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哥笔记 05-06
AI眼镜大风口,小而美创业者如何掘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邱道长

编辑:鸟哥笔记编辑部

AI 眼镜是继 AirPods 后的新社交货币。

TA 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眼镜产品,在传统眼镜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功能,如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导航等。预计到 2030 年后,AI+AR 智能眼镜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到 2035 年,AI+AR 智能眼镜将实现对传统智能眼镜的替代,全球销量将达到 14 亿台,与智能手机规模相当,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和终端。

从极客玩具到大众消费品

2025 年,AI 眼镜从科技圈的小众概念一跃成为消费市场的焦点。

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技术的突破,也有市场需求的觉醒。

三年前,AI 眼镜还只是科技展会上极客们把玩的酷炫玩具,而如今,它正在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日常工具。这一转变的临界点出现在 2024 年—— Meta 的 Ray-Ban 智能眼镜全球销量突破百万台,证明 " 戴着眼镜操控数字世界 " 不再是科幻场景。

技术的突破让产品脱胎换骨:碳化硅镜片将重量压到 5 克,语音交互延迟降至 0.3 秒,AR 显示精度逼近人眼极限。中国信通院启动的 AI 眼镜标准化测试,更是为行业规范化铺平道路,给行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市场的觉醒比技术来得更凶猛。

全球多个品牌纷纷发布了自己的产品,预计到 2026 年会有更多厂商下场,AI 眼镜终端将成为下一代智能穿戴风口。

  AI 眼镜产品发布时间线(图片来源:Bilibili- 凯哥财经《万亿市场!AI 眼镜,下一个财富风口!》)

根据 Wellsenn XR 的数据,2025 年全球 AI 眼镜出货量预计达到 550 万台,同比增长 135%,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可能突破 3000 亿美元。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电子巨头如三星、华为、小米的加速入局。例如,小米原计划 2025 年 3 月发布的 AI 眼镜提前至 2 月,与旗舰手机一同亮相,目标出货量超 30 万台。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下降,让 AI 眼镜从 " 极客玩具 " 逐渐向大众消费品过渡。

当一款科技产品能同时解决职场效率、生活便利和社交虚荣时,它的爆发便不再意外。

产业链的掘金机会:从硬件到生态

AI 眼镜的爆发,源于人类对效率与便捷的永恒追求正在遭遇现实瓶颈。

AI 眼镜为场景化痛点精准匹配了解决方案:

- 职场人群:会议纪要整理耗时费力?AI 眼镜的实时语音转文字功能可将效率提升;

- 跨境工作者:语言翻译依赖手机切换界面?眼镜镜片上的 AR 字幕让沟通 " 即见即懂 ";

- 工业技师:设备维修手册翻阅繁琐?AR 指引直接叠加在故障部件上,降低操作失误率。

AI 眼镜的爆发不仅利好终端厂商,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繁荣。

在 AI 眼镜产业链中,上市公司的角色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

  AI 眼镜产业链梳理(图片来源:格隆汇)

上游零部件领域,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的需求激增。例如,存储厂商佰维存储凭借低功耗的 ePOP 产品,打入 Meta、Rokid 等头部供应链,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 30%。

中游代工环节,传统消费电子制造商如富士康、立讯精密,正将手机产线转向智能眼镜,利用规模化生产经验降低成本。

下游应用生态则是另一片蓝海。当前 AI 眼镜的功能已从基础的导航、语音助手扩展到实时翻译、AR 显示等场景。例如,灵伴科技的 Rokid Glasses 支持通过手势控制翻页,并集成支付、搜索功能。教育、医疗、工业维修等垂直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医生可通过眼镜实时查看患者数据,工人能借助 AR 指引完成复杂操作。

然而,生态建设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硬件厂商需要与软件开发者合作,构建适配 AI 眼镜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例如,小米若想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需吸引开发者为其眼镜平台开发专属应用。

创业者的机会

正如智能手机催生了移动互联网,AI 眼镜正在重构人机交互的底层逻辑。

AI 眼镜的爆发为科技巨头提供了舞台,中小创业者若想生存,要可以找到 " 巨头看不上的蛋糕 ",挖掘 " 小而美 " 的生存空间。

从硬件创新到生态构建,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隐藏着潜力巨大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参考智能手机与智能硬件的 " 破局逻辑 "。

智能手机配件市场:早期创业者通过充电宝、手机壳等细分产品切入,如 Anker 从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成长为全球充电设备龙头。

