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岛 04-30
从孤儿到火锅女王:25年坚守“平价基因”,开店466家,干成江西第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年,中国餐饮企业仍在探索新出路。

2024 上半年,全国 105.6 万家餐饮企业倒闭,接近 2023 年全年总量,更是 2022 年的两倍。海底捞、九毛九、小南国等知名企业净利润集体下滑,呷哺呷哺转型中产定位失败,亏损达 2.73 亿元。

然而在江西,一家名为 " 季季红 " 的火锅品牌却逆势突围——单省直营店突破 466 家,2020 年疫情后,以年均新增 80 家店的速度一路狂奔。

红底白字的招牌,如毛细血管般遍布江西,覆盖 11 个地级市、100 多个县乡,仅南昌就有 150 家,同一商圈密集布店 4-5 家,甚至被写入小学生数学题。

创始人周弘称:" 我们不是在开店,而是在织一张效率网。"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将其称为 " 季季红现象 "。

一家火锅店,靠红、粉、蓝、黄等系列主题店成为年轻人打卡地,还以 "5 年不涨价反降价 " 的恐怖定价引发行业关注:人均 50 元客单价,复购率超 80%,核心商圈单店日均翻台 4.5 次。

今年 4 月,周弘在与正和岛的第二次深度对话中揭示其" 总成本领先 "的经营哲学——不是简单降本,而是将 " 务实主义 " 炼成商业艺术的 " 省钱美学 ",为行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样本,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

左一:季季红创始人周弘   右一:正和岛内容总监孙允广

口 述:周弘 季季红火锅创始人

采 访: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微信主编

编 辑:了了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蜂窝式扩张:越密集,越省钱

在江西,季季红的市场统治力非常恐怖,门店密度堪称" 火锅界便利店 "——

466 家直营店从南昌覆盖到 11 个地级市、100 多个县乡,仅省会南昌就有 150 家,在同一商圈,甚至能看到 4-5 家店 " 背靠背 " 营业,就连同一商场同一楼层都能容下 2 家。

这种独特的" 蜂窝式扩张 "战略,不仅大幅提升品牌曝光度,更让" 吃火锅,就选季季红 "成为江西人自然而然的消费选择。

在江西,季季红悄然成为检验情侣关系的 " 试金石 ",很多年轻情侣第一次约会就选在季季红,一位资深店长说," 从初次约会到求婚成功,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很多顾客的人生重要时刻都在这里发生。" 这份来自市井的温暖,或许正是季季红最珍贵的品牌资产。

为什么江西人独宠季季红?理由很简单,一是好吃,二是实惠。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行的餐饮市场,季季红精准踩中大众消费的平衡点——

当多数火锅客单价纷纷突破 100 元大关时,季季红以人均 50 元的亲民价格,在江西市场树立新的 " 价格标杠 ":毛肚 22 元 / 份、肥牛卷 14 元 / 份、锅底最低 16 元,素菜 2 元起售,矿泉水仅 1 元,免收调料费与餐位费。

这种定价策略不仅体现在菜单上,更延伸至整个消费体验。等位区的免费甜品台、自助 KTV 点唱服务,将 " 实惠 " 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

有人担忧,菜品如此实惠,品质会不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季季红通过 25 年深耕江西,以" 越密集,越省钱 "的战略,实现了品质与价格的完美平衡,从来都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

带着晨露的井冈山鲜笋,高安韧腐竹遵循非遗工艺,现榨的玉米汁…… 100 余种新鲜产品,堪称一幅丰盛的 " 江西食材地图 "。

锅底是火锅的灵魂,季季红摒弃传统牛油锅底的厚重感,在考察湘赣川渝数十城后,创新研发了 " 更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 " 的植物油锅底——保留 " 香辣江西 " 的魂,实现 " 辣而不燥、油而不腻 " 的口感,这一融合地域味觉记忆的创新,让锅底成为复购率的隐秘推手。

市场反馈和顾客口碑最具说服力:大众点评均分 4.0+,部分门店高达 4.8 分," 花麻辣烫的钱吃火锅 "" 比它好吃的没它便宜,跟它一样便宜的没它好吃 "" 平价版米其林 " 等评价频繁出现。

