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海车展以 " 拥抱创新,共赢未来 " 为主题,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缩影。在这场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合资品牌一改往日保守姿态,以 " 更中国 " 的战略发起全面反攻。从德系、日系到美系品牌,从本土化研发到中国供应链深度整合,合资车企正试图用一场技术革新重塑市场话语权。
来势汹汹的电气化产品矩阵
大众汽车以三款 ID 系列概念车拉开攻势:紧凑级纯电轿车 ID.AURA 瞄准年轻家庭市场,搭载本土联合研发的 ADAS 系统;增程式 SUV ID.ERA 以超 1000 公里综合续航直击长途出行痛点;全时互联的 ID.EVO 则整合小鹏技术,展现大众在智能化生态上的突破 。
通用别克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子品牌 " 至境 " 首秀插混 MPV GL8 陆尚,凭借 1420 公里续航和本土化智能座舱设计,试图延续 GL8 在商务车市场的统治地位 。
日系阵营中,日产 N7 纯电轿车以 " 天演架构 " 为基础,采用 Momenta 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其城市记忆领航功能引发关注;丰田铂智 7 则凭借华为鸿蒙座舱与比亚迪动力电池的融合,将开发周期缩短 40%,成为 " 中国速度 " 的典型案例 。本田烨 GT 轿跑 SUV 则以 41.9 英寸 HUD 瀑布屏设计,验证了合资品牌对中国用户交互需求的精准洞察 。
值得注意的是,日产在此次车展上全球首发了 Frontier Pro PHEV 插混皮卡,这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车型不仅满足国内市场对新能源皮卡的需求,还计划出口全球,成为合资品牌 " 反向输出 " 的典型案例 。
别克品牌则进一步展示了其 " 逍遥 " 超级融合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车型——别克世家,该车搭载全域 900V 高压平台和 6C LFP 超快充电池,充电 10 分钟即可补充 350 公里续航,展现了美系品牌在快充技术上的突破 。
此外,大众安徽推出的 ID.EVO 概念车以独特的金色灯带中线和全时互联设计,瞄准追求多元生活方式的新消费群体,预计 2026 年量产 。
与中国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此次车展透露出一个显著趋势: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已深度依赖中国本土技术力量。
大众与地平线联合开发 ADAS 系统,日产、本田、别克不约而同选择 Momenta 的智驾方案,丰田更是将鸿蒙系统融入座舱生态,这种 " 拿来主义 " 背后是本土科技企业的算法与芯片优势 。
在三电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已成为本田、丰田的核心供应商,大众安徽工厂更是直接采用小鹏 G9 平台架构,展现出供应链层面的战略重构 。这种变革甚至延伸到研发体系——丰田设立 " 中国首席工程师 " 制度,日产将车型开发主导权交给东风团队,大众成立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决策权向本土倾斜的举措让产品迭代周期普遍缩短 30%-50% 。
百年积淀与本土创新的博弈
合资品牌此次反攻并非简单技术堆砌,而是百年造车经验与本土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
德系品牌延续精密制造传统,如一汽 - 大众的 " 珠穆朗玛 " 安全测试计划仍在定义行业标准;日系车企将精益生产理念注入新能源产线,广汽丰田工厂的缺陷率已降至 0.12 ‰ 。
但在智能化赛道,这些传统巨头开始学会 " 弯腰 ":别克 GL8 陆尚的 CLEA 电子架构由上海通用自主研发,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同时兼容高通、英伟达和 Momenta 芯片平台,这种技术包容性在燃油车时代难以想象 。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车型已显现出 " 反向输出 " 潜力,如郑州日产研发的 Frontier Pro PHEV 插混皮卡,既满足中国市场对新能源皮卡的需求,又计划出口全球市场,开创合资品牌 " 在中国研发,向全球辐射 " 的新模式 。
结语:
在这场转型战役中,合资品牌的优势与短板同样明显。其百年积淀的品控体系、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仍是护城河,但过于依赖本土技术供应商可能削弱品牌溢价。正如日产中国总裁马智欣所言:" 我们钦佩中国友商的创新速度,但日产的历史传承同样不可替代。"
当下,大众计划三年内推出 30 款新能源车,丰田将中国产能提升至 300 万辆并建设全球出口基地,这些举措既是对市场压力的回应,也预示着合资品牌正从 " 市场换技术 " 转向 " 技术换市场 " 的新阶段 。当 ID.EVO 与小鹏 G9 共享平台、铂智 7 搭载华为鸿蒙系统成为常态,这场由中国市场主导的汽车产业变革,或许正在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格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