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智能化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而车企的 " 改口 " 恰恰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关键注脚。
2025 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热闹的五一过后,多家车企门店内," 智能驾驶 " 这一曾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卖点,正悄然从宣传话术中消失。
理想、小米、蔚来、小鹏等品牌纷纷将 " 智驾 " 更名为 " 辅助驾驶 ",销售人员转而强调空间、座舱等传统配置。这一转变看似是营销策略的调整,实则折射出政策收紧、责任界定模糊与市场竞争升级的三重压力。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60%,智能化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而车企的 " 改口 " 恰恰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关键注脚。
01 政策收紧与市场倒逼 车企为何集体 " 改口 "?
近来,工信部、公安部等监管部门接连发文,要求车企禁用 " 自动驾驶 "" 高阶智驾 " 等模糊表述,建议使用 " 辅助驾驶 " 表述,并明确 L2 级系统的责任边界。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车企宣传口径的全面转向。
2025 年 " 五一 " 假期期间,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中,除极少数门店仍以 " 智能驾驶 " 为宣传口径外,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多数车企门店在宣传产品时,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先是术语规范。5 月 5 日当天,小米调整 SU7 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 " 智驾 " 更名为 " 辅助驾驶 "。其中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的 XiaomiPilotPro 由 "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 小米辅助驾驶 Pro";小米 SU7Pro、小米 SU7Max 搭载的 XiaomiHAD 由 " 小米智驾 Max" 更名为 "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
再是营销重心转移。众多新势力品牌将宣传重点转向家庭空间、续航性能,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辅助驾驶细节。
比如,蔚来销售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分:ET5 具备城区 NOA 能力,并赠送五年使用权益;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目前仅搭载 LCC 功能,不强调智驾能力,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
再是责任机制创新。小鹏品牌虽然仍鼓励用户试驾其导航辅助功能,但其太原地区的销售表达较以往更加克制。在介绍城区 NOA 能力的同时,相关销售人员会同步推荐 " 智驾险 " 等附加服务,提示用户该功能仍需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手动接管。
政策驱动的背后,是行业对安全事故法律风险的规避。即便未来进入 L3 阶段,驾驶员仍需保持接管准备,"L2.5""L2.9" 等概念并无标准依据。车企的 " 克制 " 本质上是将责任明确归于用户,避免因过度承诺陷入纠纷。
02 从技术战到体验战 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之变
尽管宣传话术收敛,智能化仍是车企无法回避的 " 必答题 "。
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逐渐成熟,智能化依然是新能源车竞争的关键因素,电动化与智能化将形成双螺旋进化。当前市场竞争也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技术平权加速。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多家头部车企纷纷亮出高阶智驾领域的新动作。比亚迪官宣旗下全系车型将搭载 " 天神之眼 " 高阶智驾系统,全面提升产品智能驾驶体验。
长安汽车发布 " 北斗天枢 2.0" 计划,明确自 2025 年起,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并计划在未来 3 年推出 35 款数智新汽车,全力向智能化转型;吉利汽车则发布 " 千里浩瀚 " 智驾系统,精心规划 H1、H3、H5、H7、H9 五个层级的智驾方案,构建完善的智能驾驶体系。
随着车企的积极布局,高阶智驾正加速向 10 万元至 20 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渗透。行业预测显示,到 2025 年年底,乘用车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到 20%,与 2024 年上半年相比近乎翻倍。这意味着高阶智驾技术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正逐步走入更多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选择中。
二是用户体验分化。小鹏通过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提升接管流畅度;华为ADS 以城区 NCA(自动红绿灯识别、避让行人)、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等细节功能强化场景适用性;而理想则瞄准家庭用户,以舒适性差异化突围。
三是数据驱动迭代。以 Momenta 智驾大模型为例,新能源车产生的海量驾驶数据通过闭环自动化工具链持续回流,驱动 Momenta 智驾大模型自主学习与算法进化,形成‘量产数据 - 全流程数据驱动 - 闭环自动化迭代’的飞轮效应,最终通过远程OTA不断优化智能驾驶体验,用户的购车体验变成了 " 买一辆持续升级的智能终端 "。
《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正走向全面普及,2024 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以上辅助驾驶普及率达到 55.7%,预计 2025 年会达到 65%,到 2030 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 90% 以上。
当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步转向软件化服务,如自动驾驶功能的集成。自动辅助导航驾驶(NOA)被认为是未来竞争的核心,预计 2025 年搭载 NOA 的车辆同比增长 67%。
只是,成本压力与用户付费意愿的矛盾仍未解决。多数消费者愿为智驾付费,但仅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溢价。如何在技术投入与盈利间平衡,成为车企新考题。
03 回归理性后的行业走向 生态重构与未来想象
目前,新势力中仅理想、零跑实现盈利,蔚来单季亏损仍超 50 亿元。行业共识是年销 40 万辆是盈亏平衡线。这意味着小鹏(年销目标 40 万辆)、小米(首年交付超预期)需在规模与成本间找到平衡,而边缘品牌将加速淘汰。
面对持续进行的行业洗牌,头部企业正通过生态布局构建护城河。
一是技术跨界。知行科技进军机器人领域,复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小鹏机器马共享 XNGP 导航决策系统,技术复用率超 60%。华为 " 车 - 机 - 人 " 全场景互联、地平线 " 征程 + 旭日 " 芯片矩阵,则试图打通智能终端生态。
二是基建协同。2024 年以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全国各地快速展开。根据最新报告,北京、武汉等地的几个重大项目引人注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 270 亿元人民币。其中,武汉项目将投入约 170 亿元,领跑全国。
北京、武汉投入超百亿建设车路云协同体系,推动单车智能与路侧感知融合,可有效降低系统误判风险。
三是出海挑战。欧盟、美国加征关税迫使中国车企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而智驾系统的本地化适配成为突破口。
目前,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蔚来在欧洲建换电站,但面临欧盟反补贴调查。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本土化生产维持在华份额。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供应链韧性、地缘政治的全面博弈。
整体来看,2025 年的 " 智驾降级 " 事件,既是政策规范下的被动调整,亦是行业从概念炒作向务实落地的主动转身。当车企不再将 " 自动驾驶 " 作为营销噱头,转而聚焦真实用户体验与责任共担,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或许才能真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