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透社 04-25
一个正经的To B软件产品经理,工资应该拿销售的 5 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智能浪潮袭来,谁还在好好做产品?

图由 AI 生成

周效敬

编辑燕子

"To B   软件本质上是架构师和产品经理的生意,我后来想了想,觉得用友对产品经理的价值不够尊重——正经的产品经理,工资应该是同级销售人员的   5   倍!" 程时旭对牛透社说。

程时旭(老程)在   To B   领域的角色跟他的履历一样丰富。服务的公司从国企到民企再到外企,从事的职业从程序员、产品经理,到销售再到咨询专家,在这个圈子里,你很难找到第二个像他这么能折腾的人。

老程作为用友曾经的产品经理,现在又做着战略人才盘点和高管教练的事情,他深谙产品经理对于   To B   软件企业的价值。然而现实让他失望," 国内就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打磨产品,谈什么工匠精神,都是急功近利 "。

客观讲,国内秉持工匠精神做产品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有赞   SaaS   工作手册 " 在圈里流传就很广,其中大量篇幅在谈   SaaS   产品的方法论。该手册   2024   年更新的版本,现在依然有人在飞书页面上评论交流。有赞称,这是该手册的最后一版更新,因为有赞的主要产品正在从   SaaS   转换为智能系统。

这背后是   To B   软件产品正在进入一个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时代。

北森前高级副总裁彭传军(老彭)是这场技术变革的见证者。老彭   2017   年加入北森,在   2023   年大模型浪潮初起时离开北森。在北森的   7   年,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北森的   Core HR(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得北森在与其他   HR   软件厂商的竞争中占得了优势。老彭是   To B   产品人的典型,在他之后,To B   软件就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牛透社与这两位不在局中的产品人聊了聊,发现人离开一个圈子之后,反而会有更真实的表达。

01

To B   是架构师和产品经理的生意

软件是 " 最佳实践 " 的产品化。

"To B   的生意,把架构师和产品经理找好了,这个生意才能做起来。销售找错了,没关系,马上改,换人就是了;如果架构师和产品经理找错了,那是无尽的灾难。" 程时旭说。

架构师负责产品的技术架构,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产品经理则负责产品的功能设计和用户体验,确保产品能够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如果产品做错了,要重新写代码,重新设计技术架构,等跑通   PMF,两三年已经过去,这中间还会伴随着客户的抱怨、投诉,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产品战略失误意味着可能错过发展的窗口期。

让彭传军引以为傲的是,他在前东家北森推动了两个战略的实施,让公司在窗口期实现了卡位:一个是以   Core HR   为主的   PaaS   战略,一个是   HR SaaS   一体化战略。在彭传军看来,这两个战略使得北森与   Moka、大易等厂商拉开了距离,而且距离越来越大。

差距主要体现在   Core HR   和产品的一体化上面。Core HR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涉及组织架构、员工信息、薪酬福利、考勤等复杂功能。这些功能不仅需要高度集成,还需要数据管理、权限控制、多组织架构支持等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

一体化的   HR SaaS   需要将招聘、绩效、培训、薪酬等模块深度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还需要对各个模块的业务逻辑有深刻理解。

" 现在格局已经分明,北森、用友、金蝶三家厂商的   HR   软件一体化比较成熟。北森的优势在于对人潜质的挖掘和人力资源的专业度,如果从客户从   IT   视角去做整体采购,北森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 彭传军告诉牛透社," 以单体模块起家的招聘、绩效、培训等厂商,如果再发力一体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下,几无可能,窗口期已经过去。"

从产品拼图看,彭传军在 2019 年前后曾建议北森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补足 E-Learning 模块的短板,而非完全依赖自研。当时,北森的其他模块已经相对完备,而 E-Learning 模块的自主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彭传军认为,与外部成熟的厂商合作,能够更快地完善产品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北森最终选择了自研的道路,坚持通过内部开发来推进 E-Learning 模块的建设。尽管自研的过程充满挑战,但北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逐步完善了自身一体化的产品体系。

