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肌肉减少症?
肌肉减少症(简称 " 肌少症 ")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逐渐下降的疾病。它就像身体的 " 隐形小偷 ",在不知不觉中让您的肌肉流失,导致力量减弱、活动能力下降,甚至增加跌倒、骨折和长期卧床的风险。
二、你有这些症状吗?
1. 容易疲劳:爬楼梯、提重物比以前费劲。
2. 走路变慢:过马路时绿灯时间不够用。
3. 容易跌倒:平衡感变差,甚至无缘无故摔倒。
4. 握力下降:拧不开瓶盖,提菜篮子吃力。
5. 体重减轻:明明没减肥,但越来越瘦(尤其是肌肉流失)。
三、为什么会得肌少症?
1. 年龄增长:30 岁后,肌肉每年流失约 1%-3%,60 岁后更明显。
2.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缺乏锻炼会加速肌肉萎缩。
3.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差或过度节食,都会影响肌肉合成。
4. 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慢性炎症等疾病会加速肌肉分解。
5. 激素变化:中老年人激素水平下降(如睾酮、生长激素),影响肌肉生长。
四、肌少症有哪些危害?
• 容易跌倒骨折:肌肉无力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甚至引发髋部骨折。
• 活动能力下降:走路变慢、爬楼梯费力,严重时可能影响独立生活能力。
• 代谢紊乱:肌肉减少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风险。
• 免疫力下降:肌肉是蛋白质储备库,流失过多可能削弱免疫系统。
五、如何自测是否有肌少症风险?
1. 指环测试: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绕小腿最粗处,如果空隙明显,提示肌肉可能不足。
2. 力量测试:
- 能否不借助扶手轻松从椅子上站起来?
- 提 5 公斤重物(如一袋米)是否感到吃力?
3. 步速测试:正常步行速度是否明显变慢(如过马路时跟不上绿灯)?
六、科学预防和改善肌少症
1. 吃够营养——补充蛋白质
每天摄入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瘦肉、豆类等。
建议量:健康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 1-1.2 克蛋白质(如 60kg 的人需 60-72g)。
老年人可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2. 动起来——增肌的关键
抗阻训练:每周 2-3 次,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深蹲、俯卧撑等。
有氧运动:每周 150 分钟,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
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太极拳等,减少跌倒风险。
3. 维生素 D 和钙——强化骨骼肌肉
每天晒太阳 10-15 分钟(促进维生素 D 合成)。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剂。
4. 改掉坏习惯
戒烟限酒,少熬夜。
避免久坐,每小时活动 5 分钟。
5.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中老年人定期测握力、步速、肌肉量或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肌肉量和脂肪比例。
注意关注血液检查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七、常见误区
" 只有瘦老人才会肌少症 "
——肥胖者也可能肌肉不足,脂肪替代肌肉(" 肌少性肥胖 ")更危险!
" 老了没力气是正常的 "
——可能是肌少症信号,及时干预可延缓恶化。
" 吃蛋白粉就能长肌肉 "
——不配合运动,蛋白质无法有效转化为肌肉。
肌肉用进废退,从现在开始动起来,
吃够营养,才能留住肌肉,守护健康!
来源 / 西安市第一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