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4 月 28 日讯(记者 朱俊熹)"Vibe Coding 一两天,细节微调仨星期。我的第二款 AI 原生 App 上架 App Store 了。" 陈统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新开发的 App。他是产品经理出身,一句代码都不会写,擅长的是给开发人员提产品需求。但借助新兴的 AI 工具,他已经独立创建出两款应用:一个练习呼吸的工具、一款极简清单应用。
"Vibe Coding"(氛围编程)的概念最早由 OpenAI 联创 Andrej Karpathy 于今年 2 月提出,描述的是一种新型的 AI 编程方式,开发者可以完全沉浸在氛围中,甚至忘记代码的存在。" 我只是看到一些东西,讲些话,运行些东西,再复制粘贴,结果大部分都能正常运行。"Andrej Karpathy 感慨道。
随后,这一概念在国内外科技社区迅速走红。不仅有企业开出百万元年薪招聘 Vibe Coder(氛围编程师),AI 编程赛道上的公司也趁势加快了融资的节奏。4 月中,OpenAI 被曝正洽谈以 30 亿美元收购 AI 编码助手 Windsurf,将有望成为其迄今最大的一笔收购。另一主流 AI 编码工具 Cursor 近期也在以近 100 亿美元估值筹集新的融资。
过去几年间,随着 AI 能力的突飞猛进,编程的范式开始发生改变。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叙事变得更为普遍,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上手开发自己的应用。"Vibe Coding" 一词的火热,正能反映这样的趋势。
在获 OpenAI 投资的创企 HeyBoss AI 创始人曲晓音看来,他们所推出的 "0 代码 "AI 工程师是最接近 "Vibe" 的产品。"Vibe 就是有创意,Coding 等于执行。" 曲晓音对蓝鲸新闻说," 以前 AI 不成熟的时候,必须得以执行为导向。之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让 AI 来执行,更多人能够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情况下,把 Vibe 转化成商业价值。"
图片来源:HeyBoss
Vibe Coding:从 0 到 1 被加速,从 1 到 N 仍受限
陈统伟的开发过程是这样的:先向 AI 提出一句话需求,让它在几小时内生成一个最小可行产品。但这个阶段得到的产品和市场上已有的差别不大,并没有太多创造性。他还需要基于这个初步的版本,结合自己的构想来逐步调整。
" 对我来说就是可以完全忽略代码来做。" 陈统伟告诉蓝鲸新闻," 整个过程的大半时间其实不是用在产品功能的开发中,而是一些细节的调整。"
在开发 " 清醒呼吸 " 这款呼吸练习 App 时,陈统伟想用动画的形式让呼吸节奏变得可视化,又希望能在其中融入水、地、火、风等宗教元素。按照最佳效率方案,他应该先设计出原型图,形成最终的产品需求文档再去开发。但他没有选择这样的方式,而是会在和 AI 的沟通中找到一些灵感,即兴地调整产品功能,再通过实时预览确认效果。
在陈统伟看来,让人类来重构产品并不简单,还得考虑到不同团队间的沟通成本、开发成本。但对 AI 来说,无非就是把代码删掉重写,只要有新的想法就能随时修改。
图片来源:" 清醒呼吸 "App 截图
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其他 " 纯小白 ",产品经理的背景对陈统伟的 Vibe Coding 体验起到了很大帮助。如果将编程语言看作更符合机器表达的英文,陈统伟虽然不了解具体的语法,但大致知道有哪些词汇,这就是他和 AI 之间的共同语言。
" 我常和 AI 说,要‘保持代码的简洁优雅’、‘ 用符合最佳实践的方案’。虽然我没法验证,但 AI 大概率能按照我的指示去执行。" 陈统伟说。而 " 小白 " 开发者如果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 AI 能理解的语言,就会发现难以上手,先卡在了和 AI 的沟通障碍上。
但陈统伟的 Vibe Coding 体验也不是一直如流水般丝滑。现有的 AI 编程工具通常会对上下文设限,在处理对话时,AI 能记住和理解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例如,在 AI 代码编辑器 Cursor 上调用 Claude 3.7 Sonnet 模型时,可支持 20 万 token 的上下文窗口,大约相当于 8 万到 10 万个汉字。如果对话过长,AI 就可能会忽略或混淆一些关键信息。比起在一个对话中实现所有功能,不断地开启新对话来实现最小的功能,往往会更可行。
这也使得 Vibe Coding 目前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有限,更多见于一些个体开发者的项目。陈统伟解释称,上下文长度的局限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发较大的错误,甚至造成经济损失。这要求大型项目的开发者仍需具备代码能力,更现实的方式是将任务拆解,让 AI 来完成那些没什么风险的小任务。