2025 年年初,北森收购酷学院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事件,这一举措被视为北森强强联合的一次尝试。

彭传军认为,通过收购,厂商在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客户上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加速 E-Learnig 业务的快速发展,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02

让客户感知价值,别做 " 舔狗 "

牛透社此前在与某头部软件厂商高管交流时,对方感慨:"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甚至   21   世纪前十年,中国的   To B   软件厂商还能够引领客户,扮演师傅角色,为客户带来新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知识。现在客户进阶了,成熟了,厂商再也没法引领客户,大家疯狂内卷,卑微得不能再卑微。"

厂商如此 " 卑微 " 的原因是没能把价值有效传递给客户。

程时旭的产品主张是,云技术的核心价值是简化和易用。企业必须树立标准化的理念,从绩效管理到薪酬体系,再到考勤制度,所有流程都应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的本质是简化(streamline),这是全球管理潮流的方向。Workday 取代   PeopleSoft,Salesforce   取代   Sibel,Zoom   取代   Webex  ,以及   Moka   招聘产品在早期的脱颖而出,无不得益于在产品上的简化处理。

" 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和强大的内核,能够纠正客户的错误想法,而不是盲目迎合。否则,企业将沦为‘舔狗’,在项目中不断妥协,最终导致项目亏损。" 程时旭对中国企业反国际潮流的做法很无奈,追求过度复杂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削弱了软件产品的通用性和易用性。

如果不能引领客户接纳标准化的产品,厂商将难以实现产品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推行标准化肯定会面临诸多挑战,但这是提升管理效率和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许多   To B   软件尤其是   SaaS   产品,没能给客户带来显著的感知价值。以云产品为例,与传统的本地安装软件相比,部分产品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并无明显改善,这使得客户缺乏更换的动力。再加上企业更换软件系统存在 " 时间差 ",开拓客户就更加困难。

企业内部的系统更新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评估、采购、部署和培训等环节,这导致企业实际更换系统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更新速度。企业在考虑更换系统时,需要评估新技术是否适合自身的业务需求和管理流程。这种评估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进一步加剧了时间差。

03

AIGC   的隐秘陷阱

在讨论以   DeepSeek、ChatGPT   为代表的   AIGC   产品时,程时旭直言其本质是 " 没有智慧的整合工具 " —— AI   通过抓取互联网上的专家观点形成结论,却缺乏对行业历史、因果逻辑和边界条件的理解。

" 如果所引用的专家本身在胡扯,AI   的答案也只能是胡扯 "。他以用友与金蝶的竞争为例,问   AI" 用友的转型为什么会这么难?",AI   给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 " 用友转型比金蝶慢两年 "。

这个答案让老程无语:" 用友的很多战略动作都比金蝶晚一两年,这恰恰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先让金蝶去踩坑,如果走对了,他们就跟进;如果金蝶掉坑里了,那就避开不做。历史上多次变革转型,用友都是这样操作的,并且几乎每次都很成功。AI   自然无法了解这些内情。"

AI   自然无法识别 " 后发避坑,逆向对标 " 的妙处,仅依赖表面信息,它没法穿透复杂的商业逻辑。

由于工作原因,老程经常查阅外文科学文献,他发现,AI   的局限性在中文语境下尤为明显。中文互联网充斥大量非科学、不严谨的 " 拍脑袋式结论 ",这也导致   AI   的训练数据质量低下。"DeepSeek   接入中文互联网后,AI   输出的专业内容几乎是一顿胡扯,比如,你问美的集团用的是哪家厂商的   ERP?AI   回答是   SAP!瞎扯,一看信源是某小型   CRM   厂商和某财税软件厂商,这就是   AI   轻信非权威信源的后果。"

