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4-20
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庞众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庞众望最近又刷屏了。因为他作为清华在读博士,出席一个论坛,平静地说出他人这一代人要 " 科研报国 " 的决心。

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个七年多前,靠捡垃圾帮补家用,最后考上清华的孩子,一点没变。当时,他目光干净地说出 "我的妈妈这么好,我的姥姥姥爷这么好,我的家庭有什么不能拿出来说的呢?他们应该羡慕啊~~"。

这句不卑不亢的话,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庞众望。

考上清华,不是他家庭教育的成功,这是他天赋使然。他的家庭,最厉害之处是,在一贫如洗的困境里,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坚定的、自洽的、内心充满阳光的、能不断自我更新迭代的他自己。

感谢庞众望考上清华,让他自己能被公众看见。如果他的优势是做一个厨师,他自己依然可以幸福自洽、积极乐观。只不过普通家庭就难以在媒体上看到教育的真谛了。

感谢他考上清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朴素的没有文化的高认知母亲:庞志芹。

你好,庞志芹。

欢迎你到我的直播间聊聊教育的困惑,作为一个反教育焦虑媒体,我会给你不一样的教育思路。

PART.01

1972 年,庞志芹出生于河北沧州吴桥县的庞庄村。

先天性脊柱裂的阴影笼罩着她的童年,因医疗条件匮乏,她的双腿逐渐萎缩,最终被迫截肢,终身与轮椅为伴,没有上过一天学。

26 岁时,她听从家里的安排,嫁给同村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丈夫庞向东。婚后,庞志芹仍由父母照顾,丈夫则在亲戚家打零工,偶尔回家。

1999 年 2 月,庞志芹生下儿子,取名 " 众望 "。

后来,她告诉来访的记者,孩子的名字是她起的," 我没读过一天书,但我羡慕你们读书人。我和孩子的爸爸都不行,所以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众望身上。这个家庭,不能不努力。众望所归嘛。"

可是没想到,6 年后,命运之手再次出击:

2005 年,6 岁的庞众望被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当时为了凑齐手术需要的 4 万元——相当于这个家庭 20 年的积蓄,庞志芹摇着轮椅挨户叩门,借遍全村凑齐了 " 救命钱 "。所幸手术很成功,庞众望逐渐恢复了健康。

村里的乡亲没有一个人来要账,但庞志芹说," 一定要还,人家挣钱也不容易,一年还不上两年,两年还不上三年…… "

她开始给外贸公司织台布,一天织十多个小时,一点一点地攒。丈夫在亲戚家打零工,平均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庞众望每天放了学就去捡废品。

全家人用 6 年还清了债。

来自命运的第三次袭击,发生在庞众望初二时。庞志芹被查出患上了严重的贫血、营养不良,一度危及生命。为了救妈妈,众望沿着小时候妈妈轮椅碾过的路,挨家挨户敲门借钱,凑齐了妈妈的治疗费。母亲住院期间,他还去医院外的小饭店打零工,借用小饭店的锅为妈妈炒菜做饭。

2014 年,庞众望以全县前十的成绩考入吴桥中学。2017 年以裸分 684 分,加上清华大学 " 自强计划 "60 分加分,总分 744 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当时清华大学招生组评价对他的评价是:" 他展现了知识迁移能力与逆境中的生命力 " ‌。

这种逆境中的生命力,正是母亲庞志芹给予的。多年之后,庞众望回忆妈妈时说:

感觉我妈妈教很多,她说过,你面对什么,你就要去解决什么从小我妈妈把我教育得是一个挺乐观的人,我妈妈经常说人要往前看,因为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

PART.02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聊到 " 高认知家庭 "(­­­ ➔《职业教育 , 会不会成为高认知家庭的选择?》),其实高认知家庭,与学历无关,与是否高净值无关。

什么叫高认知家庭?大家可以用 3+1 标准衡量一下:

1. 平等交流的土壤‌:摒弃 " 家长权威 " 的固有思维,不凭借家长身份强压孩子,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观点。这种对话模式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参与感。

