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隐隐掉队的新华保险在最近扬眉吐气了一把,来了一波业绩、股价的双击。
2024 年,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两倍,利润创历史新高。新华保险也开启了资本市场大反攻,924 行情至今,新华保险涨超 50%,领跑银行股。
只是拆分新华保险业务结构,还不能说它基本面实现了反转。
新华保险的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收益带来,2024 年其投资收益增加了同比大幅增加 216 亿元,作为对比,保险带来的收入增量只有 9.9 亿。
相比投资收益的大起大落,显然是保费带来的业绩增长更稳定。
但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仍是行业吊车尾的存在。2024 年,其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2.8%。其他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增速都在 4% 以上。
不难发现,新华保险的考验还没结束。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渠道症结待解。保费增长核心靠销售渠道。平安、国寿等普遍重视代理人渠道,代理人贡献保单收入常年在 8 成以上。但新华保险代理人贡献的保费收入不到 7 成,代理人产能也与头部有较大差距,其没有形成差异化销售能力。
2、管理层面临考验。新华保险掉队根源是管理问题,曾 5 年 4 换董事长,导致内控不严、战略延续性不足。好在,自 2023 年底杨玉成执掌新华保险后,管理层有了趋稳趋势,但业绩能否缩小和头部的差距,仍待时间验证。
/ 01 /
业绩持续性存疑
单看财报,新华保险保险似乎无可挑剔。
2024 年,新华保险营业收入实现 1325.55 亿元,同比大增 85.3%;净利润达到 262.29 亿元,同比激增 201.1%。
尤其是利润表现,不仅扭转了此前两年下滑的趋势,更远超 2021 年的峰值,创下历史新高。
但如果拆分一下业务结构,其实新华保险的业绩并非数字上的那么亮眼。
新华保险的业绩增长其实是投资业务带来的。2024 年,新华保险服务收入 125 亿元,同比增长 8.6%。而投资收入达到 157 亿元,同比大幅增加 216 亿元。(上一年其投资业绩贡献为负数)。
投资收入的爆发不难理解,2024 年新华保险增加了权益类资产配置。
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资占比分别提升 3.2 和 1.4 个百分点至 11.1%、7.7%,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同比大增 484.6% 至 302.45 亿元。在加上一波 924 行情的助力,其投资赚的盆满钵满。
但众所周知,权益性资产收益高,风险也大,有看天吃饭的特征,一旦资本市场掉头向下,其业绩也会有大波动。
所以,衡量保险公司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的核心指标是保费,险企获得保费后逐年确认收入,并将保费进行投资,获取收益。
但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其实并不经如人意。
2024 年,新华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 1705.11 亿元,同比增长仅 2.8%。横向对比,其他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增速都在 4% 以上。
拉长周期看,新华保险的掉队趋势其实已经由来已久。
按照保费规模的大小,人身险行业里存在着 " 老五家 ",既保费收入规模排名前五的公司。
在 2021 年,新华保险在老五家中保费规模还能排在行业第四。但近年来,其 " 老五家 " 地位已经不稳。
2023 年、2024 年,新华保险人身险保费规模已经连续两年被太平人寿超过,人身险规模已经滑落到行业第六位。
新华保险是如何掉队的?
/ 02 /
渠道症结待解
在保险这门生意中,对销量起决定性因素的是销售渠道。
保险在产品层面同质化相对高,在加上保险产品理解起来难度到,在保障范围、定价等复杂环节上都需要销售给消费者讲解,因此销售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险公司的业绩走势。
保险销售渠道又可分为代理人、银保渠道、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等等。在如此关键的产业环节,保险公司自然应该将自有的代理人渠道作为重心,来形成自己的差异化销售能力。
保费规模最头部的平安、国寿也是这么做的,两家险企的代理人渠道贡献保费均在八成以上。但新华保险并非如此。
新华保险长期以来更加依赖银保渠道,2010 年时,新华保险银保渠道曾占比高达 68%,之后公司虽大了代理人渠道建设,到 2024 年新华保险代理人渠道贡献保费收入已达到 68%,但与同行超 8 成的贡献对比,仍存在差距。
依赖银保渠道也是新华保险 24 年保费规模增速垫底的原因,受银保渠道 " 报行合一 " 政策影响,银保渠道拿不到销售保险的返点佣金后,卖保单的意愿下降。
同时,新华保险代理人产能也与行业有较大差距。
按照代理人渠道新增保费除以代理人规模来估算,2024 年平安、太保寿险人均产能分别为 3.4 万元 / 月、元 / 月、新华保险则只有 0.81 万元 / 月,差距较大。
新华保险也在补代理人渠道的短板,2024 年新华保险深化 " 以客户为中心 " 的战略转型,同时通过 "XIN 一代 " 计划推动代理人队伍专业化改革。
但目前看,效果还有待提升,专业化改革下,虽然代理人数量下降了,但质量提升不稳定,2024 年其月均人均综合产能达到 0.81 万,虽较 2023 年有所提升,但不及 2024 年中的 1.04 万。
代理人渠道建设持续落后行业,新华保险曾经的管理层有很大责任。
/ 03 /
董事长面临大考
在头部保险公司中,新华保险的 " 命运 " 最为波折。
国寿一直是财政部实控的金融央企,太保一直是上海国资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平安与泰康多年来一直由创始人马明哲、陈东升掌舵,稳定性很强。
但新华保险成立之初由央企和民企均衡持股,后续又陆续经历了由东方集团、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中央汇金等掌舵。
多变的是股东结构,间接使其管理层变化较为频繁,甚至一度出现 5 年 4 换董事长。
如此关键的职位都能频繁变动,新华保险也就出现了内控不严、战略不连续等两大顽疾。
内控方面,多位负责人曾出现违法乱纪等行为,包括关国亮、万峰、李全等,涉及保险资金挪用,对亲属的利益输送,保险资金运用违规等等。
高管的频繁变动也影响了战略和经营思路的连续性。
如万峰来到新华任总裁后,向传统的保障型产品转型,重点发展养老、健康、医疗、一般寿险和意外险业务。但之后刘浩凌掌权,提出了 " 二次腾飞 " 的策略,对于把财富管理和康养作为第二、第三曲线,强化了资管的地位。发展重心时常转移,对其长期成长不利。
不过,新华保险的管理问题有了好转。自 2023 年底,杨玉成执掌新华保险后,管理层有了趋稳趋势。
杨玉成本人也表现出来较高的投入度与专业性。
与此前的董事长依然在中投任职、不在新华保险办公不同,杨玉成全职在新华保险办公,投入程度更高。而且在发展思路上,杨玉成总体方向是要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改革,亦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只是知易行难,新华保险能否重拾竞争力,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