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04-22
“热血农夫”钟睒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向善财经

看了央视最新一期的《对话》栏目,在农村生长成人的笔者,有些不吐不快。

节目里,主持人前往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一同探讨茶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这不是钟睒睒第一次来《对话》栏目,12 个月里,钟睒睒走进《对话》三次。

第一次,他现身演播室,谈 " 慢企业 " 与舆论风暴,他并不回避争议,直言平台经济的痼疾;

第二次,他深入赣南,在耕作了十多年的橙园,讲述他与橙子结缘,扎根农业,做垂直型企业的感悟和经历;

第三次,他与主持人来到云南普洱无量山上,直言中国茶产业 " 痛点 ",恳谈对于中国茶产业的期望和理想。

三次 " 对话 ",每一次都与农民息息相关,与农业息息相关,与产业未来息息相关。在有情怀的企业家里,钟睒睒可能是最牵挂农民的那一个。

从赣南脐橙到云南茶叶,从果汁工厂到野外茶山,钟睒睒像是一个四处奔走的 " 热血农夫 ",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寻出另一种可能性。

//" 热血农夫 " 给农业产业升级 " 造血 "

农业产业链条很深,附加值一直不高,很多企业都走了不少弯路,真正有成功经验的不多。

农夫山泉深入农业产业这件事儿,钟睒睒有自己的 " 方法论 "。

从赣南到云南,钟睒睒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引导产业向上 " 卷 "。

无论是深入赣南乡村扎根十多年,脚踏实地帮助当地村民克服黄龙病,还是到云南普洱投身于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农夫山泉扎根农业,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体系。

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一个大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的农业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并非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好的供给,一旦果农开始卷价格,就会出现 " 谷贱伤农 " 的情形。

为解决这个问题,农夫山泉探索出了一条 " 向上卷 " 的新路子。

在赣南,农夫山泉用价格牵引,提价收购橙子,引导当地果农规范种植。于是橙子种植更规范了。此外,农夫山泉还用技术解决了黄龙病和榨汁问题,赣南的脐橙产业有了 " 向上 " 升级的可能性。

在云南,有大量的茶农种茶,然后产业结构却严重失衡。钟睒睒和农夫山泉一直都在尝试,通过收购茶叶的方式,来梳理优质茶叶生产,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帮助茶农增产增收,引导农业产业走正向循环的 " 上坡路 "。

"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营哲学,逻辑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到《对话》栏目时,钟睒睒说:" 传统企业一定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

正是因为 " 脚踏实地 " 扎根乡土,农夫山泉才能为农业产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升级之路。

钟睒睒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 农业升级的 " 输血模式 " 变成 " 造血模式 "。

很多企业都助农,大都是一腔热血然后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最后捐一笔钱了事。钟睒睒出身农民,最懂农民。他知道,农民朋友们不缺勤劳不缺勇气,缺的是资源、知识,是技术、是认知。

例如,云南的茶叶虽然很有名,但并没有真正惠及大多数茶农。

" 采摘的标准模式不一样,炒制的模式不一样,样品带出去的好,拉出去的货不行,又退回来了,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 "。南诏贡茶的非遗传承人刘虎说:" 农夫山泉来了之后,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培训、标准化制作,经济效益,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入农业不能靠单向输液,而是要让农业产业自我 " 造血 "。

有了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也自然有了造血能力。自此,触及三农 " 问题的根源,钟睒睒似乎探索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 人家看你在助农,你也真在助农,没有作假也是事实,但是有没有给农民三点水那个渔?" 第二次走进《对话》栏目时,钟睒睒在前往榨汁工厂的路上,对主持人说。

从赣南到云南,农夫山泉 " 授人以渔 " 的助农哲学,一以贯之。

在云南,钟睒睒捐赠了 5 座制茶厂和全套设备,并且将深度投身于云南茶叶产业,带动茶户增收致富。捐厂的本质上,其实也是 " 授人以渔 ",目的是带动当地产业,农夫山泉也不是捐了厂就要一走了之,有了经济效益,反而扎根更深了。

农夫山泉扎根当地更深,为钟睒睒要做的第三件事打下基础。这第三件事儿,便是用消费产业引领,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活水。

经济学角度看,产业升级需要三要素:资本、技术、市场。

三者缺一不可。

在赣南,脐橙产业为什么能做起来?为什么农户能规模化种植而且能建起来现代化的榨汁工厂?还是因为农夫山泉把 NFC 果汁的市场需求挖掘了出来。

云南也是一样,茶产业为啥能搞起来,根源还是在于消费市场。农夫山泉挖出了无糖茶这个市场巨大的需求增量。市场要素有了,于是农夫山泉投资源,投技术,农业的产业升级自然水到渠成。