运营数据显示,季季红门店日均上座率超过 80%,热门商圈日均翻台率突破 4.5 次……这是江西人用真金白银为季季红投出的信任票。

周弘的总结颇具深意:" 别人开店是烧钱,我们开店是省钱。"这句话道出了季季红通过 " 蜂窝式扩张 " 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化、进而回馈顾客的商业智慧——" 越密集,越省钱 " 的良性循环,让季季红把 " 高质价比 " 炼成了护城河。

拧毛巾战略:季季红的 " 省钱美学 "

有人称,季季红是火锅界的 " 萨莉亚 " ——这个类比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商业智慧。

作为全球知名的 " 平价西餐之王 ",萨莉亚的定价逻辑堪称教科书——创始人正垣泰彦曾以 " 心理定价 " 颠覆行业:他将餐品价格锚定在 200 日元的畅销周刊和香烟这一日常消费标准上,让顾客形成 " 这顿饭不过是一本杂志的钱 " 的认知,从而建立 " 不看价格直接点单 " 的消费习惯。

季季红同样深谙此道:一盘新鲜毛肚 22 元≈两杯奶茶,锅底 16 元≈一杯咖啡。这种将火锅消费降维到日常小额支出的定价策略,让顾客在潜意识里卸下价格防线。当同行还在用 " 人均消费 " 制造心理压力时,季季红早已用 " 单品比价 " 重构了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体系。

从这个角度看,季季红就是火锅界的 " 平价王者 "。

季季红的 " 平价基因 ",可以从创始人周弘的人生经历说起—— 4 岁丧母、12 岁失怙的童年,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周弘心中刻下双重烙印:一面是对底层消费群体的深刻共情,一面是对 " 性价比 " 的极致敏感。

2001 年的南昌人均工资仅 300 元,吃一顿火锅很奢侈,差不多要三四十元。周弘琢磨:" 如果能让大家花水煮的价格,享受火锅的体验,一定会火!"

她大胆盘下 600 平米的店面,开出当年南昌最大的火锅店:最贵牛肉 5 元 / 份,最便宜菜品 5 毛,90 余种食材构筑起 " 平民火锅大餐 "。"5 元管饱,10 元管好 " 的定价,甚至比街边麻辣烫还要实惠。

这家店取名为 " 四季红 "(后因商标注册改为 " 季季红 "),凭借 " 让每个人都能兴尽地吃上火锅 " 的初心,开业第一年接待顾客就突破 10 万人次,成为南昌街头的现象级消费地标。

经过 20 年的积淀,季季红最终形成今天 " 总成本领先 " 战略,开创了火锅行业独特的经营哲学—— " 省钱美学 ",让它总能先人一步洞悉市场脉搏,用持续迭代的平价策略重新定义火锅消费。

迈克尔 · 波特曾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三大通用战略,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很多人会误以为就是 " 低价战略 ",你卖 30 块,我就卖 25 块,使劲打折,最终形成 " 内卷式 " 价格竞争。

实际上,总成本领先指的并不是以价格领先,低价格从来都不是竞争优势,低成本才是,砍掉 " 不必要 " 的成本,当整个行业成本是 5 块钱时,你能把成本控制在 2 块钱,那么这 2 块钱的利润,就是企业的护城河。

五年来,当餐饮行业悄悄涨价时,季季红却逆市两次全面降价,每次调价单都需要周弘亲笔签署,这种 " 涨价如履薄冰,降价大刀阔斧 " 的反差,正源于总成本领先战略。

中餐的最大痛点,在于对厨师技艺的依赖与品控的不稳定。周弘很早就意识到:" 火锅要成为大众消费,就必须通过实现标准化来实现极致的效率提升。"

季季红先从中央厨房入手,将食材预加工为标准化半成品,从清洗、切割到调味等每个环节来确保食材案例和出品质量。

借鉴萨莉亚 " 去厨师化 " 模式,让后厨面积缩减 40%,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降低 35%,实现 "15 分钟上齐菜品 " 的运营效率,翻台率比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当中央厨房解决了标准化生产的难题后,周弘转而深入产业链上游。于是,一场供应链革命悄然展开。

