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购网 04-29
智能座舱成千亿赛道,维信诺车载屏幕革命如何重构人车关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4 月 23 日,2025 上海车展盛大开幕,超百款新车全球首发。电动、智能的产业大势,成为了主机厂、各类供应商激烈竞逐的最大战场。其中,显示交互已是主阵地之一。

如今,车载显示 " 千亿赛道 " 逐渐明朗。天风证券预计,到 2025 年,我国的车载显示市场规模将达 1100 亿元。据市场调研机构 Omdia 与 DSCC 预测,全球车载显示市场将在 2024 至 2028 年间以 8%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其中 OLED 渗透率预计从 2023 年的 2.3% 提升至 2028 年的 12% 以上。AMOLED 以其大曲率、可折叠、滑移、卷曲、自由形态等特征,全面提升了视觉及交互体验,AMOLED 车载显示进入新拐点。

盘点近年来车载显示热门趋势,被称为 " 第三空间 " 的智能座舱呈现高度集成化,多屏、联屏乃至一体屏幕方案不断涌现。在车企卷 " 得房率 "、卷高级感、卷沉浸感的要求下,滑移 / 卷曲、异形屏、隐藏显示、透明显示、个性化显示等成为车载显示新亮点。

趋势一:滑移 / 卷曲

折叠、滑移、卷曲 …… 柔性屏首先掀起了智能座舱的形态革命。

在一汽红旗数字化工厂的装配线上,一块 14.2 英寸的 AMOLED 屏幕正在中控台优雅升起、降落。这款由国内面板大厂 ‌ 维信诺发布的全球首款柔性 AMOLED 车载滑移中控终端,屏幕厚度仅 0.8mm,以 20 万次滑移卷曲突破物理边界,让中控屏在收纳态与扩展态间自由切换。

趋势二:异形屏

为适应车内不同位置的屏幕需求,异形屏应用而生。

维信诺带来 L 型固曲扶手屏与 C 型固曲中控的 " 组合拳 ":前者以 130° 固曲角度实现与扶手的无缝咬合,将传统车企头痛的异形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后者 C 型固曲中控通过小半径曲面设计,让下部平台触控区域点击更精准,控制更便利,从而降低行车过程中操控中台时的误触率,为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趋势三:大屏化、多屏化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而大屏化、多屏化正引领车载显示传统市场(包括仪表盘、中控)升级。维信诺柔性 AMOLED 一体化显示解决方案,采用高品质双联屏拼接工艺,搭载一体化模组材料,拼接边框仅为 5.6mm。此外,进一步提升双屏在显示黑色时一体黑效果,兼顾功能与娱乐的使用场景。

趋势四:高清化

除了智能车舱,在两轮电动车领域,维信诺的 AMOLED 仪表盘正在改写骑行体验,强光直射下依然清晰的时速显示、实时变化的电量图形、自动切换的日夜模式,这些看似基础的升级,实则背后是 AI 环境感知与 AMOLED 自发光、高对比度、宽色域等特性的协同作战,当屏幕学会读懂光线与场景,出行安全便多了层保护。

趋势五:隐藏显示

真正的设计从来都是以人为本。当信息过载可能带来驾驶安全隐患,施展 " 屏幕隐身术 " 就成了保障行车安全的一大法宝。

维信诺发布的 AMOLED 智能表皮产品,将 4K 分辨率屏幕 " 伪装 " 成木纹、皮革饰板。当屏幕休眠时,科技隐藏于自然纹理之下;唤醒瞬间,3840*2160 像素在 1.8 毫米极窄边框内喷薄而出。这项 " 显示即装饰 " 的技术突破,背后是柔性封装与微结构光学的协同作战。

趋势六:透明显示

所有车窗皆为屏幕。透明显示可以使车窗在显示模式和采光模式之间灵活切换。比如,可显示信息的前风挡玻璃,既能保持玻璃的通透性,又将导航、车况等关键信息显示在驾驶员视野范围内。维信诺柔性透明屏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新的像素结构设计,在实现高分辨率的同时将屏幕透过率提升至 60%。

趋势七:个性化

试想一下,当你驾车时,声音就像激光笔一样精确导向,形成一面 " 隐形隔音墙 ",会是什么体验?

维信诺发布的全球首款 AMOLED 屏下定向发声技术,将声波约束在 15° 锥形空间内,确保声音的私密性和指向性。而且在声压超过 65dB 的同时,功耗控制在 5W 以下。这意味着在车载场景中,主驾导航指令与副驾视频会议可实现物理声场隔离,既保障通话隐私,又有效减少噪音干扰,带来更加专注和个性化的体验。

从小窗口,到大视界。车载显示不仅是信息展示窗口,更成为人与车互动的智能终端。以维信诺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企业,正在重新书写人车关系,重构千亿级智能座舱产业格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维信诺 智能座舱 渗透率 拐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