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又有免费抽奖啦!!这次是沐浴球,点一下就参与。反正不花钱,顺手一点,说不定就中了
前几日刷到一个新闻。
郑州一位 31 岁的宝妈,在生日当天,被确诊了乳腺癌晚期。
根据主治医生透露,宝妈因为经济压力和生活琐事长期郁郁寡欢,而且习惯性将情绪压抑在心底。
长时间消极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位妈妈觉得天都塌了。
确诊后她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两个年幼的儿子,还这么小,自己离开,他们该怎么办…
明明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却不是考虑自己。
虽说妈妈为孩子担忧是本能,可这种超过自己生命的下意识反应,何尝不是被长期规训的结果?
压抑自己的情绪,最后把委屈熬成了病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也是因为长期焦虑郁闷,去年年末被检查出淋巴癌晚期,现在还在化疗。
她有两个儿子,大的上大学,小的还在上初中,操心了十多年。
有些妈妈以为压抑委屈是为了家人好,孰不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也在悄悄重构你的身体。
那些被吞下的情绪,总要找地方宣泄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总是天然就被贴上 " 必须情绪稳定 " 的标签。
贤妻良母的标准是温柔隐忍,善解人意。好妈妈不能发脾气,好妻子要体谅丈夫等话语也常常听见。
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在塑造女性情绪劳动的天然义务,你必须持续提供积极情绪,否则你将不会被欢迎。
在这种要求下,合理表达负面情绪的权利会一点点消失。女性也会习惯性把委屈咽进肚子里,用 " 我没事 " 或者 " 算了吧 " 代替真实的需求。
很多人以为把委屈咽下去就没事了。
可实际上被吞下的情绪,并不会善罢甘休。
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持续的情绪压抑会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
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就是,
被刻意压抑的负面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会像毒素一样在体内堆积,最终指向身体的薄弱环节。
我们乳腺组织中密布的雌激素受体,对情绪压力极为敏感。
哈佛医学院 2019 年追踪研究发现,长期处于 " 情感抑制 " 状态的女性,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3.2 倍。
当我们反复告诉自己 " 不该生气 " 时,乳房在替我们承受着所有未被言说的痛苦。
深夜里的辗转反侧,欲言又止的瞬间, " 为了家好 " 的自我牺牲,通过躯体症状寻求表达,最终都变成身体上的肿块、结节,甚至更可怕的病症。
你不说出来的委屈,身体会帮你喊疼。
新闻里的那位宝妈,被发现是已经是晚期。在此之前,她肯定有过其他症状,比如乳房刺痛或者乳房出现不适感。
只是她习惯性忽视自己的感受,用隐忍稳定的标签自我暗示一拖再拖,直到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02
允许自己脆弱,是每位妈妈的必修课
我们常说,别生气,保护乳腺,这句话不无道理。
不管是网上看到的,还是临床公开过的一些数据,很多年轻乳腺癌患者,多多少少都有情绪压抑史。
共同点是把母亲、妻子的社会角色凌驾于自我之上,像一台持续过载的机器,却从没停机检修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刻意抑制情绪表达,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的活跃度会异常升高。
硬憋着情绪,大脑会像卡死的电脑一样疯狂耗电。
但如果人能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情绪,杏仁核的激活水平会下降 62%,同时伴随血清素、催产素等 " 情绪调节激素 " 的分泌增加。
也就是说,及时舒缓负面情绪,不仅能让杏仁核熄火,还能分泌快乐激素。
事实上,很多妈妈之所以愿意隐忍,基本都是为了孩子,以为牺牲自己的情绪能有助于娃成长。
可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并非来源于完美妈妈的榜样,而是看着父母有样学样。
妈妈一味隐忍,大概率会养出同样隐忍或者没有同理心的孩子。
而妈妈展示真实的脆弱,反而有可能成为让娃理解共情的最好素材。
置顶自己的需求,就是最有用的自救指南
要注意的是,宣泄情绪从来不是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而是明确看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说出需求,是自救的第一步。
首先,可以从小场景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边界。
拒绝不合理的请求。
比如婆婆要求遵守什么奇怪的规则,可以说清楚,自己办不到。
娃要求陪玩,但你很累的时候,直接告诉他,妈妈需要休息半个小时,你先看会绘本。
定期做 " 因为自己喜欢,和其他无关 " 的事,可以是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或买一件喜欢的衣服。
虽然都是小事,但能够慢慢强化 " 我的感受值得被看见 " 的观念。
如果糟心事太多,除了人际关系,还有生活上的其他焦虑,比如一开始新闻里的那位妈妈,她还因为经济问题压力大。
如果因为自己一时无法改变的事情焦虑,那就需要刻意进行情绪舒缓的练习。
我仍推荐冥想和运动。
个人觉得这两种是最直接、且最有用的舒缓焦虑和压力的办法。而且成本很低,只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操作。
有条件可以刻意设置专属的 " 情绪安全岛 "。
阳台的角落,公园的长椅…前提是这个地方必须舒适,你只要一进入这个空间,就能彻底放松自己。
还有一个办法是找同盟。
找 1 到 2 个能放心吐槽的朋友,现在网上也有很多互助小组,要去找到有相同经历的人。
当你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相似的挣扎,孤独感会减半,力量感会倍增。
人这一生,遇到爱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
而我们最该理解的,恰恰是镜子里那个 " 不敢任性 " 的自己。
04
那位得淋巴癌的妈妈,确诊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 以前总觉得,把孩子照顾好、让丈夫省心,就是好妻子好妈妈。
现在才明白,如果我倒了,孩子失去的是妈妈,丈夫失去的是爱人,这个家就缺了最重要的一角。"
女性的价值,从来不该用 " 有多隐忍 " 来衡量。
你可以温柔,但不必温顺。
可以付出,但要记得给自己留一片港湾。
当你学会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自己的情绪,那些曾被压抑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回到你身上。
愿每位女性都能懂得:
比起 " 妈妈别哭 ",孩子更需要的是 " 妈妈可以哭,但妈妈会好好爱自己 "。比起妻子别累,丈夫更该学会的是 " 让我和你一起扛 "。
对自己说一句,可以不那么懂事。这不是任性,而是对自己,对整个家庭,真正的负责。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不恋爱、不交友、不发言 " 新三无学生 " 数量暴涨, 娃的 " 蛰居化 " 值得我们警惕啊……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