在直采基地布局上,季季红充分发挥江西 " 好山好水好食材 " 的地域优势,通过直采基地实现 80%鲜蔬食材自主供应,从田间到餐桌,砍掉所有中间环节,不仅确保了菜品的稳定性,更让食材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8%-10%。

在‌价格锚定效应上‌,当同行因市场波动频繁调价时,季季红却用稳定的价格在顾客心中建立起 " 高确定性 " 的品牌认知。

在‌规模议价权上,‌随着门店数量达 466 家,季季红的采购规模形成了强大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成本优势。

仅仅靠以上的供应链革命,还不足以支撑季季红的 " 降价底气 "。真正放大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是精益管理中无数运营细节累积的 " 乘积效应 "。

当周弘带领团队远赴日本向萨莉亚 " 取经 " 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防尘布制挂画、过道宽度的拖把、无刀具的厨房——让她大受启发。这些细节背后,是一套精细的管理哲学:一切围绕 " 简单 " 来设计。

回江西后,季季红掀起了一场" 效率革命 ",这场革命从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是极简主义门店设计,80 公分操作间距,让员工一个转身就能完成取料、备餐等全流程;自选店的就餐动线设计,让顾客从买单、选餐到取餐几乎全程自助;调料、甜品、餐位费全免,也是为了减少核算时间,大幅节省人力成本;酱油醋等调料瓶必须透明,以方便员工一眼看出,及时添加;智能备餐架必须根据菜品高度严格定制,空间利用率提升 30%。

其次是物流网络的乘数效应,如上文所述,季季红 " 蜂窝式开店 " 形成了规模效应,推动了 " 越密集,越省钱 " 的良性循环,实际上这种模式创造了惊人的物流效率——每新增一家门店,3 公里配送圈内的物流成本下降 5%。

最后是刀刃向内的管理哲学,2025 年战略研讨会上,周弘提出" 与其追求利润,不如消灭低效 "的理念。哪怕是洗碗这样的 " 小事 ",都列为专项改善项目,确定关键改善点逐一解决,用她的话说:" 我们不是在省钱,而是在重构餐饮价值链。"

按理说,成本降低 , 毛利率通常会提高,但一件反直觉的事情是,季季红的毛利润远低于同行,那么季季红 " 省 " 下来的钱去哪儿了?

一直以来,毛利润水平远低于同行,季季红将省下的钱回馈给了消费者,这其实一种 " 商业向善 " 的选择。周弘对此有清晰认知:" 毛利润本质上是企业的自我设定,与顾客体验并无直接关联。就像一元成本的食材,你当然可以标价十元,但顾客愿不愿意买单,这才是检验品牌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她看来,过度追求高毛利必然滋生管理惰性,让企业失去进化动力。

季季红宁愿选择 " 低毛利 + 高周转 " 的路径,通过持续优化效率而非抬高售价,在 " 让利顾客 " 与 " 自我迭代 "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这既是对顾客的价值承诺,更是驱动企业不断突破的内生动力。

这种 " 变态级 " 的精益管理,让季季红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保持行业最低价格的同时,还能保证高品质食材。

正如周弘在顾客答谢会上这样阐释季季红的 " 省钱美学 ":" 我们拼尽全力‘拧毛巾’压缩成本,只为把省下的每一分‘隐藏成本’,都‘实打实’回馈到食材品质上,让顾客‘自己给自己省钱’,没有负担地享受每一次尽兴与相聚。"

华为高级顾问田涛老师为《追求精确》中文版写的序言,或许最能概括季季红的成功之道:" 少了一个铁钉,失去一个国家。"在餐饮这个红海市场,季季红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证明了 " 生产力藏在细节里 " 的永恒真理。

图说:在季季红 " 山野风 " 主题店午餐,正和岛内容总监孙允广与周弘总一起和华为顾问田涛老师视频

让利于消费者同时,季季红还需破解另一道命题——如何构建品牌与供应商的关系。

作为链主企业,周弘有自己的理解:" 季季红与供应商不是简单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

