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 月科技成长行情回归的宏观及产业背景:流动性宽松 + 风险偏好修复
1. 宽货币 + 弱美元:成长股的双重利好
五一假期前后,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离岸人民币持续升破 7.20。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叠加美国财政政策转向平衡,美元指数回落至年内低位,弱美元周期进一步强化成长股配置逻辑。国内方面,央行 4 月 MLF 超额续作释放流动性宽松信号,叠加汇金增持托底市场信心,为科技成长股提供了估值修复空间。
2. 关税战边际缓和 + 财报季风险出清
尽管美国对中国部分科技产品加征关税的威胁仍在(如电子产业链面临成本压力),但假期中美之间都有释放关税战缓和信号,同时美国也确认了加拿大、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关税豁免政策落地,缓解了市场对全球供应链断裂的担忧。此外,4 月财报季结束,科技板块业绩利空基本出清,TMT 板块成交拥挤度回落至 2023 年以来的 11% 历史低位,为资金腾挪提供了空间。
3. 科技产业事件密集催化
5 月科技产业进入事件驱动高峰期:AI 大模型迭代、自动驾驶技术突破、机器人量产加速等,均成为资金布局的主线方向。
二、AI 革命深化:大模型、应用与硬件的三重共振
1. 海外巨头资本开支加码,AI 基础设施需求爆发
微软、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一季度财报显示,AI 相关资本开支同比增速超 30%,重点投向算力芯片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市场预期,2025 年全球 AI 算力投资规模将突破 2000 亿美元,同时市场有传言,英伟达在美国出口禁令后再次为中国定制芯片,英伟达、AMD 等产业链核心标的获奖继续受益,当然关税战对其扰动也不可忽视。
2. AI 应用加速落地:Agent 与 MCP 引领新场景
阿里、字节等国内大厂加速布局多模态 AI 智能体(MCP),小米开源推理大模型 "XiaomiMiMo",DeepSeek 发布参数量达 6710 亿的 Prover-V2 模型,为 AI 应用商业化铺路。此外,AI PC(华为鸿蒙 PC、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与 AI 眼镜(雷神 5 月预售)等硬件新品密集发布,推动消费电子向 "AI+ 终端 " 转型。
3. 谷歌 I/O 大会成催化剂
5 月 14 日谷歌 I/O 开发者大会将聚焦 AI 助手升级、多模态模型迭代及 AI 硬件生态,或进一步点燃市场对 AI 应用落地的预期。
三、智能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的产业拐点
1. 人形机器人量产提速
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提前,配合大摩最新报告预测(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存量达 1 亿台、年收入 5 万亿美元),产业链迎来估值重塑。美的、宇树科技等企业加速布局工厂与商用场景,5 月全球首场" 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 " 等事件催化市场热度。
2. 外骨骼机器人与轻量化技术突破
五一假期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火热,各种爆红流量出镜,央视也争相报道,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工业领域应用拓展,市场空间预期超千亿。PEEK 材料(轻量化、高强度)在机器人关节、车身结构中的渗透率提升,上游材料供应商迎来增量需求,轻量化将加快机器人减重和行动提速。我国智能机器人场景落地创新加速,实现采茶 / 巡检 / 无障碍辅助等人机协作新方式。
3. 政策与成本双重驱动
美国对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关税豁免降低产业链成本(利好汽配和机器人板块),国内工信部推动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四、自动驾驶:政策与技术共振下的爆发前夜
1. 中美政策加速商业化落地和产业竞争
中国工信部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强制性国标研制,北京自动驾驶条例实施;美国加州向特斯拉发放 Robotaxi 运营许可,特斯拉计划 6 月在奥斯汀推出无监管 FSD 服务,2027 年覆盖北美。技术成熟度(特斯拉 Autopilot 事故率仅为普通驾驶的 1/8.5)与政策支持形成双击。
2. 产业链受益环节明确
高精度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算力芯片(英伟达 Orin、华为昇腾)、高精地图与 V2X 通信成为核心赛道。Waymo、小鹏等企业路测数据积累加速算法迭代,推动 L4 级自动驾驶成本下降。
五、5 月投资策略:聚焦核心赛道,动态平衡风险
1. 主线布局:AI、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AI应用和算力等硬件:AI Agent、端侧 AI(AI PC、AI 眼镜等)、国产 GPU、AI服务器、存储芯片等;
机器人核心部件:灵巧手、PEEK轻量化材料、电子皮肤、减速器、丝杆及机床设备、伺服电机等;
自动驾驶:智驾车企、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车规级芯片(CIS、MCU 等)、车联网等。
2. 风险对冲:关税博弈与供应链扰动
警惕美国对华科技产品加税范围扩大(如 AI 芯片出口管制),关注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东南亚的果链企业,及国产替代加速的半导体设备,HW 先进制程(深圳 / 北京扩产能),昇腾 910 系列等。
3. 技术迭代与筹码结构并重
优先选择研发投入占比高(如 AI 大模型厂商)、订单可见性强(特斯拉供应链)、机构持仓适中的标的,规避短期涨幅过高、业绩兑现不确定的题材股。
5 月科技成长行情已进入 " 产业趋势 +市场流动性 + 事件催化 " 的三击模式,但需警惕外部政策黑天鹅与市场波动放大。投资者应紧跟技术迭代节奏,在 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浪潮中,把握核心环节的确定性机会。
机器人和 AI分别有哪些新的资金进攻方向,哪些标的的弹性会更大?
硬核科技和软件科技分别如何去选股,有什么具体方向?
如果科技成长风偏回归,什么题材更具弹性和持续性?
后面关税战主题投资和科技成长投资怎么平衡?
节后哪些题材和细分更值得重视,并且相应有什么上车机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