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车展上,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邓智涛忧心忡忡地问记者:你认为合资品牌在市场上的滑坡到底了没有?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在智电赛道上开始出现合资品牌的爆款车型,就是见底回升的信号。
时隔不到半年,邓智涛与记者再度聊到这一话题,不同的是,这一次邓智涛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年上海车展,长安马自达非常聚焦,MAZDA EZ-60 成为唯一的主角。在介绍这款新车时,邓智涛滔滔不绝、激动不已,似乎他梦寐以求的爆款车型已经出现了。
与邓智涛的心态转变相呼应的是,近两年来,合资车企正经历着马拉松中最艰难的 " 魔鬼时刻 ":在市场压缩的第一公里,考验着心态与节奏的博弈;在与自主近身肉搏的第十公里,考验着心肺压力和体力;在智电转型的第十五公里,面临的则是身体与意志的双重挑战。
如何跑过 " 魔鬼时刻 "?马拉松大师们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清晰的产品推新计划)、注重补给与恢复(新技术的投入与开发),以及坚持到底的决心(强大的抗压能力)。
汽车观察传媒总裁、总编辑刘小勇(左)专访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邓智涛(右)
" 一反常态 " 的马自达
在官方新闻稿中,EZ-60 被称作是 " 长安马自达全面转型的战略级之作 ",但事实上,EZ-60 已经是半年内长安马自达推出的第二款本土化车型(上一款是去年 10 月底上市的 MAZDA EZ-6)。这样的推新速度不仅在合资车企中称得上一骑绝尘,相较自主品牌也不落下风。
更加 " 反马自达 " 的是,EZ-6 和 EZ-60 都是新能源车型,其中 EZ-6 定位中型旗舰轿车,EZ-60 定位中型 SUV。短时间内 " 闪击 " 两大新能源热门市场,曾经称霸燃油动力领域的马自达,看起来真的已经做好了走出舒适区的准备。
对于 EZ-60 的亮点,邓智涛总结得很清晰。
一是混动技术本身就是 MAZDA 的强项。马自达独创性推出的创驰蓝天技术,主张以高效内燃机为核心,结合转子增程等独特系统设计,以 " 传统技术驱动电动化 " 的策略,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EZ-60 增程版充分发挥所长,采用 1.5 升高效增程器,驱动电机最大功率 190 千瓦,匹配 31.73 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纯电续航里程达 160 公里,综合续航突破 1000 公里。纯电版则搭载宁德时代 / 中创新航电池,电芯安全防护多达 8 级,提前满足 2026 年电动车最严安全令。
二是从 " 魂动 " 到 "ARATA 创 " 的美学进化。EZ-60 车身线条延续了马自达标志性的 " 魂动 " 设计语言,全新 "ARATA 创 " 概念则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化;9 风道设计不仅有效将风阻系数优化至 0.26C,而且让外观更具动感;悬浮感设计的 26.45 英寸中控屏在马自达历史上是首次搭载,其一体化的设计更是行业首例;黑化的 A 柱、21 英寸的深凹轮毂、全新开发的变色紫色车漆,带来满满的时尚感。" 全球汽车产品的设计还是要看马自达。" 邓智涛自豪地表示。
三是人马一体的操控性能。作为马自达 " 人马一体 " 理念的电动化传承者,EZ-60 通过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驾驶质感的全面进化。搭载的连续可变阻尼悬架(CDC)可根据路况和驾驶意图,以毫秒级速度自动调节悬架硬度,在高速过弯时提供充足支撑,在颠簸路面则保证舒适性。配合马自达独家调校的底盘,车辆纵向和横向加速度过渡顺滑,转向响应速度比传统燃油车提升 15%。
当然还有安全。邓智涛介绍,马自达在 2024、2025 年获得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最高安全评级,MAZDA EZ-60 在发布前,经历了 100 多辆实车验证。EZ-60 车身采用 7 横 5 纵高强度铠甲笼式结构,高强钢占比达 86.5%,其中前防撞梁和车门防撞梁使用 2000MPa 热成型钢,车顶横梁采用 1470MPa 冷轧钢。这种结构在重量减轻 19%,还能保证车身强度提升 40%。
除了上述传统优势,MAZDA EZ-60 在智能化方面不再是小改小革、点到为止,而是既要又要、完全拉满的架势。400TOPS 芯片、AI 助手、豆包大模型、100 英寸的 3D HUD ……市面上能见到的智能化功能配置基本上在 MAZDA EZ-60 身上一次性填平补齐。
继在上海车展全球首秀之后,接下来 EZ-60 将在今年 9 月正式进入市场。从 2023 年品牌之夜宣布新能源战略,到 2024 年 EZ-6 开启轿车市场,再到 2025 年 EZ-60 打入 SUV 腹地,长安马自达用 3 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到新能源玩家的转身。
" 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节奏确实落后于自主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这几年的集中投放周期,把马自达的品牌基础重新树立起来。驱动形式的转变不会改变马自达的本质,只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马自达。" 就如邓智涛所言,EZ-60 之于马自达的意义不仅是一款新产品,而更像是 " 以人为本 " 造车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以动力、美学、驾控、安全、智能的全面进化,为用户带来电动时代的 " 人马合一 " 新体验,同时也为合资品牌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 " 长安马自达方案 "。
