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第一媒体。产业家
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 / 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作者 | 斗斗
编辑 | 皮爷
出品 | 产业家
全面的架构创新、中国首个正式商用的大规模算力基座…… 2025 年 4 月 10 日,华为云生态大会上,一个名为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 " 的技术被正式放到台前。
AI 普惠化,又向前迈了一步。
技术狂欢的浪潮里,一个清晰的感知是如今 AI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所有人的进化共识。从互联网巨头到初创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都在以近乎狂奔的姿态奔赴这场热潮。
但在技术狂欢硬币的另一面,如今真实的 AI 落地水温到底是怎样的?
一组来自 Gartner 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只有 8% 的国内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在生产环境中。同样一组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将生成式 AI 视为机遇的中国企业(90%)比例比全球(77%)高 20%,但在具体的流程效果上,其当下的利用效益只有全球样本的 63% 和 83%。
一些 " 落差 " 也更发生在服务商侧。据 IT 桔子统计,在目前国内 34 家 AI 服务商上市公司中,有 19 家在 2024 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超过 60 亿元。
更真实的一个表述是,在技术狂欢的背后,在中国的产业环境里,真实的 AI 落地仍存在 " 失焦 " 和 " 割裂 " ——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 AI 转型服务和模型,优质的 AI 服务商在 " 业务半径 " 范围里无法完全地服务好企业。
这些问题如今正在被越发频繁的放到台面上。即 2025 年,对企业而言,真正能实现数智化转型的通路到底在哪?以及对优质服务商而言,如何才能保持自身良币的模型,把对技术和产品的投入转化为真正的市场正反馈?
AI 加速落地的当下,这些问题需要更清晰的答案。
一
数智化转型的 " 黑洞效应 "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黑洞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天体运动中信息传递的扭曲和不对等。
这也正是如今数智化市场的供需现状。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目前,仅有 25% 的 AI 试点项目能够规模化推广、60% 的企业在 AI 项目中技术与实际场景需求脱节。
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是,在需求侧,企业无法精准表达需求,导致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商;在供给侧,服务商也面临 " 精准用户缺失 " 与 " 销售渠道有限 " 的双重挑战。
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在发生。一些企业为规避 AI 选型错误风险采取 " 宁可不用不错用 " 的保守策略;在服务商侧,不少大模型服务商、Agent 服务商等为争夺有限订单,不得不陷入价格战泥潭。
解决方案在哪?从过往不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对于需求和供给的野蛮乱序,平台生态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答案。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I 数智化落地面临多重挑战,即需求侧因企业行业、规模差异导致隐性需求难以精准识别;供给侧则因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需建立筛选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根本而言,平台生态需深度理解 AI 落地全链条,既需对需求端进行颗粒化拆解,更要深入认知技术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方能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二
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
应该是怎样的?
那么,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要想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需直面其背后更深层的矛盾。
即从底层来看,企业之所以无法精准表达需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存在 " 语义鸿沟 ";而技术服务商之所以 " 卖不好 " 产品,根本原因在于从传统 IT 系统向 AI 驱动的业务重构,复杂度直线上升,需求涉及多维度的组合优化。
显然,这不再是一个单点考核,而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些能看到的市场情况是,不少被提出的 " 主流解决方案 " 是服务商通过彼此集成不同技术模块来满足企业需求,但这种 " 集成式交付 " 往往会因协议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失败。
这些也恰都是一个良性平台生态应该考虑的问题。即平台方需具备对 AI 等数智化需求的原子化拆解能力、对服务商核心优势的深度认知,以及跨服务集成能力;具体到产品层面,应提供基础组件库(如数据库、安全防护、智能服务)和需求模块化拆解工具,构建跨行业适配机制;生态层面需建立服务商与企业间的价值循环体系,实现共生共赢。
也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这个数智化 " 黑洞 " 的贯通,其需要的是一个能深刻理解 AI 全产业模型的底层构建方——从需求到供应,从前沿技术到分子拆解,甚至从伙伴激励到线下服务体系等。
三
在华为云,
看见平台生态的样本实践
实际上,华为云提供的恰是这样一个答案。
首先,以华为云商店为例,其如今通过智能化服务和模块化设计,构建了覆盖 " 查找—购买—部署—管理—支持 " 的 B2B 一站式解决方案闭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完成从模糊需求到可执行路径的转化难题。
一个数据是,如今华为云商店应用数量已超 1.2 万,覆盖全球 170+ 国家和地区。
更具体来看,一些特殊的平台设计也驱动着对不同企业需求的满足,比如其智能化导购系统支持 " 搜 / 荐 / 比 / 试 / 询 " 全流程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筛选商品;再比如商品部署模式支持企业以 SaaS 化订阅、容器化部署、API 调用等不同组合接入使用。
此外,从服务体系来看,华为云商店提供全球化的专业服务网络,覆盖 170+ 国家和地区,并实现 7 × 24 小时服务响应,从技术选型到售后支持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障。
不仅在需求侧,华为云给出的平台生态答卷也更在技术服务商侧。
据了解,面向服务商,如今华为云提供了 11 种应用上架方式和结构化商品配置页面,配合行业标签体系,帮助其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同时,基于其创新的 " 组合销售 " 能力,可以支持跨场景、跨伙伴的商品打包销售,进而有效满足行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合作伙伴获得更高销售分成。
2024 年,华为云生态 " 朋友圈 " 持续扩容,伙伴数量超 4.5 万;开发者作为华为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已经超 1200 万;销售业绩也愈发亮眼,其中年业绩超百万的销售伙伴达 400 家,超千万的达 150 家。这恰对应了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所说的那句:" 生态是广袤的沃土,只有生态伙伴的成长和成功,才有生态系统的枝繁叶茂。"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和技术加持之外,更被看见的还有华为云面向伙伴的强劲生态体系—— "Go Cloud" 和 "Grow Cloud"。前者提供了全栈技术支持与定制化方案,助力伙伴拓展服务边界并实现增长;后者则强化了伙伴间市场协同与销售联动,促进资源互补与深度共赢。
这些从平台到政策的模式,也恰可以看作,华为云为生态伙伴构建的是一个渠道加持、技术扶持、彼此共赢的新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成熟的生态伙伴体系之上,对应的是对更多复杂企业数智化需求的满足和适配。
实际上,这些对从需求到服务能力的拆解,也更对应着华为云自身对于 AI 数智化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技术沉淀。
比如这次华为云 2025 生态大会中,吸引市场目光的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技术,其具备的 " 高密、高速、高效 " 特点,使得昇腾云算力底座搭载的 CloudMatrix 架构实现了从服务器级到矩阵级的资源供给模式突破。
这种技术势能与生态资源的协同创新,也恰在构成着华为云如今展现出来的新 "AI 基建者 " 角色:通过深度融合鲲鹏、昇腾、鸿蒙等根技术能力,华为云构建了以超大规模算力为地基、模块化技术组件为砖石的开发者生态矩阵。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 / 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这是华为云的价值,也更是如今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正在交出的一张新答卷。
最新视频号内容推荐
产业 AI 大模型
产业数字化
产业 SaaS
产业供应链
产业硬科技
© 往期回顾
产业家网全新上线
© THE END
/
欢迎爆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