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直播西安中考体育实况,几个专注于中考升学指导的视频号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每天早上八点,各直播间准时营业,聚焦于碑林区考场交大附中曲江校区、未央区考场 75 中等体测现场。敬业的主播让中考体育不再神秘,也让以往焦头烂额恨不得翻墙偷窥的家长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掌握孩子各项发挥。2025 年西安体育中考改革,在总分 60 分不变的情况下,将统一考试的成绩从去年的 45 分降低到了现在的 30 分,但依然难逃应试体育的阴影,而对于平时缺乏锻炼,临时抱佛脚的考生而言,要想拿满分,依然不容易。
今年 2 月 20 日,《2025 年西安市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方案》公布,与 2024 年相比,此次方案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在分值上有所调整,部分考试项目和难度也发生了变化。考试采取集中测试,当场向考生公布各项目测试成绩及得分。每名考生的全部项目必须在一个单元内(半天内)完成测试。
▲西安市教育局官网截图
现场统一考试项目为:项目一 ( 耐力、心肺功能 ) 1000 米跑(男)、800 米跑(女)、200 米游泳、4 分钟跳绳,学生自选一项;项目二 ( 速度、爆发力 ) 立定跳远、50 米跑,学生自选一项;项目三 ( 力量 ) 单杠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前掷实心球、后抛实心球,学生自选一项;项目四 ( 技能 ) 篮球技能、排球技能、足球技能、乒乓球技能、武术技能,学生自选一项。每个项目满分均为 100 分。与去年相比,4 分钟跳绳、后抛实心球、乒乓球技能、武术技能均为新增内容,体现了对运动技能多元化与过程性评价的重视。
▲西安市教育局官网截图
方案一经颁布,就有不少体育培训机构推出了相关课程,中考催生的行业需求持续旺盛。杨凌一家培训机构就针对性的开办了每期 13 天收费 2000 元的中考体育封闭式集训班,招生范围为西安市和咸阳市,包吃包住包接送。随着西安市各区中考体育测试陆续开始,考前突击班费用水涨船高但依然深受家长和考生欢迎。一家跳绳培训机构推出了一对一辅导,每小时 260 元。一家业内出名的武术培训机构也推出了 999 元四节私教课,专门辅导中考长拳。王女士表示," 中考竞争激烈,差一分就是落后几百名!" 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体育中考培训班,都有类似的想法。
更有甚者,西安部分小学也开始未雨绸缪,与培训机构合作引入武术课程,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和其他球类项目比,武术几乎不会受到器材影响,我们不希望体育成绩拖孩子的后腿。"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那些已经走上中考体育考场的孩子,因为直播间的信息透明化,也多了几分从容淡定。比如灞桥区考场东城一中的跑道只有 200 米,雁塔区考场雁塔三中的跑道是 300 米,交大附中曲江校区投掷实心球需要自带镁粉,考生在考试中受伤需保持原地不动等待监考老师以获得二次测试的机会等,大量考试相关信息都来自于主播经验以及考生和家长在直播间的交流互动,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甚至有明年才中考的学生家长,也提前挤进了直播间取经,可见家长们对于中考体育的关注,始终在线。
就是这样一场备受重视的体育考试,虽然在提升学生体质和改善学校体育条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应试化倾向尤为严重,体育课正逐渐沦为 " 分数流水线 "。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直接将中考体育项目作为日常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就像某地中学被曝光的 " 体育课表 ":周一跳绳 200 次、周二排球垫球 100 组、周三立定跳远 50 次 …… 这种 " 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 " 的教学模式,把本该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变成了机械训练的 " 车间 "。
最令人痛心的是对球类运动的切割式教学。足球课就是绕着标志杆的 " 蛇形走位 ",篮球课只剩下 " 三步上篮 " 的重复演练,排球课则演变成了对着墙壁的 " 垫球大赛 "。这些原本需要团队配合、充满战术魅力的运动,被简化为孤立的动作分解。北京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 65% 的学生表示 " 最讨厌体育考试前的集训期 ",因为 " 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像机器人 "。
▲图片来自网络
在考试项目的选择上,排球因容错率高成为热门选项,篮球和足球则因场地限制和失误风险大遭冷遇。一位体育教师坦言:" 排球垫球容易速成,学生练两周就能拿满分,但可能连基本的发球都不会。" 这种功利性选择虽有助于短期提分,却偏离了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初衷,印证了应试思维对体育本质的侵蚀。
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 " 终身运动 " 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建立 " 润物细无声 " 的长效机制。上海闵行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分解到每个学期,建立学生体质档案;成都七中开发了 " 体育选项走班制 ",让学生在篮球联赛、足球嘉年华中自然提升技能;深圳南山区的学校将晨练打卡纳入德育评分,操场上晨跑的剪影成了最美的校园风景。这些实践表明,当运动成为习惯,高分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让体育课能从考前突击的 " 集训班 ",变回孩子们撒欢的乐园;让跑步和跳远不再是为了追求秒表和米尺上的数字,而是享受自由飞翔的感觉;让运球上篮和绕杆射门不是为了考试拿分,而是体会彼此间的配合与默契;当体育教育从 " 应试思维 " 转变为 " 健康思维 " ——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就像日本校园 " 每天运动一小时 " 的习惯,德国学校 " 体育俱乐部 " 的传承。中考体育成为终身运动的起跑线而非终点站,这才是体育教育该有的模样——分数只是沿途的风景,而热爱才是永恒的动力。
文 / 丁潇雅
编辑 / 周芝屹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