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转型的当下,核能凭借低碳排放、高能量密度与稳定供能等显著优势,正成为各国争相布局的关键方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伴随碳中和政策驱动、能源安全需求上升与技术路径日益清晰,全球核电产业已步入黄金发展期,尤其是中国在核裂变与核聚变两大技术路线上的加快推进,为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带来了实质性利好。
在核裂变方面,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已成为全球在建机组的核心支撑。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我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 华龙一号 " 和 " 国和一号 " 均已投入商用,其中 " 华龙一号 " 不仅实现国内批量化部署,还成功出口至巴基斯坦,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国和一号 " 也于 2024 年底实现首台商运,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主流技术领域实现从 " 跟跑 " 到 " 并跑 " 的关键跃升。与此同时,第四代核电技术亦在持续取得进展,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成为全球首座商业运行的四代核堆型,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迈入领先行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突破性进展。" 玲龙一号 " 作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目前正在海南加紧建设,预计将于 2026 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和众汇富认为,SMR 具备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安全性高等特点,未来有望在岛屿供能、偏远地区电力保障以及多能互补等场景实现广泛应用,为核电发展打开新空间。
核聚变作为人类追求终极能源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亦加快迈入工程化阶段。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还在自主聚变堆项目上密集推进,包括 BEST、CFETR、" 星火一号 " 与 "Z-FFR" 聚变 - 裂变混合堆等均处于加紧建设阶段。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核聚变具备资源广泛、安全性高、产能巨大等潜在优势,虽然商业化仍需数十年,但 2025 年作为预期中的 " 聚变招标大年 ",将显著拉动上游材料、核心部件与科研设备的投资需求,催化一批 A 股上市公司释放潜力。
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的背景下,国内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 2024》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达 26 台,总装机容量超过 3000 万千瓦,居世界首位。2023 年新核准核电项目 5 个,新开工机组 5 台,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 10%。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三代与四代核堆的持续推进,更需要核燃料、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数字化监控等配套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此外,资本市场对核能相关题材反应迅速,近期涉及核电设备、燃料组件与 SMR 产业链的上市公司纷纷获得市场关注。和众汇富认为,随着 ITER 持续交付进度兑现、" 玲龙一号 " 工程化示范推进,以及聚变堆工程启动密集化,核能领域将从技术突破阶段,逐步迈向产业链条实质性扩张阶段,具备业绩兑现能力的企业更可能在这一轮行情中获得超额收益。
总体来看,核能技术进步与能源政策协同正不断催生新一轮产业机遇。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中国核能产业从裂变走向聚变,从大型堆型迈向模块化,从 " 引进吸收 " 走向 " 自主输出 ",不仅构筑了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撑,也为产业链核心环节相关公司构建了长期成长的逻辑基础。在国际形势复杂化、能源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核能或将成为下一个具有穿越周期属性的核心投资主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