为打破传统零和博弈思维,她多次率队与供应商共赴全球优秀企业考察,在对标先进经济体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 2025 年供应商大会上提出打造 " 新质生态链 " 实现 " 总成本领先 " 的新战略:

确保将 " 共创理念 " 注入到运营的每个环节:比如当巡店团队发现某供应商仍在沿用传统称重方式——每份产品单独称重,效率低下且误差率高时,创新性提出 " 标准容器 + 抽样质检 " 的解决方案,不仅使该供应商生产效率提升 40%,更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流程改良和效率升级。

比如开店计划则以半年度装修规划取代临时提报,提前锁定开店数量、面积及材料需求,让供应商从 " 被动响应 " 转为 " 主动预判 "。

这一系列效率革命和成本优化叠加的 " 化学反应 ",最终转化成为顾客可见的价值——季季红凭借供应链协同效应,不仅连续两次降价,而且实现食材品质逆势提升。

当行业在 " 高端化溢价 " 与 " 下沉市场低价 " 间两难抉择时,季季红以" 供应链重构 + 运营效率革新 "的组合拳,证明品质与价格并非对立命题,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的 " 省钱美学 " 的价值统一。

客户,才是你的 " 宏观 "

进入 2024 年,受宏观经济环境、消费需求疲软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餐饮业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为什么季季红越活越好?

经济学家周其仁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季季红的增长——你的客户,就是你的 " 宏观 ",周其仁教授并不是说宏观形势不重要,而是说企业真正要关心的,是跟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强联系的变量,也就是客户,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形势。

在江西这样一个人口不算多、旅游资源也不丰富、流动人口较少的市场中,季季红能实现持续发展,凭借的正是顾客的 " 高复购率 "。

" 顾客的每一次复购,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投票。"周弘感慨道," 正是我们在经营中积极响应顾客的需求变化,才赢得他们的认可,‌这份人心的汇聚,为我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勇气和穿越周期的增长动能。"

除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季季红一切从顾客需求出发的极致务实主义同样值得细细分析,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点实践路径——

1. 一线深耕,25 年加汤里的 " 人心经济学 "

周弘始终践行稻盛和夫的理念—— " 现场有神灵 "。她认为现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更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从创业初期的 600 平米门店到如今 466 家直营店,周弘 25 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为顾客加汤的习惯:" 数据会说谎,但顾客的眼神不会。" 加汤是周弘与顾客 " 交心 " 的法宝。

一次加汤时,顾客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 " 这牛蛙卖相显瘦 ",让周弘立刻放下汤壶。现场称重发现,单只牛蛙仅 108 克,不足标准的一半。这场 " 牛蛙称重事件 " 成为供应链改革的导火索——

她带着团队蹲守后厨,从宰杀流程到冷链运输全程追溯,最终确立 "250 克活蛙标准 " ——每只牛蛙必须来自定点养殖基地,历经药残检测、动态称重、现场宰杀三重关卡,确保每只牛蛙端上桌时还在 " 跳舞 ",一只定价仅 13 元。

自此,被顾客戏称为 " 会跳舞的牛蛙 " 成为爆款产品,单品复购率提升 56%。

除了加汤,周弘还身体力行测试每一款新品、参与一线顾客访谈、优化门店动线……她发起管理层的 " 去办公化 " 运动——每月必须换上工装到一线门店轮岗 2 天。

周弘更是以身作则,从传菜员到收银员逐个岗位实操:" 坐在办公室改十版方案,不如在门店当一天服务员——你会发现汤勺的大小、餐盘的弧度,甚至顾客自助拿调料和餐具的动线,都藏着运营改进的线索。"

这些 " 在办公室永远想不出 " 的洞察,让管理层得以收集到来自一线顾客的真实反馈,并持续将其转化为运营优化方案。周弘不断告诫团队:" 当管理者把时间耗在办公室时,不敢走出‘舒适区’,就注定要被时代涮出局。"

