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04-16
从网友玩梗到口碑逆袭,东风本田S7用一口价挽回人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即便忍痛割肉,也要留在牌桌上,让市场看到来自本田的坚持与操守。

40 天前的 3 月 6 日,东风本田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产品 S7 上市,近 26 万元的起步售价,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是的,很多人单看价格,觉得贵了!

40 天后的 4 月 15 日,在同源兄弟车型广汽本田 P7 以 19.99 万元的价格上市后,东本 S7 应声而动,宣布调整价格和权益,采取一口价的模式,与广汽本田 P7 保持一致,基本上相较于上市时价格直接下探了 6 万元。

如果说 25.99 万元起售的东本 S7,确实超出了不少用户和行业内对本田电动车定价体系的认知,那么 19.99 万元起售的新价格,可以说拉平了之前市场对本田电动车价格的矛盾和冲突,让本田电动车的价格回归到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区间。

当然如果仔细分析东本 S7 的产品力和品质,再结合如今的这个一口价政策,虽然称不上特别惊艳,但已经对得起 " 值得 " 二字。

成熟的合资车企,敢于在之前定 26 万元的这个价格,就代表其产品对得起那个价格,这是一种产品自信,但市场和反馈和用户的声音更重要。这次东风本田顶住压力下调价格,一方面就是 " 听劝 " 最直接的表现,这确实需要一定的魄力,展现东风本田在新能源之战上的恒心与坚守。

另一方面,东风本田在宣布调价之际,又为已购车主提供保价权益,也展现出了品牌的担当,在这个动不动就降价,更多车企基于成本压力难以顾及老车主的大环境下,东风本田不 " 背刺 " 老车主的做法,无疑代表了本田向用户型企业转型的决心,实现 " 用户定义价值 " 的行业创新,为品牌在车主们心中的形象增添了新的权重。

在 S7 调价之后的一些社交媒体评论中可以发现,舆论风向确实较 40 天前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不少网友发评论表示:" 这才是听劝的!"" 相比而言,这个价格很香了 "" 之前的价格确实贵,实在难接受,19.99 万元这个价格可以直接下单了 " ……

在全新一步到位的价格体系下,再叠加最多的购车政策,可以说现在是购买东本 S7 最佳的契机。而东风本田 S7 联合兄弟车型 P7,以全新的掀桌姿态,在上海车展前夕这个重要的节点之际,也吹响了合资纯电车向新能源反攻的号角。

都在打价格战,终局是什么?

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关于这个问题,车厂和消费者之间或许有不一样的观点和态度。

消费者当然希望价格越来越便宜,但厂家基于成本压力、品质保障和品牌定位,不可能无底线地让价。于是在面对行业大变革时,一部分企业选择了加入价格战的显性逻辑中去,比如通过配置参数以及看得见的功能方面去搞军备竞赛,让用户仅在静态和短期的爽点满足上去做购车决策。

一个很常见的行业现象就是,如今很多新能源车,纷纷搭载上激光雷达、更高级的芯片,宣称城市 NOA 等技术,不管这些功能和体验到底好不好?是不是足够安全,是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反正厂商觉得必须朝着 " 看得见的科技 " 方向倾斜才能卖车。

另一方面则是价格战的浪潮,让很多企业在成本和售价上根本 HOLD 不住。都说一分价格一分货,不一样的价格之下的产品,其品质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同样是电动车,10 万元的电动车和 20 万元的电动车,其实背后厂商的投入完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开发流程和验证周期方面,价格便宜的电动车势必会从这些隐性的地方去扣减成本,最后的结果就是降低了整车的品质和安全冗余,一旦发生问题,最后都是消费者自己埋单。

乱世之下,确实有很多企业会在销量和市占率的裹挟之下迷失方向,被劣币驱逐着去改变初心。

然而东风本田 S7 想法不一样,在显性逻辑和隐形较量中选择了后者。作为在全球以技术和品质著称的本田,在切入到新能源赛道时,在纵观如今诸多行业乱象之际,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将成本投入用户难以感知,但长期使用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虽说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现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但对于交通工具这个属性不会改变,它承载的是一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容像电子产品那样马虎。虽然初期有很多消费者比较看重科技体验和尝鲜,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里只有一台车的消费者而言,品质、安全和安心,则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更看重的点。

追求快消式尝鲜的客户爱好者确实引领着智能汽车的趋势,但对于更多家庭而言," 长期可靠性 " 敏感的高净值人群,才是更大的汽车用户基盘。所以整个新能源市场也出现了由新势力引领趋势,发展到了如今传统大厂把控核心市场地位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趋势也在告诉世人,只有拥有足够的品质、安全和造车良心的坚守,才会是一条健康、良性的发展之道。

