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五一假期,外骨骼机器人以 " 懒人爬山神器 " 之名,席卷国内山岳型景区。在安徽黄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热门景点,这类可穿戴设备以其 " 无痛登山 " 体验迅速走红,受到游客热捧。
外骨骼机器人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处理和移动计算等技术,通过与人体运动系统的协同工作,显著减轻登山过程中的身体负担。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智能机械结构,能够改善人体物理机能或辅助医疗康复。五一期间,各大景区引入的外骨骼机器人有效解决了游客的核心痛点——膝盖和腿部损伤。
图源:傲鲨智能官网
" 外骨骼机器人为银发族等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登山方式。" 傲鲨智能合伙人张华表示," 以泰山、黄山为例,游客穿戴外骨骼后,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助力,上下山变得更省力。"
资本市场方面,随着外骨骼机器人热度的上升,节后外骨骼机器人概念股表现抢眼。5 月 7 日,宏昌科技(301008.SZ)报收 30.88 元,上涨 9.50%;振江股份(603507.SH)报收 29.08 元,上涨 5.67%;精工科技(002006.SZ)、国机精工(002046.SZ)、康力电梯(002367.SZ)等个股纷纷跟涨。
开元证券最新研报认为,外骨骼机器人已从医疗康复、军工领域逐步拓展至工业与民用场景,预计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4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2.2%。
降低价格是普及关键
" 华山景区引入的外骨骼助力器通过智能感应,能够精准识别用户是在上山、平地行走还是下山,并据此提供差异化的辅助。" 游客优优(化名)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称,爬山时助力器通过抬腿和压腿动作,辅助大腿发力,减轻蹬地负担。平时三小时的路程,用(外骨骼)助力器两小时就能完成。
张华分析称,登山运动的核心在于两大动作:上山时依靠髋关节发力完成 " 蹬 " 的动作,下山时则依赖膝关节缓冲俯冲冲击。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正是围绕这两点展开,髋关节外骨骼辅助抬腿和蹬地,膝关节外骨骼则聚焦缓冲和支撑。
事实上,外骨骼机器人这种精准的力学支持,不仅减轻了游客的体力消耗,也降低了关节损伤风险,为中老年游客和体力有限者提供了更友好的登山选择。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现代外骨骼机器人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如肌电传感器(EMG)、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用户的运动意图和姿态变化。
其认为,在户外攀登的过程中,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多种传感技术预测用户行动意图,提供相应助力。碳纤维、钛合金等轻质材料的使用,结合人体工学设计,提升了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舒适性,减少了用户疲劳 ,助力用户实现 " 无痛爬山 "。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在山岳景区主要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游客,优优表示,泰山景区红门至中天门、中天门至南天门的租赁价格均为 80 元,配备一块电池可使用约 8 小时;华山景区则为 200 元一天,提供两块电池,总续航约 7 小时。
尽管游客反馈积极,但是当前外骨骼机器人市场仍面临成本高企、普及率低等挑战。如何在技术迭代的同时降低价格门槛,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融入文旅产业的关键。
周明子对此表示,技术成熟度的提升,特别是轻量化材料、驱动电机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可以推动外骨骼制造成本的降低。而生产与应用规模的扩大,也将摊薄单位成本。除此之外,政策支持有助于加速市场渗透,比如医疗场景下若能纳入医保体系,或获得政府采购支持等。
引爆银发经济?
外骨骼的火爆不仅限于景区,其在银发经济中的潜力同样值得关注。对于老人而言,外骨骼突破了传统拐杖与轮椅的局限,不仅能辅助行走、减轻关节负担,还赋予他们重拾户外活动的信心与自由。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外骨骼助力登山的视频评论区热度不减,网友留言直白而热情:" 哪里能买到这玩意儿?比轮椅爽多了!"" 给我妈买一个,她不用时我还能拿去爬山!" 上述言论不仅展现了公众对产品的好奇,也揭示了外骨骼在老年群体及其家庭中的吸引力,折射出市场的潜在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50 年,全球 60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21 亿,其中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将占 4.26 亿。
人口老龄化为养老科技提供了广阔舞台,而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养老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正成为科技与医疗健康融合的先锋。
头豹研究院工业行业分析师于利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伺服电机、AI 芯片等核心部件的成熟,养老机器人在智能照护领域正从 " 功能实现 " 向 " 体验优化 " 转型。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推算,2020 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38 亿元,2024 年增长至 79 亿元,未来 5 年该市场将以 15% 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 2030 年约达 183 亿元。
"2025 年是外骨骼消费场景应用元年,外骨骼不再是‘钢铁战衣’的科幻想象,而是变为大众消费的科技潮品。相信未来五年,外骨骼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人类能力的自然延伸。" 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向时代周报记者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