2. 破圈密码:与年轻人共舞的创新哲学

当餐饮在流量焦虑与模式内卷中困守时,季季红早已在年轻人的社交图谱中找到了新战场。

周弘有着独特的竞争观:她从不将同行视为对手,反而向同行学习管理逻辑,向市场捕捉趋势信号,向顾客倾听真实声音。

在她看来,创业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 " 打败谁 ",而是 " 读懂谁 " ——真正的 " 敌人 " 不是竞品,而是顾客需求的快速迭代:" 你可以超越所有同行,但永远追不上顾客期待升级的速度。"

这种清醒认知,让周弘从创业初期聚焦 " 平价火锅 " 的精准定位,到如今通过主题店、文化跨界、用户共创的 " 美学赋能 " 不断地刷新行业认知,始终带领团队奔跑在 " 理解顾客 " 的前沿赛道——

在长达半天的交流中,周弘数次提及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欣赏。在她的讲述中,Z 世代顾客的画像格外鲜明:不好面子,吃不完就打包;不贪小便宜,发现价单少算会主动补款……他们既保持着对价格与品质的理性审视,又带着对消费体验的感性追求。

" 现在的年轻人要火锅自由,更要情绪自由。" 周弘感慨道," 他们早已不是单纯为‘吃饱’买单,而是要‘吃好’——既注重食材品质的‘里子’,也看重体验感拉满的‘面子’,情绪价值和价格实惠一样重要。"

2020 年底,季季红敏锐捕捉年轻客群的社交需求,推出新一代主题店—— " 季季粉 ",开业即成为 " 现象级打卡地 ",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破千万。

以此为起点,季季红开启" 场景创新加速度 "

从 "Tiffany 季季蓝 " 到绿植环绕的 " 山野风 ",从赛博朋克感的 " 宇宙迪斯科店 " 到星河璀璨的 " 星球酷炫 " 主题空间,每一次门店升级都精准踩中年轻人的审美脉搏,成为餐饮界 " 空间美学迭代 " 的新一代品牌。

季季红山野风主题店

季季红还大胆进行 " 文化跨界实验 " ——与景德镇、郁孤台等文旅景色合作,推出 " 火锅 + 文化 " 的混搭跨界合作。在滕王阁、万寿宫、海昏侯等景点主题店则复刻 " 汉代青铜火锅 ",让年轻人在涮火锅过程中感受 " 包容万物、兼济天下 " 的汉文化内涵。

连续 4 年举办七夕 " 红粉节 ",以定制情侣证、火锅主题情书等玩法,累计为 10 万对情侣创造专属记忆点—— " 吃季季红 = 过情人节 ",成功将品牌植入年轻人的情感生活场景,成为 " 仪式感消费 " 的典型。

日本商业观察家三浦展认为,日本正在进入第五消费时代,政府和各大企业广泛倡导一种理念—— Well-being。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很好的存在着。这一概念不仅关注个体的身体健康,更强调心理愉悦。

与强调 " 瞬间 " 幸福的 happiness 不同,Well-being 更注重持续且永恒的幸福感,以及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季季红的一系列创新动作,正符合当下的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创造出既舒适又富有视觉趣味的社交空间,让火锅成为 " 可体验 " 的文化符号和潮流载体,更是带动了非餐时段客流量的激增,证明 " 火锅 +" 新模式正在重塑品类的时间价值与空间想象。

创新本身就自带风险," 季季蓝 " 主题店的诞生,就是一次颠覆行业认知的冒险。

餐饮业向来就是 " 暖色调 " 的天下,红色刺激食欲、黄色营造温馨," 蓝色 " 在餐饮业是最难驾驭的," 冷静过头 " 的色调与 " 热辣激情 " 的火锅完全相悖,但季季红偏要在 " 颜色禁区 " 里搞实验——

当团队提出打造 " 季季蓝 " 时,周弘的第一反应是质疑:" 这就像在冰库里卖烤红薯,能对味吗?" 但她很快放下经验主义:" 年轻人敢想,我们就得敢试。"这场由 95 后设计师主导的 " 色彩革命 ",大胆采用 Tiffany 搭配金属灰,墙面是渐变的星空蓝,餐具是哑光的冰川蓝,就连灯光都调成了冷白光——按传统餐饮设计理论,这几乎是 " 自杀式配色 "。