市场、技术、资本的三要素齐了,农夫山泉带来了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农业产业升级有了活水。

由此来看,农夫山泉到赣南、云南,其实有点像 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香港企业来大陆。大量技术资源涌入当地,进而带来的新的增量,新的可能性。

其实不只在于农业,钟睒睒和农夫山泉,也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今,各行业各业增长都很难,大环境也不允许再向下卷了,倒不如以产业向上升级、带动人群增收,也许是制造业、服务业未来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向。

// 文化筑底,让 " 中国茶 " 重新走向世界

产业向上升级,不仅是技术、资本、市场要素的升级,也是文化层面的一次 " 升级 "。

" 云南的茶叶本身品质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没有产生比肩世界的好茶?" 最新一期的《对话》栏目里主持人问。

钟睒睒的回答,很动情,也很惋惜。

" 中国本来是绿茶的大国,但是我们在绿茶的文化上又没有输出。" 钟睒睒说。" 一个日日本人,用英语写了一本《茶之书》,现在欧洲、美国,很多人会说绿茶是日本的。"

钟睒睒呼吁,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有当代的 " 陆羽 ",需要新时代的 " 茶经 "。

要实现这一点,重新梳理茶文化是第一步。

怎么深挖天然禀赋、物种介绍、发源地层面的文化价值,并且建立起来产业价值,这是钟睒睒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在国际市场上,如果这个绿茶是来自日本的,它可能每公斤可以卖到接近三十美金,但如果这个绿茶是来自中国,可能到今天能不能卖到五美金,可能都不一定。" 钟睒睒说," 如果中国企业不成为最终端市场的掌控者,价格永远定在那里。"

差价这么多,一是缺乏工业化供应体系,二是,可能还是缺乏足够的茶文化禀赋。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中国茶重走 " 丝绸之路 ",需要重新把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

当下,文化出海正当时。

前阵子,有着数千万粉丝的国际博主 Speed 来国内直播引起轰动,国际友人因此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文化,也有很多国际主播表示将来华旅行,亲身领略中国文化。

这其实是一个文化出海的历史机遇。借着这个历史机遇,我们不仅有机会能再一次把中国茶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也能由此把目光看向海外。

文化出海的另一面,本质上还是产业经济。

拿消费领域来说,这是一个文化、经济融合度极高的行业。

日本消费为什么很有特色,而且有全球影响力?与二次元文化的全球化密不可分,韩国旅游业旺盛,也与韩流文化的全球流行相关。

如果放在饮品行业,这个特点更突出。

咖啡消费为什么全世界流行?星巴克开满全世界,原因就是咖啡文化,不是说他的历史多深厚,而是影响力很广泛 。

" 咖啡原来是打碎了就煮着喝,你看他现在发展出了多少小工业品?各式各样的咖啡机,意式冲泡、美式冲泡。" 钟睒睒说。

中国茶有更丰富口感层次,却没有像咖啡那样的全球化影响力,怎么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把中国茶发扬出去,寻找到更大的海外增量?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的问题。

茶产业是一个缩影,茶产业之外,很多产业都需要 " 向外增长 "。更大的增量在海外已经逐渐成为各行业的共识,但怎么向外增长?

农夫山泉的答案是,用文化筑底。

东方树叶为什么卖得好,广受消费者喜爱?核心是坚持挖掘中国最传统的茶文化,泡好一口好茶,讲好中国茶故事。

很多企业不是做不好产品,而是不会挖掘文化的价值,讲好文化故事。中国企业面对海外市场,其实不缺优秀的产品,缺的是能把产品卖到海外的文化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钟睒睒倡导对外传播茶文化,也是在给整个产业出海筑底。

钟睒睒说:"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文化,不同于欧美的强势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利他的文化,本身就具备了向外发展的底色。"

某种意义上,钟睒睒和农夫山泉是不是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局找到新的解法?

今天我们发展面临的问题,市场增量问题、关税壁垒问题,失去了美国市场,我们需要到欧洲,到中东,到独联体市场去。

这个时候,以茶为触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多价值。

文化的价值,在于能消弭隔阂,在于能帮助我们开拓,新的市场,新的增量,这个时候茶文化出海,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介质和工具。

中国茶不仅仅是茶,是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茶代表着传统,代表着本分,代表着落地有根。

" 热血农夫 " 钟睒睒三上央视,都不忘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声,这不仅是出身于农民的一种坚持和本分,也同样是对 " 垂直有根 " 的经营哲学的一种坚守。

于走向复兴之路上的我们而言,这种坚守何其难能可贵。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钟睒睒 农夫山泉 云南 工业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