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野武士 ,作者述林
来源 l 财经野武士
作者 l 述林
4 月 22 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发布一则警示消息,通报了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共 67 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检测时间为 2025 年 3 月 1 日 -4 月 8 日。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捷信消金 " ) 旗下 APP" 捷信金融 " 因存在两项违规行为,两次出现在违规 APP 名单里。
就在该通报发布的前一天,捷信消金完成了换帅,京东副总裁、金融科技风险管理负责人张含春正式担任该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原负责人 Ondrej Frydrych 调整为副董事长。这一人事调整,意味着捷信消金将进一步融入京东生态。作为曾经的行业标杆,捷信消金当前正面临着业绩亏损、不良资产累积、用户口碑下跌等多重挑战,京东入主后,能否为捷信消金带来改善,仍需要打一个问号。
不良资产积累,业务合规性待提升
捷信消金成立于 2010 年,即中国消费金融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之时,也因此,捷信消金拿到了国内首批消费金融牌照。
捷信消金由捷信集团全资控股,是首批 4 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中,唯一一家全外资持股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的前十年,捷信消金扩张速度迅猛。2018 年,该公司的营收达到峰值 185.16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3.96 亿元,是彼时唯一一家营收规模突破百亿的消费金融公司 ; 截至 2019 年末,捷信消金的资产规模突破千亿,达到 1045.36 亿元。
捷信消金如此迅速的扩张,得益于该公司采取的线下 POS 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在零售商店设置 POS 终端,为消费者提供无担保、无抵押,可以快速授信的 " 一站式 " 消费贷款服务。截至 2016 年末,捷信消金运营的 POS 贷服务网点超 14 万个,服务网络覆盖超 300 个城市。
这一业务模式虽然能帮助消费金融公司快速展业,但需要大量的线下人员进行现场推广、业务办理等,人力成本与运营成本支出很高,为了覆盖居高难下的成本支出,捷信消金的贷款利率也远超行业平均,2013 年,捷信消金被央视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 50% 的产品 ;2023 年 "315" 期间,凤凰网财经系列报道中也提及捷信消金向用户发放的贷款加上利息和各种服务费,最终实际年利率近 40%。
一方面,过高利率下消费者违约可能性增加 ; 另一方面,线下人海战术与自动化审批系统存在冲突,提高了管理难度,很容易导致风控不力,这让捷信消金在过去几年积累下巨额的不良资产。根据网络公开信息,2023 年,捷信消金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转让金额超 198 亿元。2024 年,捷信消金全年合计出售的不良贷款资产包约为 290 亿元。今年 1 月,捷信消金发布 2025 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对外转让本息合计近 7 亿元的个人不良贷款。
与资产质量恶化一同到来的,还有因不当催收引发的大量用户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商家 " 捷信金融 " 一共积累了 80542 条消费投诉,近 30 天便有超 180 条,其中多数投诉都指向捷信消金的不当催收,包括频繁骚扰、泄露手机号、暴力催收、恐吓家人、窃取通讯录等。一条 4 月 23 日的投诉指出,该用户在捷信分期购买手机 3900 元,每月还款 934 元,后因出现拖欠,被捷信消金到家催收,严重影响家人生活,该用户还完款后,发现所还利息已远超国家规定利率。
除了贷后催收环节,捷信消金的合规性不足还体现在 APP 频繁违规上。本次通报中,捷信消金的违规行为包括: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和方式 ; 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手机个人信息的方式、途径。这不是捷信消金 APP 第一次被通报,2024 年 3 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 14 款违规 APP,其中,捷信金融 APP 未为不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涉嫌隐私不合规被通报。
业绩巨亏选择重组,京东成控股股东
过度专注线下展业的捷信消金,也错过了互联网金融大爆发的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消费贷逐渐成为主流,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纷纷转型。相比之下,捷信消金的转型步伐略显滞后——直到 2020 年启动的 "2023 战略 ",才正式提及构建 " 线上 + 线下 " 的服务体系。
早期对线下业务的专注,让捷信消金在线上业务拓展过程中面临风控能力不足、用户体验不佳等挑战,展业困难。2020 年疫情的到来,进一步让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外加市场竞争加剧,线下消费金融市场的红利消退,捷信消金线下业务模式受挫,线上业务拓展困难,资产规模和业绩都迅速萎缩。
截至 2020 年末,捷信消金的资产规模大幅缩水至 652.07 亿元,短短一年内减少 37%,全年归母净利润跌至 1.36 亿元。据天津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须予披露的交易 投资捷信消金》文件,捷信消金 2022 年的税后净利润为 0.34 亿元,2023 年的税后净利润为 -31.99 亿元。将近 32 亿元的亏损额,将捷信消金的经营困境展露无遗。
天津银行与京东一样,都是参与捷信消费金融重组的企业。2024 年 12 月 20 日,捷信消金正式对外宣布重组方案,表示将通过先减资、后引入战略投资增资的方式进行重组。同一日,天津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与广州晶东贸易、网银在线 ( 北京 ) 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捷信消金的重组。
其中,广州晶东贸易、网银在线都是京东集团旗下的企业。广州晶东贸易出资 25 亿元,持股 50%; 网银在线出资 7.5 亿元,持股 15%,京东合计持有捷信消金 65% 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天津银行则持股 1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 1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持股 12%,原股东捷信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到 2%。
京东作为国内互联网电商巨头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消费场景,如今京东正式入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捷信消金在线上贷款方面的短板。只是,京东自身在金融服务方面也存在合规问题,其打造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京东金融,在黑猫投诉平台积累了超 16 万条投诉,仅一个月投诉量就超 1.2 万条,投诉内容同样包括高息费、不当催收等,被京东收购的捷信消金,能否在推动业绩回温的同时,有效提升业务合规性,改善用户口碑呢 ?
-END-
· 欢迎转发评论 ·
■投稿、咨询、转载
764885213(微信)
■声明
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
往期热文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