打造合资新范式
车型上所发生的变化其实是车企内在变化的外在表现。在被问及长安和马自达的合作方式、合作理念有什么变化时,邓智涛认为:" 马自达对中国市场更积极、更重视了 "。
今年上海车展,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亲自莅临长安马自达展台,并亲自揭开了 EZ-60 的面纱。要知道,去年 4 月,毛笼胜弘接任马自达社长第二天便来到了中国市场,和中方合资高层互访;去年全年,毛笼胜弘三次来到中国;今年光 4 月份一个月,毛笼访华的次数就达到了两次之多。
毛笼胜弘对中国市场的念念不忘,被邓智涛解读为 " 马自达对中国市场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 的信号:" 毛笼社长高频度参与中国市场的活动,他对中国市场上的新技术、新产业链包括新的市场竞争态势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深刻。只有这样,马自达才能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推出更多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
邓智涛的判断十分准确:2023 年,长安与马自达股东双方针对长安马自达的发展前景达成了一项重大协议,约定从 2024 年开始,以每年至少向长安马自达投放 1 款新能源车型的节奏推进产品矩阵扩张;而到了今年 4 月,在毛笼社长多次访华后,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再度与毛笼签订了重量级的战略协议,长安马自达发布了 " 新能源领域投入百亿、实现出口贸易额百亿、企业产值翻番 " 的 " 双百翻番 " 计划,宣布要在 2025 年将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 60%,2027 年提升至 90%。
要知道,2024 年,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有 15%。75 个百分点的差距背后,不仅有长安马自达应对下半场竞争的孤注一掷,也有长安与马自达股东双方迎接后合资时代的顺势而为。
邓智涛透露,这两年来,对于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做好合资企业,中日双方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当其冲的改变显现在车型的投放优先级上。就在短短几年前,马自达的全球产品还优先保证的是北美、欧洲、日本等区域市场的需求,在海外上市之后才会推到中国,中间至少有两年的时间差,换言之,中国用户体验到的新车型,实际上是欧洲等市场两年以前的 " 旧品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目前马自达全球每一款新能源产品都源于中国市场,先在中国首发,然后才走向全球,中国用户的需求率先得到了满足。
" 从长安马自达诞生出来的每一款车都是全球车,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还要面向全球市场。" 邓智涛介绍,就在上海车展开展前一天的 4 月 22 日,600 辆 MAZDA 6e 已经装船启航,发往欧洲市场,预计 5 月份交付比利时等国家的经销商。未来至少 3-5 年内,马自达南京工厂将成为马自达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新能源专属生产基地,MAZDA 6e 还将出口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EZ-60 上市后也将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实现从中国智造到全球输出的蜕变。
其次,中日双方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以前,同大部分合资车企一样,长安马自达更多的是 " 拿来主义 ",产品引入中国后中方只需要负责很小范围的调整甚至直接照搬投产。但今时不同往日,双方有了更多的分工合作,日方主要负责造型、底盘和品控,中方负责智能化、三电系统,双方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定义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优势互补。在这样的模式带动下,长安马自达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研发团队从原来的 100 多人发展到了现在的 400 多人。
当然,在合作广度与深度加强的同时,中日双方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在大屏的认识上,日方认为会影响驾驶安全,没有必要。但中方认为消费者喜欢,是消费潮流。最后,通过视线角度分区等巧妙的设计方法,两方面的诉求都得到了满足。
" 经过股东双方的多次磨合,目前,长安马自达已经处于历史最佳状态,接下来就要把这种最佳状态转化成最佳销量。" 邓智涛称,目前马自达的全球市场中美国占 40%,中国只占 10%,按照规划,将在 2027 年冲刺 30 万辆目标,其中出口占到 1/3。届时,长安马自达将真正穿越 " 魔鬼时刻 ",成功抵达胜利的终点。
推荐阅读
点击" 在看 "与世界分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