‌ 2. 有思辨能力,不钻牛角尖:家长避免 " 非黑即白 " 的单一判断,比如面对孩子成绩波动时,与其质问分数,不如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根源。不要动辄用 " 我就是觉得要努力考上 211、985"," 我就是觉得应该咋样咋样 "。

3.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四是锦上添花的一项:

科技工具的善用‌:人工智能时代,家长应主动运用 AI 工具筛选教育资源,例如通过智能系统分析孩子的学习数据,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我们对照一下庞志芹家庭的做法:

她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却懂得与孩子平等交流。当孩子在外面被嘲笑,母亲是残疾父亲是疯子时,她会和孩子聊为什么残疾人被歧视,让孩子对外面的评价脱敏;

庞志芹家庭虽然被认为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但是他们却从不钻牛角尖

庞众望说,他的姥爷跟他说,我们这种家庭,几十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书读,现在你有书可以读,说明时代真的变好了

3 个人每月领着 370 元的低保费,庞志芹却对高考放榜后来访的记者说," 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习惯了,没觉得苦,就是希望庞众望平平淡淡完成大学学业。"

医生跟庞志芹说,你最多能活到 20 岁,她就说,我要努力活到 40 岁,这样不就翻倍了吗?结果,她活到了 48 岁,当时庞众望刚刚得到清华直博的通知。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影响了庞众望:

他一直记得妈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你面对什么,就去解决什么",不沉溺于自己的苦难,用阳光般的笑容去化解它。

PART.03

当然,庞志芹的高认知,不是通过受教育获得的。它仅仅来自于她的朴素。

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她没有能力进行认知降级。

而我们这些普通父母的认知降级是在哪里完成的?

是在手机微信群里完成的;

是在手机短视频中完成的;

是在跟其他家长的攀比中完成的;

是在看到别人上了什么班,

" 我的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的思想斗争中完成的。

幸亏他的妈妈没有能力去发微信,没有能力跟其他家长讨论,更没有对孩子的未来指手划脚,她只能在困苦中与孩子相互依偎,抱团取暖,从不抱怨。

这种高认知的 " 真空 " 氛围,保护了庞众望求知的渴望,让他不卑不亢、幸福自洽地走到今天,这真是最大的庆幸。

庞志芹家庭的这种朴素的高认知的陪伴方式,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家庭应该学习的榜样。

庞众望在 2017 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会不会在意别人对他家庭的看法,他特别坦然地回答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家庭有什么拿不出手的:"我的妈妈那么好,我的姥姥姥爷那么好,他们应该羡慕啊"。

这样万里挑一的家庭,当然值得羡慕。

庞众望 7 年多前,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当时他的说法是,自己对航空航天感兴趣,想去探索。当时一点点稚嫩的想法,经过 7 年多的磨炼,终成现实,他现在在科研上已经崭露头角。

2025 年,庞众望面临毕业,在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了一段视频,有人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让他在改善家人物质基础和科研报国之间做选择,他还是用特别从容淡定的语气,强调自己会选择走科研的道路。

他说小时候虽然接受了很多帮助,但自己之前的奋斗更多还是想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家庭境遇,可是到了更大的平台以后,随着见识增长,有了更深远的目光,去看待个人奋斗与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科研报国就是他的时代使命,而且他相信这条路最终也会惠及自己的家人以及更多的人。

他说出这番话时,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虚伪空泛,反而让人心生由衷的敬意。

当多少高学历家庭、中产家庭,天天追着网红问,哪个专业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哪个专业能够考公考编时,庞志芹这样的贫苦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却在思考如何结合兴趣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能够在改善家长生活和科研报国中间找到平衡。

高认知与低认知家庭,高下立见。

还是那句话,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清北,但只要你调整方法,孩子一定能找到幸福自洽的未来之路,能够成为阳光积极的庞众望。

这才是教育真正该有的目标,也是我们家长应该努力的方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庞众望 清华 家庭教育 精神分裂症 贫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