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牛财经 05-06
从京东到曹操出行:为什么敢烧钱做重资产的都赢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大致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轻资产模式,追求流量为王,擅长于烧钱补贴快速做大规模,比如共享单车、外卖行业的补贴大战;另一种是重资产模式,甘愿忍受早期亏损,自建基础设施打磨服务体验,京东物流耗时十年构建 " 仓配一体 " 网络,最终将次日达变成电商行业标配。这两种路径的博弈,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互联网细分领域的竞争史。

网约车行业同样如此。早期玩家普遍选择轻资产路线——平台不拥有车辆,仅靠算法匹配司机与乘客,通过抽佣盈利。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扩张速度快、资本消耗低,但也埋下更大的风险。当补贴退潮、监管收紧后,平台对车辆损耗、司机服务掌控力薄弱等问题集中爆发,行业陷入 " 增收不增利 " 的局面。

与行业普遍选择做轻模式不同,曹操出行选择做重模式。作为吉利控股旗下的出行平台,它没有参与惨烈的补贴大战,反而将资源投向定制车研发、换电站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储备等重资产领域。

数据显示,2024 年曹操出行营收同比增长 37.4% 至 147 亿元,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5.8% 提升至 8.1%,市场规模跃居行业第二,在 31 个城市运营着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定制车队。

这也让人联想到京东物流的逆袭之路,当电商平台普遍依赖第三方物流时,刘强东力排众议自建仓储,忍受连续多年亏损,最终用 " 快 " 与 " 稳 " 重新定义行业标准。曹操出行似乎正在网约车领域复刻这一逻辑,通过掌控车辆硬件、能源网络、服务体系等核心环节,降低成本以及不断升级体验,成为曹操出行的竞争力。

而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这种重资产基因或许成为了穿越周期的真正密码。

曹操出行与其他网约车平台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背后吉利控股集团的造车基因。这种基因不仅为曹操出行提供了车辆,更通过全链条的垂直整合,重构了网约车行业的成本与体验逻辑。

以定制车型为例,曹操出行的枫叶 80V 和曹操 60 两款车型,TCO(全周期成本)分别为每公里人民币 0.53 元及人民币 0.47 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33% 和 40%。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吉利对车辆设计、生产、运营的深度把控。主力车型曹操 60 采用吉利自主研发的换电架构,通过 " 车电分离 " 模式将初始购车成本降低,同时支持 60 秒极速换电,以及 30 分钟的直流快充技术,让司机能够快速投入下一轮运营,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而基于网约车运营的特殊性,在开发时候以 60 万公里超长耐久来开发和验证,确保营运期间的安全可靠,同时让车辆拥有更长的使用周期,降低车辆使用成本。这种 " 造车 - 用车 - 管车 " 的一体化能力,让曹操出行在车辆这一网约车最大成本项上建立了独特壁垒。

同时定制化车型提升了用户体验。曹操出行的定制车针对网约车高频使用场景进行了细节优化,以曹操 60 为例,右后座椅有老板键,空间灵活调整;采用自研防晕车科技,保障乘客在旅途中的舒适感;后排还设置了 2 个可折翻杯托,3 个 USB 充电口,1 个衣服挂钩,更人性化。

这种成本优化与体验升级同步实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出行平台 " 烧钱换规模 " 的困境,通过重投入掌控核心环节,最终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双赢。

更重要的是,吉利的技术积累为曹操出行提供了长期竞争力。比如吉利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得车辆维护成本可控;其在换电模式上的探索,则为未来电池标准化和梯次利用奠定了基础。这种从硬件到服务的全链条掌控,让曹操出行在行业竞争中始终手握 " 底牌 "。

当大多数网约车平台仍停留在 " 流量抽佣 " 模式时,曹操出行已通过定制车和车服解决方案,完成了一场商业模式的升维。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曹操出行的定制车队规模已超过 3.4 万辆,覆盖 31 个城市,2024 年定制车订单 GTV 占比为 25.1%。而随着定制车队地扩张,规模效应显现,车辆折旧、维修等固定成本被持续摊薄,推动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5.8% 提升至 2024 年的 8.1%。

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曹操出行通过掌控车辆资产,将商业模式从 " 中介抽成 " 升级为 " 资产运营 "。例如,车服解决方案涵盖车辆维修、保险、能源补给等环节,平台不仅能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单项成本,还能积累海量运营数据反哺车辆设计,进一步优化 TCO。

这种模式与京东物流的路径高度相似,京东通过自建仓储和配送体系,在订单密度达到临界值后,单件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曹操出行则通过定制车占比超过 25% 后,实现了对成本结构的质变性控制。但两者的共同本质,都是通过重资产投入构建竞争壁垒。

目前,曹操出行的定制车仅覆盖 31 个城市,而业务已扩展至 136 城,这意味着其规模效应仍有巨大释放空间。若将定制车模式复制到更多城市,单位车辆的运维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同时通过标准化服务输出,加速市场渗透。

这一过程中,数据资产的价值值得关注。曹操出行每天产生的行驶里程、能耗、维修记录等数据,正在成为优化车辆设计和运营策略的基础。例如高峰时段的充电需求数据则可优化补能网络布局。这种 " 规模 - 数据 - 优化 " 的闭环,让曹操出行的成本控制能力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此外,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市场机遇不仅限于提供网约车服务,出行运营车辆的销售也在近年出现显著收入增长空间。

自 2023 年下半年,曹操出行开始向第三方销售其最新的定制车。招股书数据显示,车辆销售带来的收入在 2024 年已达到 8.67 亿元。

曹操出行表示,未来将提升并推出一系列定制车,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完善公司的车服解决方案,以增强公司在全生命周期车辆管理方面的领先地位。

网约车行业的终局很可能是自动驾驶,而曹操出行的定制车模式,正在为这一终局提前修筑护城河。

2024 年 2 月,曹操出行上线 " 曹操智行 " 自动驾驶平台,并在苏州、杭州启动 Robotaxi 试点运营,计划 2026 年推出专为 L4 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车型。

这一布局的底气,源于吉利生态的支持,包括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如车规级芯片、传感器)与软件(高精地图、算法)需要深度协同,而吉利在汽车电子、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积累,为曹操出行提供了 " 软硬一体 " 的解决方案。吉利自研的 SEA 浩瀚架构可兼容多种自动驾驶方案,而曹操出行在车辆运营中积累的真实路况数据,又能反哺算法迭代。

更深层的战略意义在于,定制车模式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扫清了障碍。Robotaxi 需要高度标准化的车队(如统一的传感器配置、维护流程),而曹操出行对现有 3.4 万辆定制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经验,可直接迁移至自动驾驶车队。

此外,吉利与曹操出行共同构建的换电站网络、维修体系,将成为 Robotaxi 降本的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集中式换电站可将电池更换时间压缩至 3 分钟,而标准化维修流程能降低无人车运维复杂度。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若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网约车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行业利润空间可能重新分配。届时,曹操出行 " 定制车 + 自动驾驶 + 出行平台 " 的闭环生态将显现更大的优势:既掌握车辆硬件和能源网络,又拥有出行场景数据,还能通过平台直接触达用户。这种三位一体的能力,曹操出行有可能重新定义出行服务的价值分配规则。

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态闭环正在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曹操出行已获 IPO 备案。招股书显示,曹操出行计划在自动驾驶领域加大投入。

如果曹操出行能率先实现 Robotaxi 商业化,不仅将获得成本优势,更可能开辟如无人配送、智能城市服务等新增长曲线。这种从出行服务商向出行生态运营商的跃迁,或许才是曹操出行最值得期待的长期叙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网约车 吉利 曹操出行 重资产 基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