没想到," 季季蓝 " 火了!这个结果甚至震惊了萨莉亚前社长堀埜一成,他专程来考察,一边拍照,一边对着冷色调空间感叹:" 这是用设计给火锅降燥。"

周弘蹲守门店观察后发现,蓝色墙面反射的光线让食物色泽更鲜明,当 " 冷色调 " 遇到 " 热火锅 ",反而更加凸显火热场景的视觉冲击——年轻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暖光滤镜,这种 " 冷静的热烈 " 恰好成为当下社交需求的差异化符号。

创新从来都是与不确定性共舞的冒险," 季季黄 " 的遇冷与 " 季季蓝 " 的爆红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用 " 暖黄色 " 灯光营造温馨感,却让顾客在热气中感到烦躁;后者用 " 冷色调 " 创造呼吸感,反而让聚餐氛围更松弛。

这场冒险证明了周弘的创新哲学:" 好的设计不是迎合习惯,而是发现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年轻人要的不是‘热闹的环境’,而是‘能让自己发光的背景’。"

时至今日,周弘依然保持着 " 街头调研 " 习惯。在南昌街头,总能看到她在等红绿灯时与路人攀谈的身影——可能是询问上班族午餐选择,或是请教年轻人对新菜品的看法。她或许不认识年轻人的爱豆是谁,却能倾听并捕捉 00 后顾客对最新饮食趋势的走向。

每次新品测试或主题店落地,周弘都会偷偷坐在角落观察:看年轻人拍照时怎么摆弄餐具,听小姐妹聊天提到喜欢的口味,就连小朋友盯着菜单插画笑了一下,她都记在心里。

这些看似碎片化的 " 闲聊 ",其实才是她摸准市场的秘诀——爆款和爆店的背后从来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无数次蹲守现场的 " 笨功夫 "。

结语:慢慢来,才更快

成功企业都要经历一个厚积薄发、攒够底气的过程,季季红也不例外。

创业就像滚雪球,刚开始都很慢——从第 1 家店到第 10 家店,周弘用了 4 年;而从 10 家到 100 家,整整花了 19 年——这段 " 慢热 " 历程里,藏着餐饮业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当然,季季红也走过弯路,尤其是开到 80 多家店时,品牌曾因多线布局而陷入老化困境,原地徘徊了六七年。直到 2018 年底,季季红狠下心 " 断舍离 ",聚焦单一品牌,重新梳理战略,才真正迎来火爆发。

当同行忙着在全国 " 跑马圈地 " 时,季季红却选择 " 扎根江西 ":466 家直营店全都守在省内,不着急往外扩张,不追逐流量风口,用 " 深耕本地 " 代替 " 盲目撒网 "。

长达半天的访谈,周弘反复说:" 做餐饮没有捷径,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从食材采购的 " 品质计较 ",到定价策略的 " 分厘必争 ",季季红把 " 省钱美学 " 刻进经营骨髓——建立直采基地省掉中间成本,密集开店提高配送效率,标准化流程提升人效,甚至门店装修都采用模块化组装设计——" 拧毛巾 " 每一分省下的 " 隐藏成本 ",都转化为 " 看得见 " 的食材品质,让顾客用 " 真实惠 " 的价格吃到 " 高品质 " 的火锅——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就是季季红的成功密码。

季季红这家 " 慢公司 " 用 25 年的笨功夫,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不追求短期扩张的热闹,只在乎每一位顾客的真实感受;不迷信资本游戏的速度,只相信日复一日把食材做好、把运营做细的力量。

这份 " 慢慢来比较快 " 的坚持,让季季红在迎接未来餐饮业大变局的冲击中,稳稳走出了一条靠 " 人心 " 积累、用 " 时间 " 验证的长期主义之路。

排版  | 椰子

编辑  | 正风    主编  | 孙允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季红 江西 火锅 创始人 南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