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的华语影坛," 姜文 " 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最早在谢晋的《芙蓉镇》中以演员身份出道,后又凭《红高粱》《本命年》《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1994 年突然转型导演,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谱写了华语影史的永恒篇章。数十年来,姜文或许并不高产,但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纵观华语影坛,名导不少,佳作无数,但论真正意义上的 " 顶流 ",没有人胆敢叫板姜文。他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六部作品,部部话题满满,至今仍被不断解读和二创。老一辈爱他,因他是银幕硬汉,是青葱记忆;年轻人也爱他,因他是赛博魅魔,是大隐喻家。
与各大视频网站上铺天盖地的解读和二创不同的是,姜文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大家渴望了解姜文对于电影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产生的文化现象的回应。4 月 25 日下午,借由姜文担任当届主竞赛评委会主席的契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重磅邀请姜文出席大师班,与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进行对谈,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创作历程。而与平常那种主题鲜明、娓娓道来的对谈风格不同,狂放不羁的性格底色下,姜文放飞思维,与在场观众来了场金句频出的 " 高能唠嗑 ",用另类方式阐述自己四十年来的光影心得。
1
" 拍电影坚决不随便,随便俩字很害人 "
刚开场,主持人周黎明直击姜文作品的一大幕后名梗:文学改编。姜文的六部导演作品中,几乎部部都购置了相应的文学作品版权,可最终成片却将原著改的面目全非,看不到原先的半点影子。周黎明戏称,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成果,一开始就不支付版权费会不会更合理些?对此姜文的回答也很混不吝,笑言自己的父亲也曾问过这个问题,而姜文的说法是," 有这么个原著顶在前面,万一电影拍砸了,观众的第一棍子也不会直接打你 "。
开过玩笑后,姜文仍然给出了正式的回答,他结合几天前在主竞赛评委发布会上有关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 的发言进行解读,坦言 " 你是什么人,你看出来的电影就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姜文在看这些原著小说时,自发将想要拍摄的元素提炼出来,拍出的成果看似远离了这部小说,但如果没有前者作支撑,也不会有着相应的灵感,至于有没有拍出原著精髓只能见仁见智,因为电影的主题仍是 " 电影 "。
姜文拿《邪不压正》的原著《侠隐》举例," 我有一次做采访主持人说你《侠隐》里面吃喝玩乐的都没了?我说给你拍,你正好想拍这个就拍,吃喝玩乐对我不是很有兴趣,我电影里面尽量不吃饭,有时候看好多电影吃饭吃十好几分钟,我说这有什么意思?我自己受不了,我不是不爱吃饭,我也挺喜欢吃喝玩乐,但是这在电影里面不那么重要。
而在阐述回答之余,姜文也谈到了自己参与大师班的初衷。" 我看今天有许多学生小孩在这儿,咱们聊聊天儿,我假设你们这些人都是喜欢电影或者将来愿意拍电影的人,我愿意跟你们分享我的经验、教训和我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是重要的,别的不那么重要。"
紧接着,姜文还劝告在场的观众,平常要把手机放下,凡事多用脑子记。" 你让手机记,是手机记住了,不是你记住了,便宜了的是手机。" 随后又笑谈," 我让你们认真听,也是为了别让媒体歪曲我的意思,就像上次我说不要随便写影评,不是不让你写影评,写影评是好的,应该多写。但不要随便写,随便俩字很害人,我拍电影也不随便。"
2
" 让学解读还不够,最好直接拍续集 "
当姜文将话题聊到《邪不压正》时,周黎明借势将话题引到姜文作品最被津津乐道的隐喻性上。他提到片中最著名的那句台词," 为了这点醋,专门包了顿饺子。" 那么姜文自己是如何看待饺子与醋的关系呢?对此姜文的回答依然非常姜文,他反问现在是不是还有个导演叫饺子?