无人机行业:大疆凭借消费级无人机崛起后,创业者转向农业植保(如极飞科技)、物流配送(如 Zipline)等垂直场景。

智能家居:Nest 以智能温控器单点突破,逐步扩展至安防、能源管理,最终被谷歌收购。

通过精准定位细分需求、深挖垂直场景的痛点,创业者可以在巨头尚未覆盖的领域快速建立壁垒。

这三类核心机会方向可以把握:

(1)硬件创新的隐秘战场

AI 眼镜的佩戴舒适度、续航能力、重量等问题仍是用户核心痛点。创业者可针对特定人群或场景开发专用硬件。

当前主流产品普遍存在佩戴笨重、续航不足的硬伤,而这恰恰是创业者的突破口。

一副合格的 AI 眼镜必须同时征服用户的鼻梁和钱包。

西湖大学团队研发的碳化硅镜片,将眼镜重量压到 5.4 克,厚度仅 0.55 毫米,几乎与普通光学眼镜无异;深圳团队设计的磁吸快充镜腿,用不足 30 元的成本将续航从 6 小时提升至 20 小时,在海外众筹平台狂销十万套。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良,实则是用户从 " 尝鲜 " 到 " 常用 " 的关键跳板。

除了轻量化与舒适性,还可以从适配细分人群,从功能定制角度考虑。

为程序员定制防蓝光镜片,镜腿内置辐射监测传感器;给外卖骑手开发语音接单模块,彻底解放双手;甚至推出可调焦近视镜片,让用户免去频繁更换眼镜的麻烦;参考手机和徕卡、哈苏等品牌合作,AI 眼镜也可以带来很妙的拍摄效果,实现真正的把眼睛看到的记录下来。

(2)垂直行业的生产力革命

AI 眼镜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创业者可联合行业需求开发定制化方案。每个垂直场景都是一块处女地。

- 工业与能源:谷东科技的 AR 眼镜已应用于电力巡检和工业维修,通过手势识别和远程协作提升效率;润贝航科的 AI 航检眼镜通过激光指示辅助民航巡检,降低人为失误率。

- 医疗与教育:灵伴科技的 AR 眼镜在手术导航中实时叠加患者影像数据;智在云天的 " 大眼喵 " 导览眼镜搭配国内龙头 AR 智能眼镜企业 ROKID 生产的 ROKID MAX Pro 行业开发版,通过 3D 交互让博物馆文物 " 活起来 ",让多模态交互成为现实,带着走、戴着走,轻巧佩戴,长时间也不会感到疲劳。

 (ROKID MAX Pro 行业开发版)

这类方案需与行业 Know-How 深度结合,门槛较高但竞争相对较小,且 B 端市场更愿意为 " 看得见的效率提升 " 支付溢价。

(3)生态建设的边缘创新

AI 眼镜的软件生态尚未成熟,创业者可围绕交互、娱乐、生产力工具开发轻量化应用。例如:

- 交互工具:实时翻译插件可以做成按分钟收费的云服务;AR 导航系统能与本地生活商家分成广告收益;工程师通过眼镜共享第一视角指导维修,形成远程协作平台

- 生产力工具:更隐秘的机会藏在数据层面:通过分析用户注视点热力图,向商场收取店铺陈列优化费

总之,策略上,创业者聚焦 " 小而美 " 的细分市场,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这些 " 轻资产、高毛利 " 的模式,正是草根创业者对抗资本巨头的秘密武器。

创业者若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 " 高需求、低竞争 " 的切入点,并通过快速迭代建立技术或场景壁垒,完全有机会在 AI 眼镜的 " 百镜大战 " 中分得一杯羹。

未来两年的关键窗口期

2025 年被普遍视为 AI 眼镜的 " 起量元年 ",但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未来两年,行业将经历技术迭代、市场洗牌和生态成型的关键阶段。

当巨头们忙着在通用市场贴身肉搏时,聪明的创业者正在垂直领域划出护城河。对于中小参与者和新入局者,差异化创新和垂直深耕可能是生存之道。

正如扎克伯格在 Meta 财报会上所言:"AI 眼镜的放量取决于它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场 " 百镜大战 " 的终局,或许会重现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少数巨头掌控通用市场,无数 " 隐形冠军 " 在垂直领域默默收割利润。

作者简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智能眼镜 掘金 ar 职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