对于   AI   大模型部署的技术路径,程时旭认为公有云部署是唯一的有效选择,私有化部署的模型因无法实时更新,注定被快速迭代的公有云技术碾压。国内部分耗资数亿的大模型项目,在他看来不过是 " 打水漂 " ——花几个亿做出的东西,水平不如别人的万分之一。

尽管对   AI   的 " 伪智慧 " 持批判态度,程时旭仍肯定其工具价值:AI   可以帮助人类专家快速获取全面信息,但最终的决策和修正仍需要人类专家的参与,AI   工具无法替代人类专家在复杂业务场景中去做判断。

专家可借助   AI   拓宽信息覆盖面,并通过专业洞察修正其方向性错误;但对缺乏鉴别力的普通人,AI   输出的 " 缝合式结论 " 可能带来认知偏差。正如他所调侃的,AI   给普通人的只是一根 " 烧火棍 ",而专家能用它点燃思想的篝火。

彭传军对   AI   在   To B   软件和   SaaS   行业中的应用持有积极而审慎的态度。

在   SaaS   行业,彭传军认为,AI   技术将对用户体验、业务流程优化和决策支持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AI   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更智能的用户交互,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复杂性。同时,AI   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例如在招聘流程中自动筛选简历、安排面试,甚至进行初步的候选人评估。此外,AI   提供的精准数据分析和预测,将助力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他认为,AI   与   To B   软件的结合应形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地添加   AI   功能。企业需要将   AI   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软件产品中,以客户为中心,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厂商不能仅仅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应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彭传军在北森经历了整个   Core HR   产品从   0   到   1   的过程,而接下来从   1   到   100   更多是细节打磨的过程,以及让更多更大规模的客户群体应用和服务的过程。在   AI   大模型时代到来之际,他选择给自己的的产品经理生涯画个句号,开始了咨询生涯。

04

结语

程时旭和彭传军,这两个曾经的   To B   软件产品人,其职业生涯对各自性格的影响也很有意思。

程时旭是程序员出身,在用友主导系统重构时,他意识到 " 产品经理和研发经理是平级的 ",开始以产品逻辑主导决策,逐渐从技术执行转向战略决策。他之前自信霸道、说一不二,人际关系充满张力,后来成为   PeopleSoft   销售专家之后,棱角逐渐被客户磨平。现在程时旭作为人才盘点专家,更注重系统性干预组织问题。

现在,程时旭依然会批评用友、金蝶等头部公司 " 几十年不更新 ",认为这些头部厂商 " 吃老本 " 形成路径依赖,导致产品落后,主张新一代产品要与传统软件思想做切割。他推崇简化易用是云的本质,认为 Moka 等新兴公司 " 无知者无畏 ",其简单架构反而在早期赢得了一部分客户的青睐。他对比   Workday、Salesforce   等海外产品,反思中国   To B   软件缺乏工匠精神,产品文化丢失,反对价格战与定制化,主张回归产品的本质。

彭传军作为一个拥有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产品专家,同行对他的评价是 " 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在   HR   软件厂商的激烈竞争中,北森的成功卡位离不开他的助力,他坦言,其他要追赶北森的 HR 软件厂商,最大的挑战是缺少 " 行业老鸟 "(即资深的产品咖)。

北森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彭传军提到,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 10 点,甚至更晚,SaaS 产品 "0-1" 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对于产品人而言,是一个创作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价值感和使命感,这让他回想起来自豪感满满。

彭传军需要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他在 HR 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尤其是在战略落地和绩效管理方面,因此他决定转向咨询领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而在他离开的时候,AI   大模型时代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欢迎加入崔牛会「AI   发现者」计划,您将快速获得:

深度社群:与 ToB   AI   创始人同频碰撞,共享实战经验; 

精准曝光:通过   AI   云图 & 媒体曝光,让客户、投资方主动看见您; 

场景落地:每月 2-3 场   ToB   AI 主题活动,拆解行业真实案例; 

展示舞台: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商业洞察,您都能站上一个分享舞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产品经理 saas 有赞 浪潮 程序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