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4 月 16 日消息,痛风是人体内尿酸结晶堆积引发的剧烈关节炎症,传统药物治疗虽能降解尿酸缓解症状,却像 " 灭火器 " 只能扑灭明火,无法清除隐患,尿酸降解后产生的过氧化氢长期损伤关节,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针对这一难题,南方医科大学今日发布新闻稿称,该校药学院涂盈锋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 "Gout management using uricase and sodium citrate hollow mesoporous nanomotor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负载有柠檬酸钠和尿酸酶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 纳米马达 ",作为可移动的能量转换器件,用于痛风安全高效的主动治疗,也成为全球首个利用二氧化硅 " 纳米马达 " 开展痛风主动治疗的研究。
在摸索研究中,涂盈锋团队成员偶然注意到蜜蜂采蜜时会释放信息素引导同伴,形成高效的 " 群体作业 "。这启发了团队有了 " 纳米蜂群 " 的大胆设想,能否设计一种能在人体关节内自主运动的纳米颗粒,携带人体匮乏的降解尿酸的酶,像一只只小蜜蜂一样,在关节内自主协作,精准 " 围攻 " 尿酸结晶?
于是,可负载柠檬酸钠和尿酸酶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 自驱动纳米马达 " 的概念诞生了,它就像一台微型机器人,在人体关节腔内一边 " 吃掉 " 尿酸,一边将有害的降解产物过氧化氢转化为无害的水和氧气,形成自给自足的 " 能量循环链 "。
" 纳米马达 " 自主运动的核心是硅壳的不对称孔洞,但因为初期合成的孔洞要么太大(>150 nm),颗粒易碎裂,要么太小(
最初研发的 " 纳米马达 " 像无头苍蝇般,只能随机移动(布朗运动),效率极低。团队研究发现尿酸降解会产生离子梯度,就像火箭喷射气体产生推力一样。利用这一原理,团队在纳米颗粒表面 " 凿 " 出一个不对称的孔洞(类似火箭尾喷口),让纳米颗粒能像赛车一样自主加速,使其运动速度提升了近 3 倍。由于纳米颗粒表面孔洞的大小和位置需精确到纳米级,为实现其稳定量产,团队还反复尝试了上百种硅壳合成工艺,最终通过 " 一步法 " 化学合成实现了目标。
▲ 研发的 " 纳米马达 " 导图
尿酸酶非常脆弱,如何防止高温、酸性、蛋白酶随时可能对尿酸酶的摧毁?团队为 " 纳米马达 " 特别设计穿上了 " 硅壳铠甲 ",通过表面氨基包裹,来修饰固定酶分子。通过实验发现,包裹后的尿酸酶在 70 ℃高温下仍保留 46% 活性,抵御蛋白酶的能力提升了 2.5 倍。
目前,负载柠檬酸钠和尿酸酶的 " 纳米马达 " 在动物实验模型中已展现卓越疗效,关节损伤修复率超 90%,且无副作用。
下一步,团队将推进临床试验,通过将 " 纳米马达 " 注射进人体关节腔,在 5 年内实现痛风患者 " 一针治疗 " 的目标。从更长远看," 纳米马达 " 的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代谢性疾病,例如运用葡萄糖驱动的 " 纳米马达 " 治疗糖尿病,或用胆固醇降解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
IT 之家附论文链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