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财经 04-21
中国茶农需要“农夫”钟睒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丨李佳薇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从赣南脐橙到云南古树茶,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正以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改写传统产业逻辑。

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4 月,他三度登上央视《对话》节目,话题始终聚焦于农业工业化。这位 " 前中国首富 " 为何执着于躬身陇亩?

答案就藏在云南无量山深处,在这里,千年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但茶农刘虎的感叹却道尽产业困局:" 这么好的原料,老百姓是抱着金饭碗出去要饭。" 一语道尽了中国农民的百年心酸。

如今,钟睒睒正在这条茶马古道上为中国乡村振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用工业文明赋能传统农业,重构从田间到市场的全产业链价值体系,剑指向中国农业如何跳出 " 低价竞争—低质循环 " 的怪圈,试图走出一条兼具效率与尊严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茶农的 " 金饭碗之痛 "   

数据显示,云南景东县茶农人均年收入仅 5738 元,而这一收入不足日本茶农的十分之一。

这片拥有 795.5 万亩茶园、1100 万涉茶人口的土地,暴露了中国农业的深层痛点,那就是分散经营导致的标准化缺失、价值链断裂与市场话语权丧失。

而这 " 捧着金饭碗要饭 " 的悖论背后,则有着其深层的结构性矛盾:那就是传统的碎片化生产与现代工业化需求产生了对立,在这个传承千年的产茶大省。

如今还是沿用着家庭作坊为主的传统模式,26.5 万亩茶园被分割为 17.6 万茶农的零散地块。每户制茶工艺、品质参差,难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标准化、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这也造成了资源禀赋与价值实现的割裂,云南古树茶原料收购价仅几元 / 斤,制成标准化茶饮后售价可翻数十倍,但夏秋茶利用率不足 30% 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不仅是浪费严重,在国际竞争中中国茶同样处在价值洼地,没有标准化的产品质量,中国绿茶出口量虽然占据了全球的 75%,而均价却仅为日本茶的 1/5。其正如钟睒睒所言:" 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尴尬,本质是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当日本静冈茶园通过等高线种植、全流程温控实现品质稳定,云南茶农仍在依赖 " 看天吃饭 " 的经验主义。

这种差距并非资源禀赋差异,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间的系统性脱节。钟睒睒在央视镜头前反复强调:" 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我们必须向上卷,把茶价卖上来。"

工业化破局之道   

面对如此困局,钟睒睒祭出 " 垂直整合三部曲 " ——标准化重塑生产、工业化重构链条、品牌化争夺话语权。

而在云南景东县,这套方法论正转化为具体实践。

面对以前茶叶标准化鸿沟难以跨越的难题,农夫山泉在景东建立了现代化茶厂,用数控设备替代人工经验。

当老师傅的炒茶手艺被科技破解,摊青厚度精确至了厘米级,杀青温度波动控制在 ± 1 ℃,揉捻压力通过传感器实时校准。原本依赖 " 手感 " 的制茶流程,被分解为 118 项可量化的有机标准。" 我们要教会农民用机器种茶、采茶、制茶。" 钟睒睒说。  

而面对传统的碎片化生产难题,农夫山泉则把工业化产业集群搬到了茶山。

农夫山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 涨价 ",通过溢价 10%-20% 的订单农业,将 5000 户茶农纳入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形成 " 企业 + 工厂 + 农户 " 的闭环。

同时,农夫山泉陆续投资捐建了 5 座高标准现代化厂房,单厂有着日处理 2 万公斤鲜叶的能力,是传统初制厂的 5 倍。

这种模式让夏秋茶利用率从 30% 跃升至 80%,茶农年收入增幅超 15%。  

当标准被统一,产业被重塑,占领全球茶饮价值高地自然顺理成章。

通过自有品牌 " 东方树叶 ",云南茶原料被转化为售价 8-10 元的瓶装茶饮。钟睒睒直言:" 日本茶能卖高价,因为工业化支撑了品牌溢价。中国茶必须从‘原料供应者’变为‘品牌主导者’。"

这就钟睒睒给出的的 " 垂直型企业 " 方法论,重新构建了从土地到消费者的价值金字塔。

与农民建立的 " 契约农业 ",用长期高价订单保障了农民收入,同样也让自己拥有了稳定的高品质货源,向下的深扎根筑牢了农夫山泉的底层根基。  

通过自建工厂掌握的核心技术,让农夫山泉的云南茶厂配备了 5S 管理系统(清洁、清洗、保养)和全自动生产线,成功将黄曲霉素残留控制在百万分之一,达到了欧盟的出口标准,为实现品牌溢价卯足了底气。  

当完成顶层突破,农夫山泉再次选择以品牌溢价反哺产业链。为获得优质茉莉花原料,主动要求供应商将收购价从 15 元 / 斤提至 40 元,这一反哺直接带动当地种植规模扩大了三倍。  

"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价格战,而在系统性能力。" 钟睒睒的经营哲学中," 方向选择 " 锁定农业垂直领域," 交易质量 " 保障农民与企业共赢," 社会需要 " 驱动产业链升级。

这套逻辑让农夫山泉的茶饮业务连续五年增长超 20%,2024 年在云南收购的 6 亿元茶叶,即将撬动全球市场。

中国式农业的 " 第三条道路 "   

当西方农业陷入 " 规模化单一种植—化学化生产—环境透支 " 的粗放式工业化陷阱,钟睒睒在云南的实践给出另一种答案:以工业技术升级传统农业,但不消灭其文化根脉;用市场化激活资源价值,但拒绝涸泽而渔。这种 " 有根的现代化 ",正是中国农业的 " 第三条道路 "。

在景东茶厂,全自动生产线与非遗制茶技艺并行不悖:标准化量产茶满足大众市场,手工古树茶瞄准高端需求。

这种 " 双轨制 " 既保留千年茶马古道的人文基因,又以工业化破解产业瓶颈。

数据显示,农夫山泉介入后,当地茶厂产能提升 300%,而古法制茶技艺反因市场细分获得更高溢价。

当下,农夫山泉的全球竞争版图的重构已悄然开启:在日本,静冈茶商发现中国瓶装茶开始出现在便利店货架,其口感稳定性甚至超越本土产品;  

在欧洲,农夫山泉的普洱茶原料凭借 118 项有机认证,突破欧盟技术壁垒;  

在财务报表上,茶饮板块为农夫山泉贡献近半营收,其利润率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 20 个百分点。  

但钟睒睒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茶本来应该在那个最顶尖的位置上。" 他计划将云南模式复制到赣南脐橙、新疆苹果等产业,打造多个 " 垂直型农业航母 "。

而这种布局也恰恰暗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截至 2025 年,中国已建成 50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而农夫山泉的实践提供了 " 企业主导型 " 范本。

从农民到企业家,钟睒睒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

在云南无量山间,他捐建的茶厂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一座产业灯塔:这里见证了标准化生产线如何让夏秋茶增值十倍,也目睹了茶农年收入从 1.3 万元增至 1.5 万元后绽放的笑容。正如他在央视所言:" 真正的商业文明,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尊严。"   

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农业的竞争逻辑——当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做原料出口的 " 打工人 ",而是以工业思维打造 " 隐形冠军 ",中国农产品的未来注定不在低价竞争的泥潭中,而在世界餐桌的价值顶端。

钟睒睒的 " 第三条道路 ",或许正是解开中国农业世纪命题的那把钥匙。

- END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931394256@qq.com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 ( 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 ) 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 ; 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牛刀财经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钟睒睒 工业化 云南 日本 央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