定 " 聋人不值得同情 "。

这种非黑即白的塑造方式恰恰加深了 " 聋人 = 善良受害者 " 的刻板印象。

更遗憾的是,电影避开了真正的社会症结。

小马找不到工作、被酒店开除、依赖女儿当翻译才能接活。

这些细节本可以引出教育资源不均、就业歧视、社会福利缺失等结构性困境,但影片只是草草带过。

当成年木木在法庭上高喊 " 聋人需要更多包容 " 时,口号式的呼吁显得苍白无力,仿佛社会问题只需靠道德感化就能解决。

这种创作思路暴露了当下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普遍困境。

越来越多的作品将镜头对准边缘群体,演员们也热衷于通过 " 自毁形象 " 来寻求转型。

赵丽颖演听障母亲、王俊凯演口吃少年、易烊千玺挑战脑瘫患者 ……

这种探索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若只把残障当作演技跳板、把苦难简化为催泪工具,最终呈现的仍是悬浮的伪现实主义。

不可否认,《不说话的爱》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

它让更多观众开始关注听障群体,影院里的抽泣声至少证明人们愿意为陌生人的苦难共情。

然而,当电影将残酷现实包装成糖果色的童话、用 " 哭就完了 " 来取代真正的思考时,这种感动终究是廉价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艺兴 歌手 宁静 清明节 哪吒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