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周末跟失联很久的好友约饭,刚坐下她就连叹了三口气,如果不是她订的位置,我都要以为这家店怎么她了。
我试探着问,难不成你加入中年失业大队列了。
她翻了个比哭还难看的笑,那倒没有,说起来今年工资还涨了俩钢镚儿。
升职加薪放别人身上得庆祝,放她这儿倒像吞了颗黄连。
她幽怨表示,表面月薪几万,实际生活水平和大学勤工俭学那会差不多。
工资还没到账,房贷短信就来了。挣的钱不够花,工作量哐哐涨。
现在打开相册,90% 是工作截图、班级群通知、打折海报,唯一一张自拍是在会议室,对着前置镜头疯狂管理表情。
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装精致,是新项目要团队形象照,笑得像个没有感情的职场 AI ……
想当年我们俩之所以能聊到一块,是因为我们都能对着夕阳发呆半小时。
今年广州春天没有回南天,最该出去浪的大好时光,她说忙得连抬头看天的空都没有……
说起来,不管是网上看的还是身边听到的,越来越多人感受不到快乐了。
特别是 996,鸡娃内卷,房贷车贷等成为日常关键词后,越来越多人陷入一种活着但没快乐的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状态叫,慢性压力让我们进入了生存模式。
就跟手机开了省电模式似的,除了生存,所有非必要功能都给你关掉,包括感受快乐的能力。
今天来唠唠我们为啥不快乐~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慢性压力就像是耗电的后台程序。
每天持续的决策,会消耗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
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娃的问题,每天要决策的事情实在太多,天天在方案 AB 反复横跳,CPU 直接烧糊,根本没有余力处理快乐信号。
还有人际关系也是,这要考虑,那要注意。
职场里防背锅、防甩锅。回家防催婚、防抱怨。
大脑就像装了 24 小时监控的保安,哪怕躺床上都得支棱着耳朵,生怕哪句话没接对就爆雷。
大脑神经无时无刻都在紧绷,就像带着刺的刺猬,哪怕在安全环境里也不敢放松。
更扎心的还有经济压力。
前面提到的好友就是,其实她收入真不算低,只是支出实在太高。
每月固定房贷就要上万,娃的各种培训也得大几千,吃的用的,哪哪都要花钱。
算的数字多了,大脑会不自觉反复计算收支差,这种强迫性思维每天能偷走 30 到 40% 的心理能量。
能量太低的时候,大脑会启动生存本能,放弃一切非生存必需的体验。
看花开?浪费时间。跟爱人吃饭?不如改方案。快乐?能当房贷还吗?
生存模式下,注意力被紧急信号绑架。会让人只能看见危机,看不见美好。
大脑被训练成危机扫描仪。
同事夸,你今天穿搭真飒,第一反应是这货是不是在阴阳我。
孩子举着涂鸦跑过来,只看见颜料又蹭地板上了,待会儿还得擦。
老板微信头像动一动,瞬间瞳孔地震。银行短信叮咚一声,血压直接飙升。
长期处于生存模式的人,大脑里管恐惧的杏仁核跟打了鸡血似的,活跃度是常人的 2.3 倍。
与此同时,能带来快乐的意义感也会碎成渣。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快乐源于自我实现,但生存模式让我们被困在底层的安全需求。
月薪 3 万,每月还完贷后所剩无几,自嘲高薪奴。
职场妈妈 5 点起床开始运转,送娃、赶地铁、处理账单,生活直接变成生存打卡机。
生活就跟跑步机上的仓鼠一样,跑得越快越迷茫,终点压根看不到。
从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来看,当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全掉线,快乐也不会被加载出来。
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你是否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主动放弃了这些事?
戒掉休闲时间。
周末想睡个懒觉,却忍不住打开工作群。想看部电影,却先打开了学习课程。
大脑觉得休息 = 浪费时间,娱乐 = 不上进。
戒掉深度关系。
朋友约饭,第一反应是会不会耽误工作?伴侣想聊心事,借口太累了,转身玩手机。
因为亲密关系成了耗电程序,被优先关闭。
戒掉感官体验。
吃饭变成填肚子,走路变成赶时间,连做爱都像完成任务。
生存模式下,所有体验都被简化为效率优先,快乐所需的慢感知成了奢侈品。
比较可怕的是情绪麻木的合理化。
坚信中年人的快乐就是没灾没病、成熟就是戒掉情绪等自我安慰。
听起来好像是很积极的鸡汤,其实是把快乐定义为非必需品,然后真的弄丢了与生俱来的幸福感。
04
其实从生存模式切回生活模式并不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刻意干点没用的小事。
手机不能用到自动关机,人也一样,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是让我们的感官停下。
也就是专注当下五感能感知的一切,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物体,闻到的气味,专注当下的感知,前额叶就能稍微歇歇,紧绷的神经也能放松。
再详细点可以是固定一个专注的对象。
比如视觉,在办公室放一盆多肉,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叶子颜色变深了吗?叶片更饱满了吗?
听觉,在不同场合寻找三种自然的声音,鸟叫声、风声和树叶摩擦的声音,或者其他你能想到的。
触觉也可以固定,每天和对象或者孩子,有 3 次以上,超过 3 秒钟的肢体接触。
再长远一些的是培养没有意义却喜欢的事情。
哪怕是蹲路边看蚂蚁搬家、拼一幅简单的拼图、给笔记本贴贴纸。
重点是不为任何目的,只是因为喜欢。
无用的快乐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让你记起我不是赚钱的工具,是有血有肉的人 ~
强制切换体验模式,也是在用物理边界守护心理边界,让大脑知道,生存之上,还有生活。
很多人觉得自己能活着就不错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比自己想象中更需要快乐。
你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躺平也能拥有快乐么?
快乐一直是终极目标,只是自己给通往快乐的路添加了太多束缚。实际上,快乐不是成功后的奖励,而是贯穿人生的能力。
当我们把快乐推迟到还完贷后、升职加薪后、孩子长大后,其实是把自己困在了永远到不了的明天。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在生存的裂缝里找点无聊的乐子吧!
哪怕是上班路上买一朵几块钱的花,午休时去楼下的树荫里发 5 分钟呆,睡前给爱人一句没头没脑的今天你的头发很香……
那些微小的反生存模式行为,正在帮你向大脑发送信号:现在,我允许自己快乐。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拼命活着,就是为了能好好感受活着的快乐而已~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