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
文 / 老 K
可以说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有时候在想为何过去的抑郁没有那么多,现在给大家看几张图片也许会有所感触。
之前一个视频 " 行走的兵马俑 " 火了。
原来,这个浑身是泥的宜宾小男孩,和姐姐一起在稻田里 " 打泥仗 "。
你扔我一头,我糊你一身,踉跄几步又扎进泥窝里,瞬间就成了这样。
从孩子脸上依稀可辨的笑容里可以看见,他们玩的真是开心极了。
过去我们拿着一把玩具枪可以角色扮演一整天,还可以和小伙伴互动。
过去的学习不是现在决定生死一般的压力和窒息,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在学校很有趣。
过去没有手机,我们可以围着河边捞鱼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我们人为给孩子设定了太多限制和目标,唯独忘记了" 玩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
就像《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说:
" 孩子有种魔力,能够把平凡场所中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变成兴趣盎然的游戏场。"
这就是过去的孩子也会被父母训斥,可是他们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没有现在大的原因。
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开的数据称,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 2%。
看起来比例好像不高,不过要是按照人口基数来算的话,竟然有超过 300 万的青少年正在被抑郁症折腾着呢。
而且,被抑郁情绪困扰着的青少年还要更多。
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讲了,咱们国家有 14.8% 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的风险。
《2023 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 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 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 10%。
《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则提到,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 13.41 岁,其中男孩占 51.0%。
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 13.74 岁,主要集中在 14 岁。
过去网上一份 12 岁女孩的遗书让人唏嘘,看完之后我真的有点觉得无助,明明一个本该在花样年华快乐成长的孩子却成为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学业的 " 牺牲品 "。
字里行间透露着全是崩溃和绝望。
" 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无论我怎么努力,作业总是写不完。"
" 可是作业没写完 ... 老师会批评我,我还会被罚站,全班同学都会嘲笑我。"
" 每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阳光,而是成堆的作业。我累了,想永远闭上眼睛。"
我们的孩子不该这样的成长!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 "。
可当下这个学习系统填鸭式给孩子灌输知识,但长大后并没有让这些孩子智慧能力得到更多提升,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小孩打不得、骂不得,一旦稍微有点不顺心就要死要活,可是我在想咱们小时候,哪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作业、考试哟,也不会天天被父母批评、唠叨。就算被打被骂了,咱们也有时间跑出去疯玩,只要一玩起来,那些烦恼就全被抛到九霄云外去啦。
在 2024 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跟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一起发布了一项持续 7 年的纵向研究,这里面包含了美国、英国总共 15600 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在 6 到 15 岁这个阶段,那些每周户外自由玩耍时间不到 3 小时的青少年,出现中度到重度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其他同龄人的 2.4 倍。
再进一步说,研究还提到:比起家庭收入、学业压力甚至家庭结构这些," 玩耍缺失 " 更能单独预测抑郁。
这项研究就像一记狠狠的重锤,把好多中产家庭美好的幻想给打破了:
你觉得孩子心理崩溃是因为压力太大啦、朋友圈太不好啦,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已经好久好久没真正 " 玩 " 过啦。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说法很有道理:
让孩子可以拥有玩耍的权利,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最后的良知。
现在我们很多大人天天盯着就是孩子的成绩,都忘记该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了。
我接触的很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孩子,父母总是抱怨自己做了多少多少,结果孩子还是和自己关系那么差。
我就反问一句,你多久没有和自己孩子真正的玩耍了?很多家长就沉默了。
许多人认为," 玩 " 乃是一种本能,何人不会?然而,在我的咨询经历当中,确有部分成人来访者,他们前来处理一些困扰的议题时,往往会提及自身的童年经历,他们着实不知何为 " 玩 ",抑或有关玩的记忆极为有限。缘何不会 " 玩 " 呢?
一个或许的缘由在于其整个成长历程致使其不敢玩。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亲职化」,很小的孩子要做超乎他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或是被迫要当成懂事成熟的小大人,就错过了要玩的那个阶段。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困惑了,明明经常建议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只是孩子不愿意而已。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让孩子去玩呢?
「玩」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它是自愿性的、是自发的。
孩子的专注力往往是从玩中练习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不要经常打断或者催促,让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
心理治疗有个方法叫做 " 游戏治疗 ",它的宗旨就是" 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尚显薄弱,诸多时候难以将自身的困扰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呈现。如此一来,便更需凭借玩具、借助游戏,以供大人解读。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他不想说、拒绝沟通,原因可能有:
1、他曾经也愿意讲,但没有得到好的回应,比如被大人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开口了,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人了解我。
2、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太羞愧了,他甚至都想用个黑盒子盖起来,永远不要去揭露,但(创伤)是掩埋不掉的,在学业,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都会显现出来,但是他就没有办法说。
有时候我在思考,玩耍本来是孩子的本能,可是有些孩子却需要一辈子时间来学习这个本能。
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最后,即便在这个连成人都倍感沉重的世界之中,亦应留存一方纯净之所,容孩子肆意撒欢、纵情欢笑、沾染一身泥巴。
盖因于此,隐匿着他们战胜抑郁的终极密钥。
- END -
文章作者:老 K
老 k 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 10 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 " 阿尔法心理研究所 " 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 110 小时 +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 小时以上。
培训 / 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 60 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 50 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 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 K 给你更多好内容。
( 「预约心理咨询」后台私信我「心理咨询预约」)
⛽️我是一名亲历抑郁焦虑15年以上的痊愈者;
也是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的咨询师;
☎️更是一名亲历无数自杀危机干预的干预员。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困惑,抑郁焦虑强迫都可以和我聊聊。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