对有的车企而言可以选择调整供应商来源,调整汽车配置,甚至在看不见的位置上对品质标准进行缩减,在满足国标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产品出厂,以此不断拉低售价,去获得市场和销量。

但对于真正想坚持产品力,想守住自己经营了 70 年的好用、耐用品牌调性的本田来说,降低品质不符合其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也与本田 70 年以来屹立不倒,始终处在全球汽车集团排名前列的坚守背道而驰。比如在成本差异上,S7 和国内不少车企选择本土供应链不一样的事,其坚持全球统一品控标准,导致零部件成本高出 15%~20%。贵,自有贵的道理,关键是看值不值。

花时间打磨,舍得下成本考验,舍得用苛刻定义品质和安全,这对东风本田来说是基本操作,之前 SUV 畅销车 CR-V 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这种偏执的坚守,才铸就了 CR-V"20 年开不坏 " 的品质神话。

尽管短期内面临销量压力,但东风本田 S7 的启示在于:当行业陷入 " 减配降价 " 恶性循环时,总需要有人坚守品质底线。

本田吹响合资电车反攻号角

如果说 26 万元的 S7,可以被贴上 " 定价傲慢 "" 脱离市场 " 的标签。那么调价之后更加合理的全新价格,和兄弟车型 " 同价同权益 ",则是本田再一次理解中国市场,积极且勇于加入新能源竞争的一次尝试。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协同广汽本田 P7 的上市,本田率先打破传统双车双价模式,让消费者告别比价焦虑,建立了新能源时代合资车企 " 高质价比 " 新基准。毕竟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的愈加透明其实成为行业和消费者共同的认知和选择。

当然这次较大幅度的价格下调,结合 S7 带来的产品价值,以及优于同级的成本用料和用车感受,显然这个价格体系之下,甚至比其制造成本都要低上一截了。而这就意味着,S7 正用重塑新能源价值坐标系的方式,重新定义新能源时代的好车标准。

电车时代的安全,被更多用户看在心上,无论是碰撞还是电池安全。而 S7 在安全上的坚守,则是超越行业基准的 " 过度设计 ",比如 S7 的电池包采用 15 层 720 度防护 +1.2 万吨一体压铸铝制壳体,在智电时代,物理防护体系永远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比如 S7 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15 吨重压的 1500MPa 热成型钢占比达 25%,全身高强度高的比例达到 68%,还有同级独有的五层结构 A 柱,使得 S7 的扭转刚度超 4 万牛 · 米 / 度,达到豪华车标准,更高的车身强度和刚度,带来的是更好的安全系数和耐久性保证,同时也提升了驾控的上限。

品质坚守和测试方面,也是如今很多车企选择忽视的方面,而东风本田 S7 则将更多精力和开销投入在了测试方面,比如该车进行了行业罕见的 150 万公里的整车耐久性测试,5300 项整车测试,保证用户在用车整个生命全周期的安全和品质保障,同时还有 118 次的碰撞试验,远超国标标准。

要说省成本,这些事儿完全可以不用做到那么极致,还花那么多钱。但在东风本田和本田的价值观里,这些是他最基本的坚守,它拒绝用隐性品质妥协换取显性低价。

这些还不包括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本田专利电阻焊技术,前后平衡的 50:50 车身配重比,双叉臂悬架和大尺寸的塔顶横向稳定杆,ADS 全时自适应减震系统、豪车同款博世高级别转向机,三层材质填充的零压感座椅等等配置。

延续电动化时代的 " 本田魂 " 操控基因,车身误差 ± 0.5mm 的精密制造的全球顶级工厂带来的 " 隐性溢价 ",还有时间沉淀下的长期主义,这些都是东风本田在造车哲学和价值上的坚守。如果只看价格,那真的是对匠心精神的忽视,也就无缘本田式的好车标准。

下调的价格和权益,不变的品质和标准。这次东风本田顶住巨大压力,即便忍痛割肉,也要留在牌桌上,让市场看到来自本田的坚持与操守。同时东风本田也期望通过降低购车门槛扩大用户基盘,着眼全生命周期服务价值,能更好地用规模化市场反馈反哺技术迭代,无疑这也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发展思路,更代表着本田在用自己的方式,吹响合资电车反攻号角。

在冰箱彩电沙发充斥宣传页的当下,S7 就是一股 " 逆流 " ——它用 1500MPa 钢材构筑安全堡垒,用 4 年研发周期打磨操控细节,用全球顶级工厂捍卫品控尊严。这些 " 看不见的成本 ",或许无法在参数表中直观对比,却定义了汽车作为工业品的本质价值:安全、可靠、经得起时间考验。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 S7 不是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为一种更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投票。当行业价格战硝烟散尽,那些坚守品质底线的产品,终将在用户口碑中赢得属于自己的战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