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合伙人 Jared Friedman 在一档视频播客里透露,他们最新孵化的初创企业中,已有 1/4 的团队将超 95% 的代码交由 AI 生成。但在 YC 看来,Vibe Coding 更适合从 0 到 1 的阶段,便于创始人快速推出新功能,而一旦进入从 1 到 N 的拓展阶段,还是需要硬核的系统工程能力。
" 假设一两年后,产品拥有了一亿用户,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产品会不会崩溃?显然现有的 AI 推理模型并不擅长调试,创始人必须能够深入了解系统的底层结构,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Y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Garry Tan 表示。
因此 YC 提出,未来将会留下两类工程师。一类是能够依赖 AI 工具补充自己能力,快速地完成任务。另一类则是更顶尖的工程师,能够深刻地理解系统,进行细致的调试和开发。"(Vibe Coding)不是短暂的热潮,不会昙花一现。如果不适应,就可能被淘汰。"
AI 编程工具全球激战
HeyBoss AI 创始人曲晓音告诉蓝鲸新闻,终端用户的心智和需求不同,在市面上对应的 AI 编程产品也不一样。以其推出的零代码 AI 工具 Heyboss 为例,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就能在 9 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得到一个初步的网页或应用产品。百度也在 3 月全面上线了无代码工具 " 秒哒 ",主打的同样是人人可上手。
图片来源:百度秒哒
" 普通人没有写代码的需求,想要的是能创造出东西来。" 曲晓音说," 产品经理、设计师也不想写代码,他们的目的是效率更快,对精准度的要求更高,能表达清楚想要什么。" 她补充到,初级工程师可以用 Bolt 这样的 AI 编程工具来完成简单的任务,至于更为专业的工程师,需要处理复杂、需协作的任务时,Cursor 就是合适的选择。
在众多冉冉升起的 AI 创企中,Cursor 背后的公司 Anysphere 正在成为关注的焦点。Anysphere 由 Michael Truell 等四位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已跃升为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之一。今年 3 月,Anysphere 被曝正在与 Thrive Capital、a16z 等投资机构洽谈新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推高公司估值至 100 亿美元。相较于年初的 25 亿美元,估值实现 4 倍的增长。其年度经常性收入也超过了 2 亿美元。
然而随着 Cursor 迈进 AI 编程舞台的中心,Anysphere 也被体量庞大的玩家们团团包围。其中既包括微软等早早布局的巨头,也有头部大模型厂商。Cursor 接入的是 OpenAI、Anthropic 等模型,但同时这几家也在开发自己的编程工具,包括 Anthropic 2 月推出的 Claude Code、OpenAI 的 Canvas 界面等,和 Cursor 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Anthropic 产品负责人 Michael Gerstenhaber 曾对媒体表示," 我们必须保持我们是全球最强编程模型的地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不断从 Cursor 的用户那里感受到压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模型,并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国内的 AI 编程赛道同样面临着相似的竞争态势。不少头部企业高管离职后都选择押注这一方向自行创业,例如蓝鲸新闻曾独家报道过的,前月之暗面海外产品 Noisee 负责人明超平、前字节跳动 TikTok 算法负责人陈志杰等人。但这些创企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已被百度、字节、阿里等大厂,以及智谱等大模型厂商覆盖的射程里,找到生存的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的 AI 编程工具还需要思考的是,怎么从 Cursor、Bolt、Windsurf 等已经比较成熟的海外工具手中,抢来合适的目标用户。以字节今年新推出的 AI 编程工具 Trae 为例,最先发布的海外版内置了 Claude-3.7-Sonnet、Gemini-2.5-Pro、GPT-4.1 等模型,支持免费使用。随后上线的国内版则支持 Doubao-1.5-Pro、DeepSeek-R1、V3 等模型。Trae 的操作界面可选择简体中文,对使用中文的开发者而言无疑更友好。
图片来源:Trae 国际版
在陈统伟看来,AI 编程工具的关键还是在于大模型的能力。" 如果 DeepSeek、通义千问的模型在编程、代理上的能力提升起来,国内的 AI 编程工具价格又比国外的便宜,那我为什么不用呢?" 他对蓝鲸新闻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