如此梦幻的联动又一次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姜文则答道不觉得自己的电影里有隐喻。" 我说的饺子就是饺子,那个人也叫‘饺子’,你觉得他有隐喻吗?他就是把它当名字了,代替它当人了,我觉得赶巧这俩都用的一个饺子。" 回答问题之余,姜文还不忘 cue 下当今最热的 " 哪吒现象 ",表示 " 饺子是个开始,绝不是最高点 ",以此激励现场有志投身电影的年轻人。
而整个访谈最令人关切的问题,无疑是姜文对源于《让子弹飞》的网络流行文化 " 让学 " 的态度。在本届大师班中,姜文首次回应道,自己有所耳闻,但并不非常关心,因为 " 自己始终要忙下一部电影。" 如果真要点评几句的话,那就是 " 解读得还不够,最好能直接把续集拍出来。版权不是问题,无所谓,随便拍 "。
面对现场观众的欢呼,姜文坦言 " 现在年轻人面对的束缚实在太多,我觉得挺不容易的。就像我是 63 年出生,我们这波人是非常幸运的,小时候也没有挨过饿,挨饿的时候过去了才生,顶多会影响点身高,怀孕的时候可能营养不足,十几岁也没有下过乡、插过队,该上大学的时候恢复高考了,大学毕业了又改革开放随便挣钱了,好多人出国了、下海了,搞自己的事业,整个时代的浪潮都是对他们有好处的。昨天我在电影学院就聊,他们校舍非常好,学习也非常认真,可是毕业他们都很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我觉得他们应该想干什么干什么才好,多做你们想做的事儿,当然压力是有,可是少点抱怨多行动是最好的,因为你们真的能干出很多成就来,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说罢,姜文还不忘为即将问世的新作《英雄出少年》打榜," 就像我刚拍的电影,(男主角)自己都不知道他是一个天才,他爸告诉他你是,结果他就是了。这种人其实很多,错过了,像我就是被错过的钢琴天才,我到现在都不识谱,为了拍电影学学钢琴,比划一下吧,右手弹会了,那左手也比划一下吧,结果现在能弹贝多芬了。" 周黎明听罢表示," 我是乐迷,帕瓦罗蒂不识谱,像美国的流行音乐教父也不识谱。" 姜文高能回应," 嘿,很高兴我有这么多同伙。"
3
" 导演就是要让整个剧组都舒服 "
此后,姜文又从前期筹划、拍摄期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聊到自己的创作经验。前期写剧本的阶段,周黎明谈到姜文电影里特有的幽默感,但却没人专门把姜文称之为 " 喜剧导演 ",姜文表示自己觉得 " 人 " 这种生命形态本来就是挺可笑的,不用演,所以自己不用专门制造喜剧。" 你如果把大家逗笑了,他们就说刚刚看见的那段叫喜剧,这么来界定也不是不行,但其实大家笑了看见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喜剧。我只能说人类这种动物比较有意思,人其实生活在很尴尬的状态里——你反正得死,但是你还玩命在活,你活的再好都得死,就是挺尴尬的,这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这本身有点可笑,或者荒诞都可以。"
至于拍摄期对待演员的态度上,姜文坦言自己调教演员的方式唯有 " 吹捧 ",自己不会让演员不自在," 演员如果不自在了整个剧组都会很难受,而导演要做的就是伺候好整个剧组。" 而本就是演员出身的姜文,深知挖掘演员自身魅力的重要性,他拿《让子弹飞》举例," 我找了葛优、周润发,我要把葛优变成周润发,把周润发变成葛优,那我何必呢?干嘛做这么糟心的事儿?我不会。葛优就当葛优来拍,周润发也是,这样大家都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千万别逼着葛优变成周润发,这太难为人家了。"
后期制作阶段,面对周黎明提出 " 电影是剪出来的 " 的论调,姜文表示部分同意,但 " 剪出来 " 并不意味对拍摄素材有重大调整,如果调整那大概率连素材也得推翻重来。他拿十年前远赴好莱坞拍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举例," 头一年拍完了第二年说补拍,我说补拍多少?他们说补拍 70%,我说你们带这么干的?换俩导演,经常看到这人是导演,那人也是导演,他们都不挂名,有的挂名有的不挂名,好莱坞就是这样。"
4
" 蒙娜丽莎不吭声的时候,挺好 "
交流环节,姜文与多位观众进行了精彩互动。一位 B 站的影视区 UP 主提问,很多人表示姜文电影好看但看不懂,姜文本人觉得 " 好看 " 和 " 看懂 " 哪个更重要?而姜文却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 要说我,我觉得都看得懂,我自己没有看不懂的那件事,看不懂可能是另外的一些人。如果都不懂也就没有姜文在这儿了,肯定大部分还是懂的。不懂说明什么?你说蒙娜丽莎在那儿微笑那么多年了,你能懂她什么?觉得她挺神秘的,蒙娜丽莎一直冲你笑。我觉得挺好。如果你说不行,我必须得明白你把蒙娜丽莎的嘴撬开,利用 AI 方式让蒙娜丽莎说说,蒙姐你乐啥呢?你看看蒙姐说出来的答案比她不说强呢还是说出来更好。所以我觉得蒙姐不吭声的时候挺好,有点神秘感。蒙姐说话也不是不行,看个人喜好。"
而来自北京电视台的现场主持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发问姜文电影 " 看着不累 " 的秘诀:" 您是三种身份,导演、演员、编剧,其实想营造不累可能从编剧能够达到,演员能够达到,导演能够达到,但是我不明白这是三股劲还是一股劲,您怎么做到的?" 姜文听罢询问起主持人的大学专业,得知对方是法学出身时,竖起大拇指表示 " 好问题,懂法懂逻辑 "。如果想拍电影,将来自己可以帮忙,自己最偏爱半路出家的电影人。至于问题本身,姜文回答 " 电影拍出来看不能累,你自己拍之前受累是可以的,你准备甚至拍摄都可以受累,但是电影放的时候看的要赏心悦目,我觉得你的眼光很准,也是我的追求目标。"
正常大师班持续近两个小时,从姜文踏着《太阳照常升起》的 BGM 款步走来,再到迎着万千观众的欢呼离开,现场似乎进行了一场集犀利、坦率、幽默为底色的金句盛典。姜文鼓励年轻人敢想敢做,不拘一格,但也要脚踏实地,绝不随便,句句都是来自老一辈电影人的肺腑之言,而这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的初衷。祝愿姜文老师的银幕生涯还能带来更多的惊喜,也希望新作《英雄出少年》能早日与观众见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